李金梅
【摘 要】
游戲教學是一門藝術,游戲與科學教學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采取游戲的教學形式,學習科學知識,解決一些科學現(xiàn)象,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強化記憶,提高他們探究世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團結(jié)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作為一名老師,若精心設計符合科學教學的游戲,并有效地應用于科學教學中,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
科學 游戲 探究 趣味性 創(chuàng)造性
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它集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于一體,與學生年齡特征相契合。而那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實際能力的科學游戲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科學,關注生活。 所以我認為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亟M織學生進行游戲,一定能達到奇妙的教學效果。
科學課上怎樣進行游戲教學呢?我認為科學課中的游戲教學應根據(jù)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等具體情況進行巧妙安排,靈活運用,才能恰到好處。
一、課前——游戲?qū)耄稍O疑問,激發(fā)興趣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思考。用游戲?qū)胄抡n則會讓學生立刻進入角色,勾起求知欲,燃起思維的火花。如我在教學《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浮沉》一課時,課的開始我先準備了兩杯水,其中一杯是清水,另一杯是溶解了一定食鹽的鹽水。然后我拿了一個馬鈴薯,分別放在兩個杯子中。學生看到:放在清水中的馬鈴薯沉在水底,而把馬鈴薯放在鹽水中時,馬鈴薯卻浮在水上。這時學生都很驚奇,兩杯水看起來沒什么區(qū)別,也是同一個馬鈴薯,為什么在兩個杯子里的沉浮不一樣呢?有的學生此時就產(chǎn)生疑問:是不是兩杯液體有什么不一樣呢?緊接著我便導入新課的學習:“是呀,這兩個杯子中的液體有什么不同?馬鈴薯的沉浮又為什么不一樣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探究其中的奧密!”學生馬上興趣盎然,進入學習探究狀態(tài),激起了他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二、課中——游戲穿插,化難為易,百學不厭
科學課涉及的教學內(nèi)容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非常廣泛。有些內(nèi)容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也比較困難,這時我便通過游戲的方法讓學生去學習新知,在游戲中來理解知識,消化知識。使科學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如:五年級科學下冊的第四單元,都是有關地球的運動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在學習《地球在公轉(zhuǎn)嗎》一課時,要讓學生明白恒星周年視差是證明地球公轉(zhuǎn)的有力證據(jù)。恒星周年視差是什么?它為什么能證明地球在公轉(zhuǎn)?這些問題學生一無所知。課堂上我讓學生到操場做模擬游戲?qū)嶒瀬砝斫鈱W習:我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在圓圈上的東西兩側(cè)分別設定兩個點A點和B點,圓圈中心放一個紅色的圓紙片代表太陽。再找兩個同學,分別站在離圓圈遠近不同的地方,手中各拿著一個藍色的圓紙片,代表遠近不同的兩顆星。其他同學在圓圈上背對著紅色圓紙片轉(zhuǎn)動一周,表示地球圍著太陽公轉(zhuǎn)一周,即讓學生從A點轉(zhuǎn)到B點,再從B點轉(zhuǎn)到A點,同時仔細觀察遠近不同的兩顆星在怎樣運動?通過游戲?qū)W生能很容易觀察到從A點轉(zhuǎn)到B點,再從B點轉(zhuǎn)到A點時,看到兩顆星的位置也發(fā)生了變化,即產(chǎn)生視覺上的相對位置差異,這時我相機告訴學生這就是恒星周年視差。接著繼續(xù)問學生:“如果你們不轉(zhuǎn)動,會看到星星的相對位置變化嗎?”學生回答:“不會?!睆亩寣W生明白,正是由于自己的轉(zhuǎn)動,即地球圍繞太陽公轉(zhuǎn),才會看到恒星周年視差,因此恒星周年視差是地球公轉(zhuǎn)的有力證據(jù)。就是通過這樣簡單、有趣的游戲,讓學生明白了復雜、抽象的科學道理。
另外,在課堂中,學生學習一段時間后,注意力就會分散,精神疲憊,思維松懈。對學習失去了情趣。當學生的臉上出現(xiàn)“迷茫”“困惑”“無聊”的神態(tài)時,教師就可以設計游戲來解這“燃眉之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如在學習《空氣的熱脹冷縮》一課時,學生通過實驗了解了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后,怎樣解釋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呢?這時學習已進行了一半,學生的探究興趣也趨于平淡,我讓學生做一個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請一部分同學扮作“空氣微?!?,站在中間,其他幾個同學則手拉手繞著微粒剛好圍成一圈。當“空氣微?!北容^安靜地挨個站在中間時,拉手的同學需要圍成多大的圈?讓學生作好記號。然后請“空氣微?!眰兪治枳愕富蜃鲃×疫\動,拉手的同學又需要圍成多大的圈?結(jié)果學生看到當“空氣微?!边\動速度很小,幾乎不動時,圍成的圓圈較小,而且圈比較完好;當空氣微粒運動起來后,圓圈變大了,最后外邊的同學圈也圈不住了,圈里的同學沖出了圈外。學生立刻明白了: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當物體受熱后,微粒加快了運動,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大,物體就膨脹了;當物體受冷,微粒之間的運動減慢,微粒之間的距離縮小,物體就收縮了。這樣物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迎刃而解。這樣的游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學而不厭的效果。
三、課后——游戲練習,鞏固新知,體驗成功
在課的復習鞏固階段,最忌諱的是機械的操練,因為這時已到課的尾聲,學生也已疲憊,會產(chǎn)生厭倦心理,使得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然而游戲卻會使復習變得生動有趣。我用游戲“火眼金睛”來判斷對錯,用游戲“搶答”來填空,用游戲“速記”幻燈片中一閃而過的重要科學知識,用游戲“連線”科學原理與生活現(xiàn)象或應用,用游戲“我是小小科學家”來回答科學問題等。把這些精心設計的練習內(nèi)容寓于游戲之中,使學生從厭倦的情緒中解放出來,喚起他們主動參與練習的激情,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掌握了科學知識。
四、課尾——游戲再現(xiàn),余音繞梁,回味無窮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一堂生動活潑的課,高潮迭起,如何把握結(jié)尾,既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又能給學生留下無窮的回味和思考?一個簡單的游戲就能實現(xiàn)。如學完《油菜花的結(jié)構》一課后,我讓學生“畫油菜花比賽”作為結(jié)課,學習了《擺的研究》后,我讓學生做一個一分鐘正好擺60次的擺。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無盡”的效果。
總之,游戲教學是一門藝術,在科學課中設計適當?shù)挠螒颍瑢W生不僅享受到游戲帶來的樂趣,還收獲更多的科學知識,使科學教學因游戲而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