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中
1月14日,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辭世。而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剛剛度過了他 112歲生日。
上海圣約翰大學是周有光早年求學之處,有人說,透過圣約翰的校訓——“Light and Truth”(“光明與真理”),似乎就能讀懂周有光。歷經(jīng)世紀滄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國知識分子的品格和情懷,他始終追尋著思想之光,步履不停。
“周百科”
清朝末年,周有光出生于常州青果巷老禮和堂。1923年,周有光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攻讀經(jīng)濟學。1925年因“五卅慘案”離校,改讀由愛國師生創(chuàng)辦的光華大學,1927年畢業(yè)。
在上海圣約翰大學的讀書往事,總令周有光津津樂道。圣約翰大學奠定了他治學的精神底色。
周有光讀書時數(shù)學成績很好,老師勸他學理科,可同窗們一致堅決反對,“到了圣約翰大學不讀有名的文科,而讀理科,吃虧了。我就學了文科。實際上,我當時偏重經(jīng)濟學方面”。
圣約翰大學重視基礎教育,周有光求學期間讀了文學、世界史,受益頗深。讀英文報,一位英國教師教導他們,每天看報要問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條最重要?”第二個問題:“為什么這條消息最重要?”第三個問題:“這條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趕緊去查閱百科全書。
周有光曾在百歲口述時回憶,圣約翰大學不培養(yǎng)專家,培養(yǎng)完美人格。他習慣去翻閱百科全書,學會了自學和獨立思考的治學方法,也因此積攢了極其豐厚的知識儲備。后來,沈從文還開過玩笑,送他一個“周百科”的稱號。
這仿佛成為一個奇妙的隱喻。改革開放后,中美兩國進行文化合作,翻譯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是其中一項工作。周有光是擔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三位編委之一,參與翻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
“兩老無猜”
對于民國控、文學愛好者而言,周有光還有一重吸引人的身份:才女張允和的丈夫、作家沈從文的連襟。
和張允和結婚前,周有光寫信告訴她,說自己很窮,恐怕不能給她幸福。而張允和思想極其開明自主,她說,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獨立,女人不依靠男人。
“張氏四姐妹”里,張允和最早結婚。他們在上海的婚禮很簡單,堅持結婚不可亂花錢。
2002年8月14日,張允和因心臟病去世。周有光說:“我們結婚70年,忽然老伴去世了,我不知道怎么辦。兩個人少了一個,這種生活好像是車子,好像自行車只有一個輪子,一個輪子忽然掉了,你怎么走?”
張允和辭世7年后,周有光后來這樣寫道:“兩椅一幾,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紅茶咖啡,舉杯齊眉,如此度過了我們的恬靜晚年。小輩戲說我們是兩老無猜。老伴去世后,兩椅一幾換成一個沙發(fā),我每晚在沙發(fā)上屈腿過夜,不再回到臥室去?!?/p>
兩老無猜,守候一生。這是周有光和張允和的世紀愛戀。
半路出家
50歲前,致力于經(jīng)濟領域,50歲后,事業(yè)驟然改弦易轍。1955年,周有光奉調到北京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
周有光先后擔任文改會委員和副主任、國家語委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lián)合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名譽會長。
最初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多數(shù)人主張用漢字筆畫字母,只有周有光及少數(shù)人主張用羅馬字母,毛澤東也贊成前者。周有光回憶:“毛主席問我到底贊不贊成漢字筆畫字母。我不敢反對毛主席,但我可以不說話;再問,還是不說話。毛主席見我不說話,于是宣布休會?!焙髞?,周有光把他寫的《字母的故事》給毛澤東看。再開會時,毛澤東主動提出,漢語拼音還是用羅馬字母好,國際通用。
周有光參與制定《漢字拼音方案》,參與設計、推廣漢語拼音體系,后來被公眾譽為“漢語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極其謙遜,覺得這樣稱呼不好,多次對別人說:“讀過我書的人,決不會把那頂桂冠隨便加在我頭頂上。”
周有光對漢語漢字研究,成就卓越。周有光把漢語和漢字的研究分為3個時期。一是傳統(tǒng)語文學時期:主要是訓詁學、音韻學、小學等;二是現(xiàn)代語言學時期:主要是現(xiàn)代漢語的語音學、語法學、方言學等;三是新語文時期:主要是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普通話、白話文、簡化字、拼音字母的理論和應用),包括漢語和漢字的電腦處理(中外文自動翻譯、中文信息處理)等。
周有光提出世界文字發(fā)展的3個階段,即從形義文字到意音文字,再到表音文字。從表面上看,漢字和拼音文字截然不同,但實際都遵循這一發(fā)展規(guī)律。他由此建立了中國的比較文字學,直接促進漢字改革的研究——從宏觀角度找尋漢字在整個人類文字史上的蹤跡。
拜訪過周有光的人,都會注意到他僅僅9平方米的小書房,以及那張脫了漆的舊桌子。別人覺得這書房太狹小了,周有光說:“夠了,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p>
思考世界 步履不停
周有光走過了滄桑百年,作為上世紀的老人,他卻一直跟得上時代潮流,適應新科技,心里也始終裝著風云變幻的世界。他曾對朋友說:“我是認真思考了這個世界的?!卑贇q之后,步履不停。在轉型時代,周有光時刻參與、觀察和思考。他不斷反思個人思想發(fā)展歷程,總結中國現(xiàn)代化的經(jīng)驗教訓,提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三大規(guī)律、“五大自由”等思想,為當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啟發(fā)。
外媒稱,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該方案為中國兒童和外國人學習這門復雜語言提供了極大便利,也對于在電腦和手機上便捷地輸入數(shù)以萬計的漢字至關重要。
現(xiàn)在,漢語拼音在中國被視為無可取代的文化遺產(chǎn),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在漢語拼音誕生前,85%的中國人是文盲。包括漢字簡化和拼音化等在內的文字改革,加上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臺,使如今的中國成為全世界會讀寫人口最多的國家。
此外,周有光很可能想不到的是,拼音的發(fā)明還促使?jié)h語迅速進入計算機鍵盤和手機。
現(xiàn)在幾乎無處不在的拼法都拜這套拼音系統(tǒng)所賜,比如Beijing取代了以前的Peking,Chongqing取代了Chungking,MaoZe-dong取代了Mao Tse-tung,等等。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開始采用這套拼音系統(tǒng),1986年聯(lián)合國開始采用這套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