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彭一剛的《中國古典園林分析》"/>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 高月盈
古人云“以史為鑒”,就是要借鑒歷史,從而對現(xiàn)在產(chǎn)生影響,古人對歷史的看重可見一斑。隨著當今社會人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以及生態(tài)恢復越來越看重,園林史作為園林的“鑒”,是園林從事者對自己設計創(chuàng)作的基礎。
中國園林的歷史起源悠久,文人墨客皆附庸風雅,中國園林種類繁多,尤其以蘇州園林風格突出引人入勝。放眼世界,蘇州園林數(shù)量之多和造詣之高在任何地區(qū)都少有。亞里斯說,“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xiàn)實事物,分別就在于美的東西和藝術品里,原來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為統(tǒng)一體”。當閑走在蘇州園林之中就會覺得原本零散的建筑、花草樹木、亭臺樓閣被條條紐帶所串聯(lián),反而覺得張弛有度、錯落有致,這些都源于造園師能夠熟練地掌握空間特性,運用空間處理的手法。蘇州園林在空間的處理上有著多種多樣的手法,以下幾種在蘇州園林中較為常用。
若將具有顯著差異的兩個空間毗鄰地排布在一起,則可利用兩者的對比作用而突顯各自的特性。園林的面積大小都不是無限的,而蘇州園林的面積則更小。為使得小中見大,在組織空間的安排上都采用欲揚先抑的方法,這意味著在進入園林主景區(qū)之前,要有意的設計些許微小空間,通過這些微小空間的對比、襯托,使得人們對主景區(qū)產(chǎn)生更大的錯覺。
在這種運用空間對比手法方面,蘇州留園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刻。它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的入口部分,其空間組合異常彎曲、冗長、閉塞,人在其中,視覺被極度的壓制,甚至有沉重、難受的感覺,當走到盡頭進入園內,便頓時有一種開放的感受。不禁讓人想起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說的:“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蘇州怡園,由于種種原因主景區(qū)位于園林后部,但為了凸顯主體,在通往主景區(qū)之前合理安排一些小空間或曲折狹長的長廊,使人的視野一直處于收束狀態(tài),待從這里走到主景區(qū)時,隨著視野的突然開闊,將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喜悅情緒。
再如網(wǎng)師園,建筑與園子之間插入了一條回廊,穿過這條又小又窄又昏暗的小路時,人們每每感到壓抑難受,但正是由于這樣的烘托對比,從而使園內主要空間具有一種擴大開放感。再如虎丘,大大小小的山洞不見天日,洞口低矮狹小,這樣的布局也增加了游人游玩的樂趣和不斷變化的心情,避免一成不變,讓人昏昏欲睡。蘇州園林作為私家園林的代表,除了在藝術造詣上的高超技巧,在游玩樂趣的設置技巧上也相當精巧。
蘇州園林中的一切都離不開天人合一,因者即為因地制宜,正所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園林設計與規(guī)劃時,巧妙地結合地理,把自然界的風、雨、日、月、山、水引借到游人面前來觀賞。
借的手法有很多,如近借是指在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遠借:是我國園林中最常見的形式,如圓明園見景西山,這種遠距離的呼應使得城市營造出鬧中取靜的氛圍;鄰借:在相鄰的園子可以欣賞對方,如拙政園西部假山上的宜兩亭就是a運用了這種手法;俯借:各園的池中倩影;鏡借:如怡園的面壁亭等等,但無論哪種,都是基于對空間的處理。借景對景的手法雖然很多,但是離不開一些園林基本構建,例如假山的洞口,回廊的雕花窗,樓臺的欄桿,這些對景的處理手法并沒有特定的區(qū)分原則,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中國之小園林的空間感受,提高欣賞樂趣。
在設計中,蘇州園林對建筑的尺寸有著嚴格的標準,要使得園林整體呈現(xiàn)開闊的空間,也避免過大過繁盛的建筑群會喧賓奪主。但是中國園林建筑一般是占據(jù)主景或控制地位,往往園內的建筑會成為此園的標志。其次,中國園林在建筑布局等方面,也擅長用軸線對稱的方法來增強園林的工整布局感。例如北京的故宮則有明確的中軸線的劃分。
蘇州各園由于規(guī)模大小不一,建筑物的尺度也是不同的,軒榭、走廊、橋梁、池岸等一般都不常用長直體形,而是采取曲折或化整為零的方法,以免同山水相爭。假山中若有亭臺樓閣,均設計的小巧精致,從而使本身不大的山體卻產(chǎn)生雄奇的氣魄。例如拙政園,雖然院內回廊縱橫,亭臺樓臺錯落有致,但是園中雕花門窗、遠處假山、粉墻黛瓦相互呼應,使得園子別有一翻風情。正是造園家這樣敏銳的空間意識,造就了蘇州園林小中見大的空間魅力。
將藝術作品訴諸于表現(xiàn),有兩種表現(xiàn)手法:一是率直并無保留地和盤托出;一是含蓄與隱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發(fā),顯而不露。西方更多傾向于前一種方式來表現(xiàn),中國則多傾向于用后一種方式來表現(xiàn),這在古詩詞和繪畫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中國古典園林與詩詞、繪畫關系密切,古人作詩講求“言有盡而意無窮”,追求含蓄。古人作畫最忌將主題袒露于畫面。園林也是一樣避免開門見山、一覽無余,千方百計地把“景”部分地遮擋起來,若有若無。在眾多園林造景中,無論是高大威嚴的樓院還是精致小巧的樓臺,都會采用半藏半顯的表現(xiàn)手法。這樣巧妙的設計即是由于中國文化的底蘊還將引起游人的窺探之心。對于太過直白的設計,會將整個園子變得索然無趣。
環(huán)秀山莊原本是宅子的后花園,只有一房與一亭,如果全然暴露在外,則毫無意境可言。但在設計安排之時,參天的古木重疊聳立,崎嶇的山石崎布局精巧,山石、樹梢之后掩藏著各類園林建筑,水榭樓臺若影若現(xiàn),好不幽靜深遠。還例如蘇州壺園,由于藏廳堂于花木叢中,園雖極小,但寓意深遠。蘇州古典園林,面積不大,但這樣的處理手法隨處可見,游人徜徉其中,迂回環(huán)繞,目不暇接,回味無窮。
李漁的《閑情偶記·居室部》說園林講究“故作迂途,以取別致”,錢泳《履園叢話》:“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環(huán)繞曲折,在空間上就是“流動”的形態(tài)。
中國園林空間不平鋪直敘,也不像西方園林那樣強烈要求對稱整齊,他更像行云流水流水一樣,隨地起伏,因勢成流,使空間形成婉轉含蓄曲折之態(tài),達到動態(tài)的效果。合理利用地勢落差,曲折婉轉,將園子的靈氣與沉穩(wěn)合二為一。如沈復所說:“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圍曲折四字?!碧K州園林在創(chuàng)造空間之大、追求空間之美上是獨一無二的。
蘇州園林多處于鬧市之中,并不多見于郊外,在有限的范圍內要追求最大的深遠之感,利用借景,空間滲透來增加空間層次感。蘇州園林也多采用流失的形式。水在中國古典園林則是象征著流動靈巧之感,巧妙地運用疊水,亭臺水榭,虎丘中,流水環(huán)繞,夜深之時,高低錯落的流水之聲,讓人腦海中形成“庭院深深深幾許”、“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畫面。
蘇州古典園林在整個中國園林史中風格突出,供給今人的經(jīng)驗尤其多。行走在蘇州園林之中,對于中國古人的文化造詣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在這些高深的空間造園造詣,使得園林富于意境美,引人入勝,在視覺和精神上導引人們發(fā)現(xiàn)美、享受美。
[1]陳鶯.基于回歸分析的蘇州古典園林庭園空間構成[J].中國農學通報,2013(19).
[2]王建偉,魏淑敏,姚瑞,董丹丹.園林空間類型劃分及景觀感知特征量化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02).
[3]蔡婷婷.淺析園林空間營造手法[J].現(xiàn)代園藝,2011(11).
[4]劉濱誼,張亭.基于視覺感受的景觀空間序列組織[J].中國園林,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