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勤章
回歸自我 回歸人文
■鈕勤章
每年中考結束,媒體對作文題目的解讀遠遠超越語文的邊界,成為一個社會文化現(xiàn)象。社會對于作文題的過度地關注,給本就艱難突圍的語文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語文人說作文,或許更加靠近語文本身。
展閱2017年江蘇十三道中考作文題,頗有感慨:一是為命題者的良苦用心所感動,二是為作文回歸到應有的方向而興奮。我始終認為,作文是語文的內(nèi)核不單單體現(xiàn)在分值上,更多地體現(xiàn)于作文價值本身。語文四大能力——聽、說、讀、寫,聽、說很難在考試中直接體現(xiàn),只有讀與寫可以;而讀與寫的關系中,寫是讀的終極目標;事實上,讀的價值最終還是通過寫來體現(xiàn)。這就是科舉時代只通過一篇文章來取士的緣由。
先說回歸自我。從理論上講,這是一個教育大命題,教育不關注學生本身,那是教育的悲哀。不論語文姓“語”,還是姓“文”,首先是學生的語文。所以,考查學生的作文水平,命題應該貼近人本身。令我欣喜的是,十三道作文題基本體現(xiàn)了作文的人之主體意識的回歸。譬如今年連云港市的作文題——“大聲說‘不’”,這個文題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了。我想,考生看到這個題目,自己的生命體驗一下子會被激發(fā)起來,因為在他們不長的生命體驗過程中,有著太多的應該“說‘不’”而無法說出的機會?,F(xiàn)在,就在這考場上,不僅可以說,而且要求大聲說;說出來不僅不會受到懲罰,而且可以獲得分數(shù)。我不得不驚嘆于命題者的用心與智慧。再如,泰州市的作文題——“慢下來,會精彩”,也非常棒,把主體意識的觸角由內(nèi)而外做了一個延伸,“慢下來”是主體內(nèi)心的呼喚,“會精彩”是一個評價:生命本不必這么匆忙,慢下來,才能體驗到生命的精彩。還有,宿遷市的作文題——“網(wǎng)里網(wǎng)外的世界”,呼喚考生關注周邊的變化。那位靠網(wǎng)絡起家的劉強東,那個改變了無數(shù)底層人命運的電商小鎮(zhèn),發(fā)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網(wǎng)絡改變著宿遷,宿遷受惠于網(wǎng)絡。給宿遷的考生命制這個題目,是最恰如其分的了。南通市的作文題——“這里,也是我的舞臺”,彰顯主體追求,激揚青春價值。無錫市的作文題——“___是人生的必修課”,這實際是對考生自我成長的價值追問。鎮(zhèn)江市的作文題——“偏偏是___(你/我/他/她/它,選填一個)”,這個“偏偏”具有很強的主體色彩。
再說回歸人文。有人說“文學是人學”,其實,作文更是人文。中國在發(fā)展,不僅僅經(jīng)濟發(fā)展令世界矚目,文化底蘊更是了得。所以,這一屆國家領導人強調(diào)文化自信,這也是對于當下作文命題的一個方向性的指引。我覺得,人文的回歸,不是弄幾個人文術語,而是要貼近學生生活與思想,命制一些引領其精神向上的好題目。譬如,淮安市的作文題——“向陽春常在”,就是一道人文色彩濃厚的作文題,傳遞正能量,呼喚新文明,具有極強的人文張力。“向陽”的世界是“春”的世界,“春常在”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理想追求。如何追求得到呢?唯有“向陽”!何為“向陽”?如何“向陽”?這就給了考生足夠的發(fā)揮空間。類似的還有揚州市的作文題——“良言如春”,這個“春”字,既是一種隱喻,也是一種引領:倡導良言,呼喚文明。再如,蘇州市的作文題——“把青春的綠色鋪滿征途”,青春是屬于考生的,把青春的綠色鋪滿征途,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呼喚。值得一說的是鹽城市的作文題——“給予”,促發(fā)考生思考人生的價值。對于習慣了“被授予”的獨生子女,以“給予”來追問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無疑是一種精神敲打與引領。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所以,我以為人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詩意!本年度的作文題,有兩道頗有詩意:一是徐州市的作文題——“平淡中也有詩”,二是南京市的作文題——“無情歲月有味詩”。前者追求一種絢麗、喧鬧之后回歸的寧靜。而后者,在當下浮躁的時代,能關注平淡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更何況從平淡中品味出詩意來,對于這些活潑的青春學子,確實有點勉為其難了。但是,人文精神的引領,關注平凡,留意平常,品味平淡的價值追求,方向還是對的。“無情歲月有味詩”之關鍵是如何理解“無情歲月”,“無情”之于“有味”,的確給考生以無窮的想象空間。不過,想象也并非不著邊際,因為最后的落點是“詩”,歲月之詩,經(jīng)歷之詩,體驗之詩,生命之詩……
總體看來,2017年江蘇中考作文命題還是非常成功的:強化了學生對自我的關注,著眼于審美追求與人文價值取向,有效地考查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想象能力,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寫作需求。
對于2018年的考生,我想說的是,寫作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一般需要經(jīng)歷三個過程:(1)獲取寫作信息;(2)貯存寫作模式;(3)重新編碼。怎么做?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依據(jù)自己的實際水平予以強化練習,就一定會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真正擁有獨特的感受現(xiàn)實的能力,要細心體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隨時留意周圍的人和事及其帶來的種種感受與發(fā)現(xiàn)。其實,現(xiàn)實中處處都有寫作的對象:一處自然的景象,一件實物(如建筑物、日用品等),一件細微的小事,一個小小的微笑,一絲淡淡的思緒,生活中人們的一句話(哪怕是只言片語),一幅圖畫(包括新舊照片等),一篇文章……如果細加體會,它們都可以引發(fā)某種共鳴,成為寫作的契機和切入點。一棵普通的橡樹,吸引了舒婷的目光,作者通過觀察與感受,賦予了其獨特的精神內(nèi)涵,詮釋了新時代的愛情觀。此外,還需要我們“多情”與“善感”。我們見過大海,也沐浴過春光、見過花開,可是詩人海子對于大海、春光與花開的感受更加深入而獨特,從而吟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要寫出個性化的文章,就得學詩人的“多情”與“善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把自己的那一份獨特的“情”與“感”表達出來。
(作者為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中語會全國首屆學術先鋒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