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
借助生活體驗教寫作
■劉蓓
用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提煉寫作素材,用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用生活常理引導學生凸顯寫作中心,讓學生把一次次的生活經(jīng)歷轉化為生活體驗,形成一定的生活積累,用生活體驗理解寫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寫作教學生活體驗
一線的語文教師能夠明顯地感覺到,寫作文是學生的“最怕”。寫作教學是熱點,也是難點。寫作教學中始終擺脫不了“寫作難”的尷尬局面。語文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寫作離不開生活。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寫作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笨珊⒆觽兠髅髅刻於荚谏睿瑓s為何寫不出好作文來?這大抵是因為,他們沒有將一次次的生活經(jīng)歷轉化為生活體驗,形成一定的生活積累。因此,教學中,筆者一直在努力用生活經(jīng)歷講寫作,讓學生把生活經(jīng)歷轉化為生活體驗并形成生活積累,用生活體驗理解寫作,最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對于初一的學生,語文老師如果只強調寫作文要學會觀察生活,大部分學生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這句話太寬泛。但如果能夠用更為具體的語言去引導,結果或許不同。比如,在作文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很多老師會說:回顧你成長的點滴,記錄下讓你感動的場景。結果,我們不難看到,學生搜腸刮肚、抓耳撓腮、冥思苦想?yún)s想不到一個感動的瞬間。可如果我們換種方法引導呢?
當你學習時,除了爸爸輕輕的關門聲,媽媽的腳步又如何?
當你生病時,你注意到爸媽著急的眼神了嗎?
當你頂撞他們時,你是否看到那眸中閃過的傷痛?
當你要求爸媽為你買新衣服時,你看到他們的衣服了嗎?
當你周末吃著豐盛的晚餐,你可曾想到平日里父母的餐桌上有幾盤菜?
……
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爸爸的手已變得粗糙,媽媽的臉不再光潔;但,當看到你取得成績,開始懂事時,他們滄桑的臉龐依然笑靨如花!
其實,生活中愛無處不在:除了親人之愛,還有師友之愛、陌生人之愛……
教師的引導語越具體、越有情境性,學生的思考就越有立足點,越容易從記憶的倉庫中快速提取出觸碰自己柔軟處的感動瞬間。同時,這樣細致的引導,也容易讓學生走進生活的細微,呈現(xiàn)的文字也自然是真實、具體、細膩的。
為了讓學生多積累生活體驗,豐富寫作素材,筆者在每周練筆時都會布置學生寫短小的生活片段,引導學生體悟生活中一個具體的場景,一個特定的心理,一份獨特的感受,從而形成一段文字。如:《作業(yè)沒完成后》《抬頭的那一瞬》《被誤解以后》《下雪啦》……這樣具體的、指向性強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時也從生活中提煉了更多的寫作素材,形成一定的寫作積累。
文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記敘文強調“真”,這里的“真”應該是“真情實感”的“真”,不是所寫內容必須和事件本身完全一致的“真”。但,這并不意味著寫作就是教學生“編造”,叫他們“無中生有”。
黃厚江老師在《堅持自由寫作和指令性寫作的結合與互補——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一文中說:“我們所強調的生活積累,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據(jù)為己有,使之成為寫作的材料,寫作的源頭,寫作的動力,寫作的靈感。”對此,筆者有深切感受。語文教師要擅長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歷轉化成他們獨特的生活體驗,從而形成生活積累。當構思一篇作文,確定一個中心事件和主題后,學生可以調動類似情景下的多個生活片段,將多種生活體驗和生活積累進行重組運用,讓故事和人物更具“典型性”。
母愛是初中學生最常見的寫作素材,但大部分學生寫出來的文字干癟,沒有感染力,除了和寫作功底有關外,就是學生的寫作內容本身不具有“典型性”。筆者在課堂上就經(jīng)常問學生,生活中你見到過媽媽高興的神情嗎?你注意過媽媽著急的表情嗎?她無助的時候是什么樣?她難過的時候又會有何表現(xiàn)?……這所有的場景我們都曾看到,只是,很多時候,在特定的情境下,在特定的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僅是一小部分母親的表現(xiàn)和反應,但為了讓事件敘述起來更有典型性,我們可以將以往母親在這種情境下的細節(jié)表現(xiàn)整合。也就是說,將多個角度的母親真實地、立體地、全面地再現(xiàn)出來,這樣,人物就更加飽滿,事件就更具有感染力。
黃厚江老師強調寫作的“共生”和“再生”。他認為,寫作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寫作體驗和寫作積累進行再次寫作。對于生活經(jīng)歷有限的初中生而言,如能將這些經(jīng)歷轉變?yōu)樽约邯毺氐纳铙w驗并積累下來,并能夠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恰當?shù)?、多角度地提取選擇出來,從而使寫作內容更典型,遠比那些客觀、本色的敘述要更生動。
對于初中生而言,很多學生不會寫作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不會凸顯文章的中心。平平實實記敘了一件事,篇末點下題就結束了。這樣的文章不在少數(shù),說他跑題沒有,說他偏題也不算,但有時又感覺這個事件似乎可以和好多中心聯(lián)系上。說到底,學生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并沒有根據(jù)文章的中心來進行處理。那么如何教會學生恰當處理材料以凸顯文章的中心呢?
首先,借助已有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明白詳略不同,中心不一。
教學中,筆者借助媽媽做飯這一簡單生活事例引導學生如何根據(jù)不同的作文中心處理詳略。媽媽做飯是學生很熟悉的生活事件,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個中心,讓學生來處理這個中心事件的詳略安排:其一,表現(xiàn)媽媽手藝的高超;其二,表現(xiàn)媽媽的辛苦操勞;其三,表現(xiàn)我的成長懂事。通過思考、討論,學生非常清楚,要想表現(xiàn)媽媽手藝的高超可以詳寫做飯的復雜過程,可以詳寫飯做好之后的各種樣式;要想表現(xiàn)媽媽的辛苦操勞,可以重點寫媽媽在特殊的情境下做飯,比如起早貪黑,比如嚴寒酷暑等等;要想表現(xiàn)“我”的成長懂事,可以根據(jù)我明白的道理而選擇給我啟示的重要瞬間或細節(jié)。
通過這樣的思考,學生明白了,選材固然重要,但剪裁、處理事件的詳略對于表達中心同樣重要,同樣的事件,處理不同,表現(xiàn)的中心是不一樣的。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來理解寫作的方法,讓原本陌生的寫作技巧變得容易理解。
其次,借助已有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懂得加工素材,中心凸顯。
很多學生寫過媽媽送我去醫(yī)院這樣的題材,就此,筆者設置了如下選擇讓學生思考。
事件是發(fā)生在冬天好還是夏天好?
是白天好還是半夜好?
是雨天好還是晴天好?
媽媽是開車送,還是打的送,還是騎自行車送更能夠凸顯母愛?
是路上遇到點困難好還是直接到達醫(yī)院好?
……
課堂上,當筆者將學生害怕的寫作問題轉換為生活問題時,學生思維活躍,輕而易舉地明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提供這些思考,是想讓學生明白,要想讓主題凸顯,我們要把事件放到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去,而情境的選擇尤其重要,這就需要學生在寫作時要對所選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中心。當然,這個加工也不是“無中生有”,要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實事求是地“移植”以往的真實體驗和生活積累,書寫自己特有的真情實感。
同樣的方法,筆者還應用于教學生在作文中進行恰當?shù)沫h(huán)境描寫上。課堂上,筆者多次帶領學生體會一些特殊環(huán)境下自己的獨特感受。如陰冷的深秋與融融的春日的對比;歡快動感的音樂與哀怨低沉的曲調的不同。甚至,讓學生感受大紅燈籠、大紅春聯(lián)、鞭炮等給節(jié)日增添的喜慶氛圍和婚喪嫁娶時的不同裝飾帶給人不同的心境等。經(jīng)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容易明白環(huán)境描寫對敘事和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作用,并有意識地在作文中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主題。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寫作同樣如此。因此,無論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都要始終靠著生活這棵大樹,并從中汲取養(yǎng)分,帶領著學生深入淺出地探尋語文的樂趣、寫作的樂趣。
本文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重點資助課題“基于寫作學情的初中微型化寫作課程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為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利國鎮(zhèn)中心中學教師)
[1]黃厚江.堅持自由寫作和指令性寫作的結合與互補——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J].中學語文教學,2014(8).
[2]黃厚江.共生寫作和再生寫作[J].中學語文教學,2012(1).
[3]黃厚江.作文教學,我們教什么?——關于作文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0(11).
[4]黃厚江.記敘文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共生寫作教學案例之一[J].語文教學通訊,2014(4).
[5]丁衛(wèi)軍.丁衛(wèi)軍教寫作[M].北京:文心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