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yè)委員會法規(guī)處(410005)聶建剛
新增人口是否有權要求承包土地
湖南省農業(yè)委員會法規(guī)處(410005)聶建剛
案例1998年,家住四川省巫山縣D鄉(xiāng)的農民黃某帶著妻兒共4人來到湖南省望城縣(現(xiàn)望城區(qū))K鄉(xiāng)T村(后合并為L村)Y組租種了李某的責任田,并租住了李某的住房。2001年,經Y組同意,黃某準備將戶口遷至Y組落戶,但一直到2004年6月才辦好戶口的遷入手續(xù)。2006年,因為農業(yè)稅全面取消,政府還給種糧補貼,農民種田的積極性高漲,田少人多的矛盾開始凸顯,原來的農田承包戶李某向黃某要回了承包田,黃某一家無田可種,生活極度困難。為此,黃某多次找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要求解決種田和宅基地問題。但是,Y組以黃某是外來戶,組上的田土已分配為由堅決不同意分配田土,部分情緒激動的村民甚至提出不要黃某住在該組。不得已,黃某于2010年初將L村和Y組一同起訴到望城縣人民法院。2010年5月17日,在人民法院的主導下,經多方調解,L村為黃某圓滿解決了宅基地問題,黃某也放棄目前無法實現(xiàn)的田土分配問題,到法院辦理了申請撤訴的手續(xù)。
解析在本案中,爭議的焦點問題是新增人口是否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能否實際取得承包地。新增人口,不僅包括像黃某這樣的舉家遷入的新落戶人員,也包括因婚嫁原因新落戶的人員,比如嫁進來的兒媳或入贅的女婿,還包括新生兒。這部分人口能否承包土地是近幾年各地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部分地方甚至以人口新增為由要求重新調整土地。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5條規(guī)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新增人口屬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應享有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土地的權利。但是,具有承包土地的權利,并不代表一定能承包到土地,因為還要“有地可包”,即本集體經濟組織有可用于發(fā)包的土地。而我國農村土地政策和法律都要求保持農村承包土地的長期穩(wěn)定,除法律規(guī)定的少數(shù)例外情況,承包期內不得調整承包地。根據(jù)《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8條的規(guī)定,能夠用于承包給新增人口的土地主要有3種:一是集體經濟組織依法預留的機動地,二是通過依法開墾等方式增加的土地,三是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土地。而現(xiàn)實情況是,在1998年前后的第二輪土地承包中,已經很少有集體經濟組織預留機動地,除個別地方,可以開墾的土地也不多,至于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數(shù)量更少。所以,在本案例中,黃某這樣的新落戶人員盡管具備家庭承包土地的主體資格,但由于“無地可包”,目前是無法取得承包地的。不過,一旦出現(xiàn)有可以用于發(fā)包的土地,新落戶人員等新增人口可以要求承包土地,村里也應當發(fā)包給新增人口。在現(xiàn)有政策和法律規(guī)定下,黃某等新增人口在取得承包地之前,可以通過轉包、租賃等方式耕種他人的承包地或者從事非農產業(yè),解決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