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與自然共生長
——對一次“主題式春游”的觀察與反思
■徐波
春天,正是萬物復蘇之際,處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想著這美景不賞頗為可惜之時,學校的一次學生春游活動策劃也在悄悄開始,學校把此次春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重任交給了我。
我想,學生日常的學習活動往往更多地囿于校園,春游則成為學生走近大自然,與自然萬物共同生長的好的學習機會。因為它建立于學生的無限期待、愉悅與興趣之上,更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從而有效達成預期的各項目標。那么確定并優(yōu)化目標,設計好活動就成了重中之重。于是,我想到了做跨學科的“主題式”春游課程。
對學生來說,春天是令人向往的,春游是令人興奮的。面對春天的美麗,學生卻往往缺乏描繪美的詞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璀璨的歷史,唐詩宋詞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奪目的明珠。正巧前段時間中國詩詞大會的播放已經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討論,于是我采用“飛花令”的競賽形式,結合春游行動,促使學生主動記憶背誦描繪春天的詩句,品味詩詞之意境,提高詩詞的鑒賞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詩詞中領略別樣的“春天”,激發(fā)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在春游活動正式啟動之前,語文老師們?yōu)橥瑢W們準備了《春天,送你100首寫“春”的詩句》,要求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認真閱讀,為春游活動做好準備。事實證明,同學們參與活動非常踴躍,詩句記憶的準確度非常高,各小組的競賽氛圍濃烈,大家爭先恐后,答得不亦說乎。
1.尋春·春彩飛揚。
春天很美,尋找春天的美,需要一雙慧眼。伴隨著春天的到來,蝴蝶從每年的三月份開始活動,是氣候進入春天的標志之一。所以,安排學生尋找春天的典型標志——蝴蝶,就有著特殊的意義。于是,在活動現(xiàn)場,我們讓學生在能看到的范圍內,尋找并用手機拍攝蝴蝶,說出其主要特征,集“尋春”卡。同學們在公園內追逐著五顏六色的蝴蝶,靈動的身影往來穿梭于林間花叢,活潑的嬉鬧聲融于春日的祥和氣息中,描繪出一派山水田園的詩歌畫卷。
2.探春·春影斑駁。
除了蝴蝶以外,春天萬物復蘇,各種樹木都抽出了綠芽,綠色漸漸鋪滿山頭。來到大自然中,很多學生對常見的樹木名字和特征產生了好奇,但他們既不知道該植物的名稱,也不知道如何區(qū)分。如果沒有老師的指點,也許該疑惑便不了了之。于是,我們老師事先對常見的樹木進行掛牌,游戲中引導學生自行尋找掛牌樹木,學習樹木名稱和特征,解決他們的疑惑,集“探春”卡,同時激發(fā)學生愛花護草的情感。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神情專注地搜尋著掛牌的樹木,一旦尋獲“獵物”,全體成員便開心地在樹下合影。
3.覓春·尋覓春天。
在春游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常見的樹木,想了解該樹木的名稱,周圍又沒有老師的指導,這時候怎么辦呢?其實,很多公園都有植物介紹宣傳欄,古林公園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引導學生通過自行閱讀宣傳欄的途徑解決問題,集“覓春”卡。
4.踏春·青春悅動。
我們要求學生單腳踏七巧板,到終點寫下“踏春”,組內每人每次只能寫一筆,以鍛煉身體、挑戰(zhàn)自我、愉悅心靈。在一片呼喝加油聲中,同學們鉚足了勁兒,努力完成任務,力爭不拖小組的后腿。通過小組合作,同學們體驗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
5.惜春·春韶易逝。
我們安排同學們在春游前就做好環(huán)保小報,當天向路人介紹環(huán)保小知識并發(fā)放環(huán)保小卡片,以身作則,愛護環(huán)境,拍攝視頻并發(fā)送,集“惜春”卡。其實,在春游活動中,許多同學無不自覺地充當起“環(huán)保小天使”,他們撿起路邊的垃圾,不隨意踐踏草坪,遇到隨意攀折花枝的路人也會好言相勸。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呵護幼嫩的生命,愛護春天的一草一木。
我們指導學生在春游過程中,積極尋找春天的動人姿態(tài),并使用相機將其拍攝下來,定格美麗的春景,并賦以美好的寓意,使之長留于記憶中。為了激發(fā)同學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我們安排在春游后進行攝影作品的評比及展示。相信這份美好也將對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觀念有積極的影響。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下學生們文字描繪下的春景:
河邊的垂柳已探出新芽,與之萌發(fā)的還有青春的活力。在和煦的春風中,在溫暖的陽光下,垂柳輕拂枝條,輕撫你內心的最深處。只要你用心觀察,總能找到那片靈魂的棲息地。誰說不是呢?
漫步在小路上,片片淡紫中散發(fā)出的陣陣芬芳,令人心曠神怡。那柔柔的花瓣,在風和陽光間翩翩地起舞。下面的盛開,上面的待放。盛開后的花瓣紫色漸漸地淡去,整株花色上重下淺,上實下飄。
風,輕輕地拂來;花,點點飄曳。在靜肅的杉林中,陣陣若有若無的清香彌散開來,初春變得溫潤而親切,空氣變得空靈而清新,沁染著二月蘭的淡泊與寧靜,又仿佛讓人陶醉在悠揚旋律的夢境中。
1.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題式春游。
首先,早在100多年前,杜威等教育家就提出“做中學”,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學習。主題式春游完全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活動中的地位是經常變化的,如在學生自主活動時,教師是觀察員;在學生組間競賽時,教師是裁判員;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是導航員;在組內發(fā)生矛盾時,教師是協(xié)調員……總之,教師的角色完全因學生參與的活動而定,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其次,神經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知識、思維、行動與學習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技能的培養(yǎng)。學生往往對于理論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但遇到實際問題卻顯得束手無策,沒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通過主題式春游,學生親近大自然,從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春天的美,尋找萬物復蘇的跡象,并記錄下來。實際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他們必須積極思考,再通過小組內的討論或教師的引導得以解決。通過不同的活動項目,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搜集能力、組內協(xié)作能力等均得到發(fā)展。主題任務來源于真實的實踐中,在活動中,學生不僅“知”,而且體驗了如何“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將理論知識充分應用于實踐,又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做到了“知行合一”。
2.綜合多門學科的主題式春游。
首先,主題式春游的設計要求教師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所以,主題式春游不可能是單純某一學科的目標達成,而是以某一學科為主、綜合多門學科的目標達成。主題式春游鼓勵學生主動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一切跨學科的有用資源,結合各門學科的有效學習方法和途徑,為自己的學習、實踐服務,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本案例就是以生物學科為主,結合了美術、語文、體育等學科的目標要素,設計了學習的目標。這促使學生將跨專業(yè)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其他學科領域,提高了主題活動的含金量。這也要求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能把各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找到主題活動中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而促進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其次,以小組為單位的主題式春游,滿足了不同學習風格和技能水平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一個小組里,有的學生語文較好,他可以帶領組員學習詩句;有的學生善于畫畫,他可以指導組員制作環(huán)保小報;有的學生有攝影特長,他可以指導組員拍攝照片……這也要求教師在分組前要多了解學生的特長,分組時采用“異質分組”的方式,讓每個組員都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去。
3.多元評價的主題式春游。
首先,項目式春游采用契合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法和評價方法,并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特別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如本案例中,既有優(yōu)勝小組的評比,又要求學生在活動中做好過程性記錄,并將過程性記錄展示出來(攝影展、PPT)。其次,為了讓學生在主題活動過程中能自我反饋、做好自我反省,并及時調控自己的行為,我們還設計了各種評價量表,如主題式春游準備階段評價量表、團隊協(xié)作能力評價量表、小組任務和時間管理能力評價量表等,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組內互評,并對自己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矯正方案。第三,我們采用和職場類似的評價標準,鼓勵學生活動之前先考慮評價標準,鼓勵學生自我設定目標,不斷提高活動效率。最后,活動中既有師生評價、又有生生評價,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合理看待評價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共鳴。
4.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主題式春游。
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首先,主題式春游脫離了傳統(tǒng)春游方式的“低級趣味”,旨在運用春游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春游時參與學習,在“玩中學”“樂中學”,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思維習慣。如本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國防園觀察植物、蝴蝶。其次,主題式春游與社會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社會責任觀”,激發(fā)學生在社會中的責任意識。如本案例中,學生向路人介紹環(huán)保小知識并發(fā)放環(huán)保小卡片等。第三,主題式春游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積極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主動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形成。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勇于探究、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第四,主題式春游可促使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本案例中,學生親身參與“單腳踏七巧板”的游戲,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在“尋春”活動中發(fā)現(xiàn)春之美,逐漸形成珍愛生命的生命意識。最后,主題式春游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增強。如本案例中的“飛花令”游戲,學生充分體驗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競賽中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致遠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