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浩
河南南陽市南石醫(yī)院 南陽 473000
雙葉式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移植修復全手套狀撕脫傷
王新浩
河南南陽市南石醫(yī)院 南陽 473000
目的 分析和評估雙葉式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DIEP)移植修復全手套狀撕脫傷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4-05—2015-12間南陽市南石醫(yī)院收治的8例全手套狀撕脫傷患者。將腹壁下動脈、肋間后動脈和腹壁上動脈間的血管吻合解剖學作為研究基礎,進行雙葉式DIEP的移植和修復治療。主葉給予掌背創(chuàng)面與2~5指創(chuàng)面修復,副葉給予拇指創(chuàng)面的單獨修復。結果 皮瓣主葉的最大切取面積34 cm×13 cm,皮瓣副葉的最大切取面積11 cm×6 cm。術后皮瓣均成活,其中皮瓣遠端表皮部分壞死1例,經換藥后愈合。隨訪12個月,患手的功能恢復良好,皮瓣外觀滿意。拇指對關節(jié)活動度、掌功能恢復較佳。優(yōu)4例(50.00%),良3例(37.50%),中1例(12.50%)。供區(qū)創(chuàng)面的外觀較佳,一期閉合。結論 雙葉式DIEP的可切取面積較大,血供具有高可靠性,且供區(qū)的創(chuàng)傷性較小,可作為全手套狀撕脫傷的常規(guī)修復術。
雙葉式;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全手套狀撕脫傷
全手套狀撕脫傷是手外科常見創(chuàng)傷類型,多因復雜暴力或高能量暴力所致[1]。常伴有肌腱、關節(jié)及骨外露,皮膚廣泛缺損,神經或重要血管損傷等,治療難度較大,不易取得滿意的手部功能恢復結果。2014-05—2015-12間,我們對收治的8例全手套狀撕脫傷患者采用雙葉式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DIEP)移植修復術,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例患者,男6例、女2例;年齡19~50歲,平均34.21歲。右手撕脫傷5例,左手撕脫傷3例。重物擊傷3例,機器擠壓傷5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9 h,平均3.54 h。均無其他并發(fā)癥或復合傷。按照全手套狀撕脫傷分型標準,Ⅱ型1例,Ⅴ型7例。
1.2 方法
1.2.1 皮瓣設計要點 皮瓣皮支的穿出點設定為術前多普勒超聲檢查中的血流聲最大部位,約為臍旁的1.5 cm處。雙葉皮瓣設計部位在患側胸部和對側腹部。一皮瓣軸線是肩胛骨和臍部下角的連線處,根據第2~5指周圍的創(chuàng)面大小設計皮瓣面積。另一個皮瓣軸線在劍突下和臍部的連線處,具體為通過臍部位置的身體中軸線。該軸線應作為拇指骨架皮膚修復面積的設計基礎,兩個軸線的夾角應是45 °。腹溝韌帶外側的3/5處、內側的2/5處交點與臍連線位置需作為腹部下動脈體表投影。將該軸線作為皮瓣蒂部皮膚修復面積的設計基礎。3條軸線需要交會在臍旁的軸心血管部位,可確保皮瓣設計的實際切取面積稍微大于手部的創(chuàng)面大小。
1.2.2 手術步驟 臂叢神經阻滯+腰硬聯合麻醉。對受區(qū)的軟組織進行清創(chuàng)處理,將近端皮下靜脈與指動脈結扎。若患者的第2~5指末節(jié)指骨較為完整,則應保留1節(jié)半指體,將橈神經淺支、指神經、橈動脈或靜脈分離并顯露出來,以便備用。供區(qū)根據設計切口線按照皮瓣遠端-近端方向,由腹外斜肌腱膜的表面掀開皮瓣,再進行解剖。若皮瓣的切取面積偏大,蒂應選為1~2支穿支血管,并將與其相關的肋間神經感覺支進行游離。確保穿支血管可用后,應對其進行保護處理,并在其外側1 cm位置將腹直肌的前鞘切開,進一步顯露腹壁下動脈主干。將分離期間所遇血管分支進行結扎和切斷,待血管蒂游離完畢后,切開皮瓣其他部分。在淺筋膜深層部位游離并掀開皮瓣,直到穿支血管處。將穿支血管附近的腹直肌及前鞘做環(huán)形切開,沿穿支血管做逆向解剖和分離,直到腹壁下動脈主干發(fā)出位置。確保皮瓣血運正常,然后按照血管蒂需要長度在腹壁下動脈起點位置進行固定、結扎和切斷。皮下游離創(chuàng)周皮膚,然后拉攏和縫合。在受區(qū)創(chuàng)面處安放已切取好的雙葉皮瓣,將面積較小的一葉皮瓣覆蓋包繞于拇指,而另一葉皮瓣則需要覆蓋包繞在手掌、第2~5指的殘端和手背創(chuàng)面處。顯微鏡下行動脈吻合和神經吻合。
1.2.3 術后處理 術后臥床休息7 d,禁煙,行抗痙攣、抗凝和抗炎等常規(guī)治療。室內溫度應為26 ℃左右,使用烤燈持續(xù)照射皮瓣區(qū),并觀察皮瓣區(qū)的血運情況。
本組皮瓣主葉的最大切取面積是34 cm×13 cm,皮瓣副葉的最大切取面積是11 cm×6 cm。術后患者的皮瓣均成活,其中,皮瓣遠端表皮部分壞死1例,經換藥治療后愈合。隨訪12個月,患手的功能恢復良好,皮瓣外觀滿意。患手的保護性感覺基本恢復,兩點辨別覺部分恢復。在患手的總主動活動度上,拇指對關節(jié)活動度、掌功能恢復較佳,并無虎口瘢痕、攣縮等現象出現。但是第2~5指的關節(jié)自主活動度稍差于健側。根據中華醫(yī)學會分支手外學會關于上肢部分功能的標準判定,優(yōu)4例(50.00%),良3例(37.50%),中1例(12.50%)。供區(qū)創(chuàng)面的外觀較佳,一期閉合。
3.1 手術注意事項 (1)術前應采用多普勒超聲儀進行探測,以確定穿支點,必要時應通過血流成像技術選擇最佳的皮瓣血管穿支點[2]。觀察腹壁下動脈周邊的其他穿支情況,即穿支的走行、管徑和層次等。在綜合比較穿支后,再對術中血管穿支分離與解剖的難度、切取多根穿支的概率進行整體評估,以確保皮瓣可以取得最佳血供[3]。(2)若條件允許,應在術前采用腹壁皮膚手法預擴張和按摩雙葉皮瓣的2個軸線,以此增強腹壁皮膚特有的延展性,并增加切取面積。(3)應盡量多保留雙葉皮瓣夾角部位的皮膚,有助于術中有效閉合供區(qū)創(chuàng)面。但夾角不可<30°,避免夾角皮膚壞死[4]。(4)盡量保留直徑偏大的穿支血管,因為術中在掀起皮瓣時并未明確穿支血管,所以大直徑穿支血管均可能被使用。待皮瓣徹底掀起并已明確穿支血管后,再將其他穿支血管切斷。(5)該類損傷的皮瓣面積要求較大,所以應保留2支以上的大直徑穿支血管,以確保皮瓣的血液供應充足[5]。但是,穿支血管的過多保留會直接導致手術難度增加,并會加重對腹直肌的損傷,所以應慎重保留并及時處理。(6)穿支的設計位置應是雙葉皮瓣的中間部位,于穿支穿出點附近將腹直肌前鞘切開,并將穿支附近的肌纖維分離。需要縱向、鈍性分離肌纖維,并逆向游離。同時應分離腹壁下動脈主干和穿支血管,以實現血管蒂的解剖[6]。
3.2 治療優(yōu)勢 (1)該皮瓣的設計較為合理,能夠獲得最大的切取面積,并且血供充足。此外,可實現供區(qū)的一期閉合。對供區(qū)破壞性較小。(2)雙葉式設計能夠滿足手部的功能需求。在手部功能組成中,拇指占據40%,其次為掌功能[7]。所以一期修復2~5指和拇指能夠最大化保留拇指功能,并能使患者在術后早期即可恢復部分工作與生活能力。(3)不對腹部肌肉造成過大損傷。(4)術后皮瓣靈活性強,患者接受度好。
[1] 王謙,王劍利,李振,等.雙葉式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移植修復全手套狀撕脫傷[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6,39(1):21-25.
[2] 穆廣態(tài),康志學,梁定順,等.急診多趾甲瓣聯合足背皮瓣游離移植修復全手套狀撕脫傷的長期隨訪[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3,35(8):723.
[3] 壽建國,徐曉漢,汪可新,等.游離足部組織聯合股前外側皮瓣治療全手套狀撕脫[J].實用骨科雜志,2014,20(3):270-273.
[4] 居發(fā)新,巨積輝,鄒國平,等.全手皮膚套狀撕脫傷的治療進展[J/CD].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9(4):1690-1692.
[5] 鄭華,唐林俊,盧波,等.腹部袋狀皮瓣修復全手套狀撕脫傷臨床報告[C]//.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230.
[6] 梁運海,董明,劉東,等.足背皮瓣移植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成活率和成功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6(29):4657-4661.
[7] 王玲,任文青,戴楊,等.兩種術中保溫措施干預對游離皮瓣移植血液循環(huán)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20):1546-1548.
(收稿 2017-03-29)
R622.1
B
1077-8991(2017)05-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