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睿
寒假,我跟著媽媽回湖南邵陽老家過年。我覺得這次過年最有趣的就是打糍粑。
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會打糍粑。外婆先把糯米淘好,倒在一個大蒸桶里,燒火把糯米蒸熟。接著,她舀出一大盆糯米飯,倒進一個圓柱體石臼(jiù)里,那石臼底部是凹進去的圓形。小舅和表叔把袖子一擼,各拿一根兩頭粗、中間細的一人高的木棒槌,你一槌我一槌,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他倆一邊用力舂(chōng),一邊“嗨喲——嗨喲——”吆喝著。有時,棒槌把糯米帶起來老高,糯米就像一只調(diào)皮的猴子抱著棒槌不放;有時,隨著棒槌的碾壓,糯米發(fā)出一聲長長的嘆息,外婆說,這表示快大功告成了。
終于,舂好的糯米粘在一起不分彼此,已經(jīng)看不到顆粒了,變得綿軟柔韌,白白的表皮就像放了豬油一樣光滑發(fā)亮。小舅和表叔齊心協(xié)力,把還冒著熱氣的糯米團起到桌上。外婆拿一根干凈的尼龍繩,麻利地把綿軟的糯米團套在方桌上。外婆手上沾點蛋黃,用雙手把糯米團擠成一個個小團,她一邊發(fā)團子,一邊不停吹吹手,因為糯米團還很燙。旁邊的阿姨們一邊搓團子,一邊用手掌把它壓扁,團子就變成一個個巴掌大的、光滑的糍粑了。我和表哥像兩只勤勞的小蜜蜂,頭頂簸箕,在堂屋和房間來回穿梭著。
等糍粑徹底冷卻變硬,我喜歡在蜂窩煤爐上架一個火鉗,把糍粑架在火鉗上烤,來回翻面,糍粑最后會變成金黃色,鼓得像個大饅頭,就烤好了。趁著熱氣吃,糍粑的外皮可以撕下來,脆脆的;里面的糍粑綿軟柔韌,很有嚼勁,吃了很有滿足感。
真的很喜歡鄉(xiāng)下這濃濃的年味,懷念家鄉(xiāng)的糍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