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滿洪
高校人才隊伍有“紅花”也要“綠葉”
■沈滿洪
在實施“雙一流”計劃的進程中,高校人才競爭呈現(xiàn)出白熱化的現(xiàn)象。同時,人才資源的錯置和浪費也十分嚴重。因此,高度重視人才隊伍結構建設,充分發(fā)揮和提高人才隊伍結構效應,對高校人才建設至關重要。
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的現(xiàn)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年齡層次看,存在老、中、青的結構問題,缺少任何一個年齡階段的人才都會破壞結構性效果,而且可能導致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從人才層次看,存在學術領軍人才、學術骨干、學術輔助人才的結構問題,任何一個層次的人才都離不開另一個層次的人才,跨層次的人才替代,或者導致人才資源的浪費(高層次人才替代低層次人才),或者導致人才力不從心(低層次人才替代高層次人才);從人才類型看,存在基礎型研究人才、應用基礎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結構問題,缺少其中一個層次就會導致嚴重問題,缺乏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或創(chuàng)新成果無法轉化。
因此,好的人才隊伍結構,可以起到“人半功倍”的效果;不好的人才隊伍結構,可能出現(xiàn)“人倍功半”的結果。這就是人才隊伍結構效應。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越是寶貴的資源越要關注成本收益的比較,充分發(fā)揮人才效益。
在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存在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下列幾個方面:一是人才隊伍的層次性問題。從極端的現(xiàn)象看,或是只有將才沒有士兵,或是只有士兵沒有將才。實際上,沒有士兵打不了仗;沒有將才打不了勝仗。有的學科按照“武大郎開店”的模式辦學,不愿意引進高層次人才,結果必然是辦學水平徘徊不前。有的學科按照“來者不拒”的模式引進人才,導致同一層次的人才扎堆,造成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甚至形成人才之間的惡性競爭。二是人才個體的異質性問題。如在科研考核中,既要求基礎研究做得好,又要求應用研究做得好,還要求成果推廣做得好。這種加權綜合考核的做法就是求全責備。實際上,無論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還是在成果推廣方面做到極致程度,都對科技創(chuàng)新作出了重大貢獻。三是人才工作的獨斗性問題。當代科學研究,依靠單打獨斗往往是不行的。從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的獲獎單位和團隊的情況看,無一不是團隊作戰(zhàn),無一不是大團隊作戰(zhàn)。但是,“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思維慣性使得團隊建設并不理想。有的寧可自己挖一個“淺坑”,也不愿意參與團隊打一個“深洞”。
如何提高人才隊伍結構效應?第一,按需引才,有效解決引進什么人才的問題。在人才隊伍結構中,不同的人才需要發(fā)揮不同的作用。有的人才已經(jīng)具備了,就不需要再引進;有的人才缺乏,就必須引進或培養(yǎng)。不是“有什么人才就引進什么人才”,而是“需要什么人才就引進什么人才”。對于一些既沒有學科基礎,又不代表未來發(fā)展方向的領域,尤其要防止人才的盲目引進。
第二,以才薦才,有效解決誰來推薦人才的問題。人才引進中,誰來擔任伯樂?表面上看是人事部門,實際上是同行人才。這是高水平大學普遍遵循的原則。一所大學、一個學科確定要引進某個方面的人才后,特別需要防范的是“外行推薦內(nèi)行”,需要努力做到的是“內(nèi)行推薦內(nèi)行”。外行只能提供信息,內(nèi)行才可評判是否具備某種特質,是否勝任某個崗位。當然,內(nèi)行薦才,也要注意學緣親疏和同行相輕的問題。
第三,差別評才,有效解決如何評價人才的問題。人文、社科、理工、農(nóng)醫(yī)的學科差異性很大,以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學科的人才往往會貽笑大方;即使在同一個學科內(nèi),有的擅長基礎理論研究,有的擅長應用對策研究,學術分工沒有高低,要充分尊重不同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因此,針對不同學科的差異化考核,針對不同人才的個性化評價,要成為人才隊伍結構建設的重要原則。
第四,團隊聚才,有效解決人才團隊結構效應問題。以學術領軍人才為核心,加大人才團隊建設力度,這是蘇州大學等高校異軍突起的重要經(jīng)驗。在團隊建設中,充分考慮構建由戰(zhàn)略科學家、戰(zhàn)術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實驗技術人員組成的隊伍結構。在特定的條件下,完全可以讓學科領軍人才自己組建團隊,探索團隊考核體制。
(選自:《中國教育報》2016年11月2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