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東
以銅刀作筆,以蜂蠟為墨,圖案了然于心,在素色的手織布上信手拈來?;蚧B魚蟲、或龍鳳水波,看似隨意但卻口手相傳,不同的民族分支有著各自的紋樣特色,這就是我到貴州丹寨見到的苗族蠟染。如今邊地民族正在經歷的變化,和身居都市中的人們一樣巨大,生活方式、居住模式、思維理念等等無一不經受著各種沖擊,但那些民族特有的手工藝,仍然保留著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對自然樸素的眷戀。
長期的浸染操作,靛藍的顏色深深的嵌進苗族女性的指間,成就了如此美好的紋樣。
為了探尋蠟染,我來到著名的蠟染之鄉(xiāng)丹寨。這個貴州的小城看起來相當普通,高速路和房地產的博興為這座小城增添了幾分浮躁和凌亂,只是街頭不斷出現的苗服,提醒我小城四周的大山上,或許仍有我在尋找的生活方式,以及扎根其中的傳統(tǒng)蠟染工藝。
我從小城及其附近村子里的合作社開始,一步一步追尋著蠟染的蹤跡。被藍白兩色的沉穩(wěn)基調所填充的合作社是村子里充滿活力的所在。嗅準商機的人們已經開始把有經驗的村民集中在一起,為外面的訂單進行創(chuàng)作,也給我機會看到蠟染工藝的精華。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把融化的蠟畫在布面上的工具,與其說是筆,更不如說是刀——細細的竹桿頭上夾在一起的兩片金屬片,組合而成的蠟刀。金屬片上松下窄,每次蘸蠟,都能夠在縫隙里儲存一定量的蠟液,同時金屬材質也保證了一定的溫度,讓蠟液在凝固前能均勻地涂抹在布面上,靈巧的苗族女性就用這彎彎的蠟刀,一筆一劃地把心中的圖案變成了身上的服裝。
左上圖:蠟刀上的點點蠟跡,包裹住了布料的纖維,形成牢固的防染層。
左下圖:母親專注地畫著蠟染,女兒認真地完成著學校的功課,希望蠟染手藝的傳承,能夠讓苗族的女性無需外出奔走打工,母親和妻子的角色也不會缺失。
右圖:當地的合作社給掌握蠟染技藝的女性提供了就業(yè)的機會,很多人在農閑的時候也會有額外的收入。
右頁圖:無論多么復雜的紋樣,畫蠟的苗族女子完全不用打底稿,圖案仿佛從她們的腦海直接印到了布上。
蠟染的工藝流程分為燒蠟、畫蠟、染布、蒸煮、漂洗等多個步驟,畫蠟只是其中一步,但卻是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一步,在布面上最終留下的紋樣風格,都取決于手中的銅刀在布面上留下的蠟跡。蠟跡凝固后形成天然的防染層,布面在板藍根發(fā)酵而成的藍靛中浸染數日,蒸煮后蠟跡融化,所在的地方留白,就形成了藍白相間的圖案。最工于技藝之處,反而是最終保留原色之處,這過程不僅需要經驗,更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我在丹寨看到的幾個從小畫蠟畫的女孩子,根本無需底稿,在布面上揮灑自如,所有的圖案從心間直落筆端,這其中有本民族傳承已久的傳統(tǒng)圖案,也有抒發(fā)自己愛好和向往的個人創(chuàng)作,而經藍靛浸染后最終的圖案,卻是蠟并未觸及的地方,像極了黑白攝影里潛影負像最終變成照片的過程。出于好奇,我也拿起蠟刀繪制了一幅小品,卻發(fā)現蠟刀操作并不靈巧,單單是保持繪出蠟跡的均勻,就是一件極難的事,更不用說繪出精細繁復的圖案了。
傳統(tǒng)的蠟染從植棉紡線織布,到種植板藍根發(fā)酵制作藍靛,再到畫蠟的“顏料”蜂蠟,都是取自自然的產物,連保持蠟融的小炭爐,都是來自取暖剩下的余碳,這是苗族人民和自然相伴所積累的智慧。我的探訪正巧趕上一個叫排倒的村子一年一度的“吃新節(jié)”,新米已熟,收割回倉,外出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聚攏,參加這個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苗族女子們身著蠟染和苗繡,披掛上精致而夸張銀飾,在剛收獲完的稻田里踩著蘆笙節(jié)拍起舞,靈巧、勤奮和富足在溫柔的舉手投足間默默地比著高下,人們從四里八鄉(xiāng)紛紛趕來,熱鬧過后又是一年的勞作,順應自然,在變化中生生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