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邁向實踐范式的社會工作知識觀

        2017-02-23 17:37:05王海洋
        關鍵詞:建構探究服務

        王海洋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東莞523419)

        邁向實踐范式的社會工作知識觀

        王海洋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東莞523419)

        社會工作的本質是道德實踐和政治實踐,然而社會工作在強大的科技理性影響下走向了“工具性實踐”,因此帶來了專業(yè)知識危機。對危機的理解須追溯到社會工作知識范式,才可更為深入地掌握危機實質。對社會工作的實證主義范式、批判理論范式、建構主義范式、參與式范式等展開探究,發(fā)現(xiàn)上述范式均無法根本性回應社會工作的知識危機。最后,選擇邁向實踐范式的社會工作知識觀,并對實踐范式社會工作進行了理論建構,呼喚社會工作的行動者歸來,回歸社會工作的道德實踐和政治實踐本質。

        社會工作范式知識觀實踐

        一、社會工作的工具性實踐與知識危機

        主流傳統(tǒng)中“專業(yè)”所強調的特殊知識根植于高等學術機構進行科學研究發(fā)展出來的理論和技術之中。研究者與實踐者越來越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追求不同的事業(yè)的人。這造成了專家與實務工作者權力關系不對等的事實;專業(yè)知識成為以專家為本位、去在地經(jīng)驗的知識;甚至知識不是為了改善工作,而是鞏固專業(yè)權力和利益。①[美]唐納德·A.舍恩:《反映的實踐者:專業(yè)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43頁。實踐的處境是窘迫的,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存在著,卻不能干凈利落地套用到知識類別中。這加重了實踐者的“嚴謹或適切”的困境,即嚴謹性的專業(yè)知識反而使得實踐者對實踐中的某些主要現(xiàn)象視而不見,而對這些現(xiàn)象的藝術性方法,卻又不符合專業(yè)知識的嚴謹性。②[美]唐納德·A.舍恩:《反映的實踐者:專業(yè)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43頁。這種人文社會科學的科技理性(科技理性是指專業(yè)知識存在于工具性的問題解決活動之中,科技知識則是現(xiàn)代社會專業(yè)與專家的支撐)的學術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不平等的勞動分工,其后果是眾多身處復雜人類與社會現(xiàn)場的工作者,在追求知識和探究方法的過程中,陷入狹窄的胡同,久而久之,實踐工作者失去了對生命細致變化辨識的能力,對場域脈絡間交織牽動的力量視而不見。①[美]瓦茨拉維克、威克蘭德、菲什:《改變:問題形成與解決的原則》,夏林清、鄭村棋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社會工作在實現(xiàn)專業(yè)化的過程中,也深受科技理性的影響,強調科學化、標準化,社會工作者的介入愈來愈強調理性和客觀性,實踐知識被建構為“方法——目標”之間關系的知識。如果目標一致,那么“我應該如何行動?”的問題可被簡化為:“什么是最有效達成目標的手段!”這使得實踐知識染上了強烈的工具性色彩。②唐納德·A.舍恩:《反映的實踐者:專業(yè)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復雜實踐現(xiàn)場的知識和靈活、多樣的探究方法被簡化為“問題——方法”的社會工作通用模式。專業(yè)社會工作實踐者失去了對生命細致變化辨識的敏覺和在復雜而不確定實踐現(xiàn)場有效行動的能力,社會工作實踐成為工具性實踐。工具性實踐的社會工作又常把服務對象的價值信念、道德倫理考慮與掙扎和一切涉及主觀色彩的關懷都排除在理論與介入行動之外。強調怎么做而少關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的取向,就漸漸把這種道德實踐和政治關懷,排擠到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的邊緣位置。似乎社會工作越“專業(yè)化”,就越遠離它對社會正義的捍衛(wèi)和追求,對在社會上處于邊緣的和遭受歧視的弱勢社群,就更隔膜。③朱志強:《社會工作的本質:道德實踐與政治實踐》,載何國良、王思斌主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八方文化企業(yè)公司2000年版,第89-94頁。

        社會工作向來有“為同胞而活的精神(living for the brethren)”,追求社會正義。④張英陣、鄭怡世:《再探Jane Addams的社區(qū)工作理念》,《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12年第1期。社會工作專業(yè)實踐的基礎是關懷,社會工作者應關懷受壓迫者、貧困的人、女性等群體。然而,社會工作不斷強化“科學使命”(the scientific mission),使得社會工作逐步背離社會底層弱勢的群體,并越來越多地轉向服務于中產階級,并熱衷于服務使用者購買服務的私人市場。⑤Specht,H.&Courtney,M.E.,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New York:Free Press,1994.又如甘炳光所指出,很多人以為社工是一個令服務對象充權的專業(yè),但社會工作專業(yè)其實蘊藏著去權的本質,實踐中常要求服務對象相信他們的專業(yè)判斷,服從他們的專業(yè)權威。另外,專業(yè)要獲得政府賦予權力及在法律上的認可,很多時候都會成為幫助政府推行政策、控制資源分配及成為社會控制的工具。⑥甘炳光:《去權與充權:社工專業(yè)本質的反思》,《香港社會工作學報》2014年總第48期,第85-95頁。甚至有學者表達:臺灣地區(qū)體制內社會工作的教育讓人深深失望,當時社工號稱專業(yè)正在萌芽,社工專業(yè)協(xié)會也正孕育而起。一片專業(yè)化的呼聲之中,學術社工讓我看不出有何具體協(xié)助的成效與感動;我不理解憑什么是專業(yè),我看見社工其實是踏著案主的血跡前進。⑦龔尤倩:《解放是永不休止的跨欄賽》,《應用心理研究》2012年總第54期。因此,出現(xiàn)社會工作知識危機,甚至出現(xiàn)了“專業(yè)消亡論”和“社會工作的終結”(the end of social work)的主張。如,鮑威爾(F.Powell)在其《社會工作的政治學》一書中指出,福利國家危機以及新管理主義正在快速地改變社會工作,使得社會工作的傳統(tǒng)本質發(fā)生轉變,⑧Powell,F(xiàn).,The Politics of Social Work,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1,PP.13-22.使得社會工作背離了其初衷。

        二、社會工作的范式探究

        社會工作的范式即社會工作哲理基礎,是社會工作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考察社會工作理論的邏輯起點,因為就其本質而言,社會工作的理論體系是基于一系列的哲學假設建構而成。社會工作的哲理基礎探索的是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包括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⑨何雪松:《社會工作的四個傳統(tǒng)哲理基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從本體論來看,知識的本質可分為客觀的唯實論與主觀的唯名論;從認識論來看,知識的基礎可分為實證主義、解釋主義、建構主義與批判主義;在方法論上,知識的獲得可分為實驗的方法論與理解的、批判的方法論。①文軍:《論社會工作理論研究范式及其發(fā)展趨勢》,《江海學刊》2012年第4期。以上議題的討論涉及社會工作者如何認識世界;回答的問題是:“什么是可知的?”“是否具有可信的方式去確定何者為真?”“何種方式可獲取知識或者驗證知識,以及所獲知識是否可信”。也涉及社會工作以何種視角看待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聯(lián),如何看待成長、發(fā)展、改變和其間出現(xiàn)的問題與障礙;涉及如何介入其中以促進改變。如此理論議題對社會工作而言是極為關鍵的,因為不同哲理基礎就決定人們以相異的角度去看待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②何雪松:《社會工作的四個傳統(tǒng)哲理基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一)實證主義范式

        實證主義取向的社會工作堅信社會工作知識應建立在科學方法基礎之上,并強調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這是社會工作哲理基礎的主流,這一點體現(xiàn)在社會工作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實踐架構之中。③何雪松:《社會工作的四個傳統(tǒng)哲理基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首先,實證主義取向社會工作的本體論是素樸實在(naive realism)的社會工作本體論。主張社會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受主觀因素影響,強調硬科學(hard science)。主張單一的、可被確認的社會實體存在,相信這個單一的真實存在是可以被測量和研究的。也就是說一個由自然律所操控的實體是存在的,現(xiàn)實是真實的而且可以被理解;真實可通過抽離時空的推論而得,可通過因果法則推知;研究的目的是預測和控制真實的本質。④⑤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實證主義取向社會工作的本體論,認為作為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人和環(huán)境是客觀的現(xiàn)實存在,有其客觀的、獨立存在的、唯一的真實性,這種真實不受社會工作者介入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測量或研究這種客觀的事實。人與環(huán)境的改變存在普遍法則,即影響人或環(huán)境的改變的各種變量之間關系是恒定的、單一的,存在著因果關系。這樣的關系具有可復制性,即可以用單一視角去解釋所有場域中的人或環(huán)境的(改變)本質,人與環(huán)境可被視為單一性、同質性的。

        其次,實證主義取向社會工作的認識論是二元論與客觀主義社會工作認識論。強調主客對立和完全客觀;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被認為是兩個分離的實體,且研究能以不影響被研究者的方式進行。社會現(xiàn)象必須被經(jīng)驗所感知,理論的真實性必須有經(jīng)驗來驗證,而且必須是理性的。因此,堅持價值中立,以免影響真實性。⑥⑦⑧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實證主義取向的社會工作認識論,強調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科學、客觀的介入改變作為客觀實體的人或環(huán)境;其中保持價值中立,以確保知識的客觀性。并認為社會工作存在通用的改變人與環(huán)境的知識,該知識可以從特定個案中發(fā)現(xiàn),并確定它可以適用其他一系列類似的個案中,即發(fā)展出通用理論。人與環(huán)境的變量可以被客觀化為統(tǒng)計數(shù)字。社會工作實踐可發(fā)展出可證實、有效的解決問題的客觀知識。⑨Gibbs,A.,“The Changing Nature and Context of Social Work Research”,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31,No.5,2001,PP.687-704.社工的“社會診斷”“經(jīng)驗臨床”實踐以及“證據(jù)為本的實踐”等理論知識都是基于實證主義認識論發(fā)展而來。他們試圖研究怎樣的社會工作實踐是有效的,而該有效性可以被客觀指標檢驗,這迎合了新管理主義對效率的需求。

        最后,實證主義取向社會工作的方法論為實驗與操縱的社會工作方法論。知識獲取的方式是觀察和實驗推論,是基于現(xiàn)象研究和假設檢驗的類自然科學的方式?;趯φ鎸嵉挠^察和實證取向,將研究問題細分為具體、可測量的單元。⑩Gibbs,A.,“The Changing Nature and Context of Social Work Research”,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31,No.5,2001,PP.687-704.相信科學的方法,強調操作工具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的重要性;運用實驗法和其它量化方法進行探究。研究議題以命題形式陳述,且在研究中以實證方法進行檢證,任何可能影響結果的干擾因素均需審慎控制或操縱。①②③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實證主義相信自然科學的方法可以應用于關于人和社會的研究。因此,社會工作可以運用科學的工具對人和環(huán)境進行介入,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一套改進社工實務效果和測量社工介入有效性的評估工具和量表。社會工作者使用統(tǒng)計方法進行數(shù)據(jù)的收集,以研究描述服務群體整體樣貌的各種指標;試圖通過代表性或典型性對整體進行趨勢預測,或對服務效果進行整體評估,以檢視服務效益。此過程中強調中立、客觀,以確保資料的“真實性”,避免社工主觀偏見的影響。實證主義取向社會工作相信經(jīng)由科學工作方法,社工才可以研究出對案主有效的介入方式;并可以運用客觀、嚴謹?shù)牧炕椒ㄟM行服務成效評估。

        (二)批判理論范式

        批判傳統(tǒng)取向社會工作凸顯了社會工作的“社會”層面,并嘗試從一個根本的層面尋求更大的社會層面的變遷或者從政治的、權利的層面尋求改變。進而言之,它旨在推進社會行動以實現(xiàn)上述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宗旨。④何雪松:《社會工作的四個傳統(tǒng)哲理基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批判理論取向社會工作的本體論,如女性主義和種族理論形成了批判范式,其目標是創(chuàng)造變遷、爭取被權力所壓迫的人們的利益。人類的本質是在事件里面運作的,這個運作是基于權力斗爭和為權力斗爭,因此導致了優(yōu)勢群體和被壓迫群體的一種互動,這種互動可以基于種族、族群、社會經(jīng)濟階層、性別、身心障礙、性傾向。⑤⑥⑦同①,P.109.批判理論取向的社會工作拋棄了實證主義的客觀性、經(jīng)驗測量和尋求普遍規(guī)律的核心原則。其看到所謂的真實世界是由社會、政治、文化、經(jīng)濟、種族和性別等價值觀結合而成,是一定社會歷史的產物。因此,服務對象個人困擾背后一定具有社會結構的根源,這些社會結構根源與當時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安排密切相關,也因此可以理解服務群體的不利社會處境均與其所處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無權地位有關。同時,人們賦予行動的意義和限制個人行為和互動的規(guī)則也一樣具有政治性和社會性。也因此社會工作在理解被社會標定的“病態(tài)”行為、心理以及認知等問題時,可以分辨背后的強勢權力者對無權者的權力壓迫過程,并對該“病態(tài)”理解進行新的詮釋和再理解。因而可以協(xié)助被權力壓迫的人們探究解放和改變的可能性。

        批判理論取向社會工作的認識論主張研究者及其研究行為甚至研究結果是被社會結構所引導的,因此批判理論對解放與自由、權力和控制的思考和反省越來越細致和深入。他們相信知識是被創(chuàng)造的,且知識可以改變壓迫的結構;因此可以通過充權去除壓迫,發(fā)展出反壓迫的知識。與早期批判理論不同,早期更強調“揭露無知”,把被壓迫的處境以及被壓迫的真實、真理揭露出來,更多是個人的虛假意識層面的揭露。但后期越來越強調行動,以及對外在結構做改變。⑧⑨⑩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批判理論取向社會工作知識應貢獻于社會正義,并且要能協(xié)助案主對其生活世界的知識進行“無知揭露”,即個人的虛假意識層面的揭露。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應回應案主對其生活場域中的“真理揭露”和被壓迫結構的改變目標。然而,當前大多社會工作理論傾向于在默認既有的不公平的社會結構的前提下開展專業(yè)工作。社會工作從事的福利服務越來越成為社會控制的工具,進而對服務群體產生了“去權”的事實,甚至社會工作淪為維持社會不公的技術官僚。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和豐富了專業(yè)治療技術,進一步強化案主問題的個人化歸因。這與批判理論取向社會工作完全不同,批判理論取向社會工作強調社會工作知識的目的是實現(xiàn)解放與自由,以及對權力和控制的思考和反省。社會工作知識是用于改變壓迫結構的;社會工作通過充權實踐去除壓迫。因此,社會工作知識是反壓迫的知識,是挑戰(zhàn)不平等和不公正社會結構的產物。

        批判理論取向社會工作方法論是對話與辯證法。在探究與被探究間進行對話,而對話的本質必須是辯證的,以轉變虛假意識、了解現(xiàn)有結構的歷史性成因。并試圖改變結構,達至社會的變遷。①②③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在上述批判理論取向社會工作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基礎上,勢必發(fā)展對話和辯論的社會工作方法論。批判理論取向社會工作重視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對話與辯證過程,關注社工與案主間對話,以轉變虛假意識;協(xié)助案主有機會看到個人問題的社會根源,并理解既有壓迫性社會結構的政治、歷史結構化的過程。具體到社會工作的實踐上表現(xiàn)為通過充權的實踐,將個人的經(jīng)驗與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結構發(fā)生連接,識別個人困境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作用力道,并試圖通過行動改變結構。具體實踐形式有:批判社會工作、反壓迫社會工作、充權社會工作和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等。其中對話、辯論是社會工作實踐的主要方法論基礎。

        (三)建構主義范式

        建構主義取向社會工作本體論認為建構主義是與詮釋有關的,基于持有觀點的有經(jīng)驗人的角度去做相互的詮釋與互動,因此真實是相對主義的。通過詮釋主觀的認知獲得了解。他們不認為有一固定的真實,而真實的捕捉需透過個人的多重的心理建構(constructions)獲得。這種建構具社會性與經(jīng)驗性,雖有些建構是某些人或某一文化所共享的,但各種情境下的人們會有不同的建構,而每一個體亦有其分歧的建構,故建構亦具在地性(local)與特定性(specific)的本質。通過社會的、經(jīng)驗的意義和了解建構互為主體性,可知真實是共同建構的真實。此外,真實的建構并無絕對的真假,只是明示性與復雜度有所不同而已。通過活生生的經(jīng)驗和與他人的互動,并以此確定探究者必須是參與的(主觀參與),用我們的主觀確定我們在創(chuàng)造知識;我們創(chuàng)造出的知識必須要能回應探究對象的真實。④⑤⑥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因此,建構主義取向社會工作本體論對工作對象的行動者以及情境的理解,也是相對主義的主張。他們不認為行動者及其情境只有一個固定的真實,行動者對其行動以及處境的理解也是個人的多重心理建構的結果。會傾向于使用去中心化、解構、差異、多元、在地知識等概念來理解行動者及其處境的真實。也因此,不認為社會工作人員能理解到工作對象全部的真實。社會工作者對人及環(huán)境的理解是在互動中、對彼此行動共識的建構過程中達成的。社會建構取向社會工作否認行動者及其環(huán)境的客觀事實的存在,認為社工所理解的所有現(xiàn)實都是主觀建構的;社會工作者認為服務對象的真實即在他們頭腦之中,而非獨立于人的存在。因此對服務對象或其所處的環(huán)境會形成不同版本的“真實”;而這些真實只有身處其情景和關系之中才能理解。因此,對于服務對象以及情境的描述和理解對某些人是真實的,但對另一些人或許不真實。

        建構主義取向社會工作認識論認為探究與被探究(不用研究者,而用探討者與探討對象)在研究過程中,處于相互影響的互動狀態(tài),主客體應是相互融合的,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在二者的互動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出知識。他們秉持的價值觀會涉入資料,而結果發(fā)現(xiàn)亦隨著研究的進行逐步被建構。⑦⑧⑨⑩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社會工作知識是相對的,具有特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的意涵。社會工作者對服務群體和環(huán)境的觀點,以及實踐路徑和工作方法都具有文化相對性、在地性與歷史特殊性。社會工作知識與特定社會制度、社會歷史以及社會情境相關聯(lián)。此外,還強調話語分析,如福柯對權力與知識的分析,也向社會工作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專業(yè)實踐觀點和路徑??傊鐣ぷ髦R必然具有與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相關聯(lián)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和核心性不同。社會工作知識應具備尊重多元、在地的屬性。也因此,社會工作者要質疑服務對象日常生活世界所呈現(xiàn)的面貌,并不斷反思自己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的立場和隱含的價值選擇。

        建構主義取向社會工作的方法論是詮釋法與辯證法。建構主義方法論認為一個具有明示性與復雜度的社會建構,必須經(jīng)過成形、修正及精煉的階段,而此需要由研究者和參與者進行辯證地互動與對話,再以詮釋學方法分析,并作比較與對照,方能得出較具共識的建構。①②③④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建構主義取向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質疑意味著它具有實踐層面的解放意涵。建構主義取向社會工作基于對個人復雜生活的洞察,因此試圖挑戰(zhàn)主流的專家話語體系,也拒絕社會工作實踐淪為簡單的、單一的治療或介入。建構主義取向社會工作選擇詮釋法與辯證法,也要求其實踐中自身保持開放的姿態(tài)和反思的精神,以尋求與服務群體以及利益相關方對話。建構取向社會工作擺脫了聚焦案主問題、不足、缺陷和障礙治理模式,轉而關注和探究案主的意義、優(yōu)勢、資源和潛能,因此發(fā)展出來優(yōu)勢觀點、敘事治療等社會工作實踐方法,以探究案主以及環(huán)境的改變之道。

        (四)參與式范式

        2011年Denzin&Lincoln在四種傳統(tǒng)范式(實證主義、后實證主義、批判理論、建構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參與式范式,⑤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4rd ed.)Thousand Oaks,CA:Sage,2011.文章試圖討論社會工作參與范式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觀點,具體如下。

        參與范式取向社會工作的本體論主張參與式真實,即主客觀相互交織的真實存在,以及知識是由人的心智和實在共同創(chuàng)建的。因此,社會工作的真實是社工與服務對象合作創(chuàng)造出來的。參與范式取向社會工作對服務對象以及環(huán)境的理解擺脫了實證主義所強調的客觀性。社會工作與服務對象之間因此創(chuàng)造一種理解,這種理解不被客觀所束縛(實證主義強調主觀、客觀的對立,這就是要擺脫這種對立)。有類似建構主義取向社會工作之處,社會工作參與性范式整合后現(xiàn)代思想,帶來了一種轉向,即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互動是一種民主的參與過程。參與范式主張理性得到的知識不一定是好的知識;社會工作的知識只有被他人理解,知者才能為知者。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及其情境處在互為主體建構的過程中。強調社會工作者與外在環(huán)境的連接,也因此社會工作開始強調感性知識、經(jīng)驗知識以及實踐知識的重要性,而非推理所得到的理性知識。

        參與范式取向社會工作的認識論是批判性的主觀認識論、經(jīng)驗或體驗的拓展認識論、實踐的認識論。用“全人”代替真理和詮釋之間的傳統(tǒng)關系。社會工作參與范式用詮釋的概念去建構服務對象與其所處情境,但比詮釋更強調全人性,也認為其中的真理思想早于詮釋的思想。社會工作者在與外界互動中進行參與的主觀性批判,在實踐中獲得對服務對象及其情境了解,在與服務對象的合作中共同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共同界定情境、共同界定問題、共同設計介入方案、共同行動、共同進行評估。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伴隨著主體性批判,努力進行反思;致力于探究和了解我們怎么知道知識和社會工作知識完善的關系。并提出了四種認識方法:經(jīng)驗性的、外顯或表現(xiàn)、命題關聯(lián)、實踐。這種認識方法具有層次性,最后要達成社會工作參與式范式的行動和改變的實踐目標,以獲得社會工作實踐智能。

        參與范式取向社會工作的方法論強調社會工作應通過合作行動探究服務群體的政治參與。與研究或理論相比社會工作實踐應居于首要地位,同時強調社會工作經(jīng)驗性的知識生產的重要性。主張通過面對面的直接學習,不必通過太多的理論、文字的轉述(因為會存有再現(xiàn)上的落差)。社會工作的語言運用應扎根于社工與服務對象共享的經(jīng)驗脈絡之中,即社工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自我反思進行語言展演、亦可將社會工作語言以理論、敘事、運動、歌曲、舞蹈和其它形式呈現(xiàn)給服務對象。使用解構作為探究的工具,質疑服務對象的一般表現(xiàn),并實踐成人教育的理念(保羅的成人教育的概念,在成人教育的過程中重新再現(xiàn)和揭露學習者與其學習,達至意識啟蒙);①Freire,P.,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Seabury Press,1970.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專業(yè)實踐中以合作探究者的身份出場,并與服務對象一起開展探究的活動;社工和服務對象雙方可以通過積極的參與過程獲得學習。因此,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情感能力、民主的個性和技能。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是在應用知識中進一步學習到新的知識,并通過經(jīng)驗的再驗證,社工和服務對象才可知道知識在應用上的困難或需要修正的地方。社會工作的實踐知識是在民主化對話中社工與服務對象共同創(chuàng)造的,以最終實現(xiàn)社會工作所定義的致力于人類解放的目標。因此,發(fā)展出來了社會工作的行動研究方法。行動研究的觀點來自勒溫,他認為行動研究是對具有共同點的私人困擾的合作研究,該研究是由普通民眾參與,以此發(fā)展人的反思、對話、決策和行動的力量。行動研究是包括參與、反思、賦權和人的解放,旨在改善人們社會處境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是一種高度協(xié)作、反思性、經(jīng)驗性和參與式的研究模式;其中研究中的所有個體、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是積極的行動者。②Berg,B.L.,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Pearson Education,Inc.,2007.

        (五)小結:范式之間

        對于社會工作知識范式的討論,除了涉及對真實的假設不同、價值立場不同以及研究關系不同外,也涉及知識的不同旨趣。哈貝馬斯曾經(jīng)從知識的旨趣區(qū)分出三種類型的科學:經(jīng)驗—分析的科學、歷史—詮釋的科學、批判社會科學。實證主義與后實證主義皆屬于哈貝馬斯所分類的“經(jīng)驗—分析的科學”,③④Argyris,C.,Putnam,R.,Smith,D.M.,Action Science.Jossey-Bass Inc.,1985.追求客觀主義的世界及其運作的普遍法則。

        實證范式的旨趣在“控制與預測世界”,所以努力找出世界現(xiàn)象背后一套共通的法則,并精確掌握此套共通的法則,進一步在環(huán)境中嫻熟而有技巧地應用。實證范式傾向維持穩(wěn)定的世界,因為真實與真理只有一個,只是誰研究的透徹度不同而已。對應哈貝馬斯所謂的“技術控制的旨趣”,控制與預測世界;這世界是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亦即透過因果關系的假設驗證,獲得普遍的、簡約的理論原則,最后能用以預測與控制世界。建構范式的旨趣在于理解研究對象及現(xiàn)象本身。對他們來說,真實是主觀的,沒有所謂單一、絕對的真實存在,所以知識或知識的作用就是了解個體在生活經(jīng)驗中如何建構其主觀世界;對應哈貝馬斯所謂的“理解的旨趣”。⑤洪瑞斌:《更實踐的知識與更知識的實踐:以實踐典范觀點回應組織臨床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007年總第34期。批判范式的知識旨趣即哈貝馬斯所謂的“解放的旨趣(Emancipative interest)”,是要人類從權力支配中解放出來,避免受到意識形態(tài)、科層制度的宰制,追求人的解放、自主與負責,鼓勵人們對日常生活的權力關系進行自我反思。

        與上述三種范式相比,參與式范式與實踐范式具有相似性,都強調行動對于認識或理解的重要性,都強調知識應能貢獻于社會改變與社會正義;但細致辨識仍然有本質的不同。實踐范式知識的旨趣更與社會工作的社會改變與社會實踐的使命融為一體。它認為真實與真理是被建構的,而且知識通常為少數(shù)權威或既得利益者服務,所以他們會希望繼續(xù)維持、鞏固現(xiàn)存利益。知識的作用即在批判與挑戰(zhàn)既存的主流知識與真理,解構、松動不合理的社會結構,朝向能動、改變與解放。⑥洪瑞斌:《更實踐的知識與更知識的實踐:以實踐典范觀點回應組織臨床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007年總第34期。其中帕蒂·拉瑟(Patti Lather)針對實踐哲學提出了“實踐⑦實踐(praxis)一詞在哲學上具有歷史意涵,在馬克思理論中等同于社會實踐,它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活動,它具有能動性、客觀性和社會歷史性等特征,包括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范式”。Lather定義的“實踐”是指理論與實做之間,來回修正二者的辯證張力(the dialectical tension)。如社會工作研究者的研究行動就是他的社工實踐,因為社會工作研究者在研究行動中有對特定現(xiàn)象的了解分析(理論)與探究(研究策略的實施),其中存在理論與實做的辯證張力,否則將不能稱之為社會工作實踐。如果我們同意任何社會工作研究也都是研究工作者在其特定的社會位置上,采取了特定的立場所從事的一項社會活動,那么實踐范式的社會工作研究便是指那些企圖對抗宰制,朝向發(fā)展自主組織以推動社會改變的研究活動,這也回應了“實踐范式”所堅持批判和充權的基本路線。①②夏林清:《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導航基金會2012年版,第319-320頁。因此,社會工作研究者和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如果滿足了上述條件都會是好的社會工作實踐者,研究者即實踐者。實踐范式完全打通了“研究與實踐”“實務與理論”“認識與行動”“研究者與實踐者”的二元分野,進行了徹底的、顛覆性的通融,賦予社會實踐以核心位置;這也是與參與范式的本質上不同之處。

        三、行動和解放:邁向實踐范式的社會工作知識觀

        社會工作的范式選擇,涉及社會工作知識旨趣的議題,這也是對社會工作的本質提問。長期以來,社會工作將其專業(yè)合法性建立在實用主義的基礎之上,強調作為一種專業(yè)性助人活動的有效性。進入專業(yè)化階段之后,社會工作更是試圖將其實踐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并以不同的概念建構來表征科學知識與專業(yè)實踐的結合。然而,隨著社會工作理論抽象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工作理論研究范式似乎越來越遠離了社會工作實務。鑒于此,許多社會工作理論研究者主張,必須重新檢討社會工作理論與其實務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其理論研究范式的形成應立足于社會工作的實務過程,并認為社會工作理論的實踐性特性在更一般的意義上對于社會工作理論范式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潛力和促進作用。③文軍:《論社會工作理論研究范式及其發(fā)展趨勢》,《江海學刊》2012年第4期。同時,社工專業(yè)不可為了進行社會控制,而先發(fā)制人地成為取得社會合法知識的工具。所謂專業(yè)反省,必須構筑在民主改革與社會變革上。④龔尤倩:《解放是永不休止的跨欄賽》,《應用心理研究》2012年總第54期。社會工作的最新定義,強調社會工作以實踐為專業(yè)基礎;促進社會改變和發(fā)展,以及社會整合、充權和人類解放,社會正義、人權、集體責任、多樣性是社會工作核心的概念;也強調特定脈絡下的本土(在地)知識的重要性,并連接人與結構的關系。與過往強調社會工作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的專業(yè)界定相比,更走向行動取向與社會實踐。也有社會工作研究者提出變革范式,變革范式的價值論假設是要支持社會正義和人權的追求。因此,一位秉承變革范式的社會工作研究人員,必須要求有關的研究的決策:從研究的重點選擇到研究問題的框定、從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分析到研究結果呈現(xiàn),都要思考研究如何在此時、此地促進社會正義?⑤Donna M.Mertens&Pauline E.Ginsberg,“Deep in Ethical Waters: Transformative Perspectives for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Research”,Qualitative Social Work,Vol.7,No.4,2008,PP.484-503.因此,不難看出,實踐范式的知識旨趣最貼近社會工作對社會改變、社會正義和人類解放的專業(yè)使命。就實踐范式而言,美國女性主義實踐研究家帕蒂·拉瑟(Patti Lather)提出過明確的主張,她在1986年針對實踐取向哲學提出“實踐范式”,將行動研究方法與批判民族志方法納為組成此研究范式的兩股主要力量。她認為研究過程應是一個“探究的民主化過程”,而此民主化過程有三個特征:協(xié)商(negotiation)、互動(reciprocity)、啟動力量(empowerment)”。⑥同①,第320-334頁。該實踐范式被夏林清發(fā)展為“社會改變取向的行動研究路徑”,即行動研究指涉的是一種行動者自我覺醒地對其自我、對自我之行動歷程、對自己的行動在怎樣社會環(huán)境結構中、社會位置處境與社會關系脈絡中進行的覺察,同時對自己的行動對他人及外部環(huán)境產生什么影響所進行的自主探究。①根據(jù)臺灣輔仁大學夏林清教授2015年秋季《行動研究》課程PPT、反映對話錄音整理。本文嘗試使用帕蒂·拉瑟“實踐范式”并參照夏林清“社會改變取向的行動研究路徑的實踐經(jīng)驗,建構實踐范式社會工作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呼喚社會工作的行動者歸來。②法國行動社會學家Touraine在行動者的“自我生成”意義上探索現(xiàn)代社會需要行動者歸來,行動者對社會集體行動的普遍介入才能推進現(xiàn)代社會的新生。

        (一)實踐范式社會工作本體論

        楊譯:“So you see, sister, even if I'd been as wise as Han Xin or Zhang Liang, such talk would have frightened me out of my wits.”

        對實踐范式來說,真實是多元而主觀的,但可能在多重主觀之間相互協(xié)商,以得到較具共識的真實,當然它仍不是絕對的。③洪瑞斌:《更實踐的知識與更知識的實踐:以實踐典范觀點回應組織臨床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007年總第34期。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的本質是什么?社會工作關心的專業(yè)本質是什么?社會工作關心人與情境以及相互的關聯(lián)性,社會工作的本質是希望改變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改變環(huán)境。事實上改變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環(huán)境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工作。當社工進入一個服務對象的場域時,也同時對場域產生影響。因此,社會工作作為一種人在情境中的專業(yè)實踐,具有極其復雜性、變動性的特質。社工必須在情境中行動,才可以理解和認識。此外,真實的本質存在權力和特權的問題,涉及那些歷來較少權力的人,也承認他們對真實的看法的有效性。④Donna M.Mertens&Pauline E.Ginsberg,“Deep in Ethical Waters: Transformative Perspectives for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Research”,Qualitative Social Work,Vol.7,No.4,2008,PP.484-503.

        因此,就實踐范式社會工作本體論而言,社會工作的介入對象是特定處境中的行動者(Situated Actor),這是社會工作介入的真實存在。首先,行動者是復雜社會脈絡中的能動者。作為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行動者,是一個受到社會結構限制的能動的行動者,而其行動則因為行動主體的能動性的限制而受到更進一步的約束。換言之,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行動是在一個極為復雜、不確定的社會情境脈絡下進行的,而其復雜性、不確定性超越服務對象個體能動性能夠處理的程度。使得服務對象總是根據(jù)不足、不完全的信息,處于變動的情境脈絡下,在社會結構的制約下,做出辨識與選擇而行動的。其次,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是努力從結構性的限制中解放出來的能動者。在持續(xù)行動的過程中,行動者累積了許多自己的行動經(jīng)驗,形成了屬于自己特殊行動理論即使用理論(非信奉理論,因此自己未必清晰地辨識)。⑤[美]克里斯·阿吉里斯、羅伯特·帕特南、戴安娜·麥克萊恩·史密斯:《行動科學:探究與介入的概念、方法與技能》,夏林清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8-78頁。由于社會情境的變化性和復雜性,服務對象過去的經(jīng)驗經(jīng)常難以應對當下的行動困境,但是作為行動者的服務對象或許有條件或無條件對其行動理論進行反觀、修正或發(fā)展出新的行動理論??傊?,服務對象基于過去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中所形成的行動理論經(jīng)常面臨挑戰(zhàn)和修正。因此,社會工作可以協(xié)助服務對象修正和發(fā)展其新的行動理論,以協(xié)助服務對象有機會和有條件辨識行動中的價值選擇、路徑選擇以及對既有行動理論的反身性思考。最后,所屬社群對行動者行動的限制。服務對象的行動發(fā)生在特定處境中,其中所屬社群固有的群體規(guī)范和文化勢必對服務對象行動帶來某種作用力道,或是促進或是抑制。其中必然會發(fā)生個體能動與社群規(guī)范的張力,必然要處理行動者與社群其他行動者之間彼此的主體性、關聯(lián)性問題,因此,服務對象的行動與其他行動者、與情境相互交織作用,行動者們相互關聯(lián)和限制。

        (二)實踐范式社會工作認識論

        實證主義下問題選擇和決定是專業(yè)工作者在有用的工具中選擇一個最能有效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的過程。但在真實世界的實踐工作中,問題并不以實踐者假設的模樣出現(xiàn),它們是由令人困惑、苦惱以及未確定的問題情景中的林林總總所建構。為了轉變問題發(fā)生的不確定的情境,實踐者必須將令人無法處理及不易理解的不確定情境,掌握與描述成一個能被理解的情境。因此選擇相應技術解決問題,但實踐后發(fā)現(xiàn)諸多的不確定和意外并非最初的預想那樣,使得專業(yè)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在制造問題。因此,專業(yè)工作者逐漸認識到這類情境是實踐的核心。①[美]唐納德·A.舍恩:《反映的實踐者:專業(yè)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頁。人的認識是在行動中發(fā)生的,并伴隨著行動的發(fā)展而逐步發(fā)展出新的認識。正如王陽明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北仨氁c所要理解的對象以及環(huán)境有互動,通過相互的主體性,才比較能掌握一定的現(xiàn)實世界。知識的累積方式是嵌入在實踐社區(qū)的社群探究中。知識質量的標準是體驗的一致性、實踐知識、在服務人類中引導行動來改變世界。②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4rd ed.)Thousand Oaks,CA:Sage,2011.社會工作致力于探究人在特定處境中如何行動和改變的知識,包括人在家庭、社會組織以及社區(qū)中的日常生活的實踐知識,因此社工在行動中方可認識。

        首先,社會工作的知識必須考慮“全人”。必須考慮到作為人的服務對象,在復雜的社會脈絡里,以及作為能動者的能動性和能力的限制同時存在的特定情境下的行動局限,這包括人在獲取和處理用于行動和改變信息的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極其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環(huán)境中做出行動選擇和改變的限制。此外,社會工作的知識必須考慮到人的價值議題。當服務對象采取行動時,價值觀同時必然隱含其中,行動中價值也必定與行動目標相互驗證和修正,或改變行動或改變價值。

        其次,實踐中生成的知識才能為行動者所用。若非經(jīng)驗到實踐過程中自我與社會環(huán)境,以及行動中更接近并碰觸社會文化環(huán)境加諸行動與行動者的各種價值觀的和社會結構的框架限制,社工無從獲得對自我、自我所處情境有意義的發(fā)現(xiàn)與理解。換言之,若不經(jīng)由實踐行動的攪動,社工對工作對象的了解是表面的;當社工行動,特別是當沖撞發(fā)生時,工作對象的真實才會逐步揭去層層疊疊的面紗,向社工彰顯其內涵;并且社工需要持續(xù)的行動,同時研究(介入)。社工才能對不斷變遷的工作對象及其情境保持必要的覺知,社工對工作對象的認識才會增厚加深;③陶蕃瀛:《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004年總第23期,第33-48頁。對人行動認識和理解是在行動中發(fā)生的,而且必須有持續(xù)的行動才能逐步獲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這樣的認識不可能發(fā)生在行動之前,而且行動中的認識也會有變化和修正,或許前后并非一致,因此這種行動中的認識是真實的、動態(tài)的過程,也正是社工這種持續(xù)行動中獲得知識才能真的發(fā)揮改變作用。

        再次,反映對話(reflective conversation)是社工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社工對復雜情境下不確定的行動者以及行動進行了解,需要在反映對話中獲得。因此社工在與服務對象以及其情境互動中需要在自己的介入行動中與服務對象展開反映對話,以提升自己對服務對象、情境以及自我的覺知度,以此來清楚地分辨自我以及服務對象的歷史脈絡、家庭經(jīng)驗、視框和行動邏輯,并嘗試從政治、經(jīng)濟與歷史框架進行差異辨識和對行動理解,以獲得改變的知識。社工對自己以及外在真實的理解和改變必須要伴隨著通過反映對話而帶來的對自我實踐行動進一步了解而發(fā)生。一路實踐走來的體認:認識到實踐知識的重要,也深覺對于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原有政經(jīng)體系與歷史文化機制巧妙結合運行方式的辨析,這是社會運動帶給社會工作者最重要的資產與認識,④龔尤倩:《反叛:一項灰頭土臉的行動學習》,《應用心理研究》2012年總第53期,第73-93頁。即是臺灣地區(qū)社工通過反映對話獲取知識的實例。

        最后,實踐知識生產過程即充權實踐過程。在民主自發(fā)原則下獲得的信息,信息提供者不會故意扭曲,信息才有信度效度可言。行動研究者才有可能以熱情與能力從自我的觀念與自我的行動理論之束縛中解放出來。也才有可能進一步與協(xié)同研究者集體地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結構規(guī)范,追尋更公義的社會。⑤陶蕃瀛:《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004年總第23期,第33-48頁。這一過程社工協(xié)助服務群體對自身行動開展于何種特定社會處境有清楚的理解,并對自身行動與社會環(huán)境、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交互影響可以進行批判性探究。以此實踐對服務對象的充權,使其可以有效改善與社會權力結構互動的效能,其知識的生產過程就是行動者的自我充權以及提升社工充權服務群體的實踐過程。

        (三)實踐范式社會工作方法論

        實踐范式方法論認為認知和行為是對主體有要求的,返回自身而加以質問或批判,才可能推動認知和行為在互動中實現(xiàn)。需要返回自身、互動和對互動的反觀、反思和批判;是相互之間對話、直面現(xiàn)實給予批判反思。①沙蓮香:《行動者理論之方法論意義:對行動研究的一種回應》,《應用心理研究》2012年總第54期。如帕蒂·拉瑟(Patti Lather)提出實踐范式方法論:研究即實踐、研究過程即批判探究、研究者即熱情學術的探究者。

        首先,社會工作研究即社會工作實踐,處理理論與實做的張力問題。社會工作研究即社會工作實踐,也可稱之為社會工作行動研究。它是持續(xù)探究社會變革取徑的個人與群體實踐方法之間的關聯(lián)性,在每一個場域中,扮演一個真實負責的自己,區(qū)辨差異結構,養(yǎng)成一個處處在場、時時進行行動研究的能耐。②龔尤倩:《解放是永不休止的跨欄賽》,《應用心理研究》2012年總第54期。社會工作行動研究要去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其中社會工作行動研究者需要對服務對象和情境進行了解分析與探究,其中存在理論與實做的辯證張力。社會工作行動研究者其實是在其特定的社會位置上,采取了特定的立場所從事的一項致力于社會改變的活動。因此實踐典范的社會工作研究即社會工作實踐。

        其次,社會工作行動研究過程是社會工作者的批判探究過程。知識具有特定的社會建構和歷史意義,因此實踐范式試圖通過社會工作的研究過程,增進服務對象對生活中隱含矛盾經(jīng)驗的覺察、識別社會既定現(xiàn)況是怎樣維持運作而不易改變、轉化為一個更公平的社會的可能路徑。這個過程可以是社會工作研究者的行動研究過程,也可以是一線實務工作者的行動研究過程。同時,社會工作研究應該是一個探究的民主化過程,該過程具有協(xié)商、互動和充權的特性。

        最后,社工是熱情學術的探究者,是轉化不公平社會現(xiàn)況的“學術”探究者。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社會工作者深入?yún)⑴c社會運動,積極為勞工等弱勢群體爭取權益,以改變不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政策。在此意義上,一線社工的實踐也成為學術探究,徹底打通實務與學術不平等的勞動分工,以呼喚社會工作的行動者歸來。

        (責任編輯:徐澍)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eer education programs as a part of the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projects in Shanghai.It summarizes the four key factors leading to a successfullocalization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projects in China:the government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the establishment of subjects’meaning of life,the professional skills,and the clinical strategies derived from practice and reflection.This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Conception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 Becoming Practical Paradigm:Comparison and Choice of Social Work Paradigms

        WANG Haiyang
        (City College,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419 Guangdong,China)

        The nature of social work is mor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practice,but social work has become“instrumental practice”since it has been affected by strong technical rationality,bringing(責任編輯:徐澍)

        Localized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Pe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Shanghai

        FEI Meip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本文為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服務學習在社會工作專業(y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王海洋主持,編號為GDJG20142543)”、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社會工作概論”的階段性成果。

        王海洋(1980-),男,山東滕州人,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講師,臺灣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

        C916

        A

        1008-7672(2017)01-0022-12

        猜你喜歡
        建構探究服務
        一道探究題的解法及應用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探究式學習在國外
        快樂語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及思考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亚洲女同av在线观看|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信息| 蜜臀aⅴ永久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专区| 青青草久热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影片 | 国产在线精彩自拍视频| 久久综网色亚洲美女亚洲av| 免费拍拍拍网站| www插插插无码视频网站| 女同性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美涵人妖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高清偷自拍亚洲精品三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中文人妻av大区中文不卡| 青青草视频是针对华人| 大尺度无遮挡激烈床震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中文在线а√天堂官网|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中文字幕综合网|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俺来也俺去啦最新在线|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 色婷婷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xxx69麻豆国语对白| 伊人婷婷在线|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专区|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五月天无码| 麻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a又黄又潮娇喘视频|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国产日产久久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毛片| 就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密臀| 99国产精品自在自在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