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曉東
換人不如換思想
◎ 岳曉東
蔡元培和原配夫人王昭的婚姻像是一所大學(xué),讓蔡元培懂得了責(zé)任、感恩與包容,成長為一位好丈夫。
1889年,21歲的蔡元培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紹興老家與王昭成婚?;榍?,蔡元培從未見過王昭,兩人是典型的包辦婚姻,沒有任何感情基礎(chǔ)。
因為婚前缺乏了解,兩人在婚后大小摩擦不斷。王昭有潔癖,自己用的東西別人碰一下都不行,對丈夫也提出了很高的衛(wèi)生要求,把蔡元培搞得很煩。
蔡元培則是大男子主義,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都對他絕對服從,王昭雖然是舊式女子,對丈夫卻不是百依百順,這使得兩人經(jīng)常發(fā)生口角。
另外,兩人的消費觀差異很大,王昭生性節(jié)儉,蔡元培卻不拘小節(jié)……
最初,蔡元培對王昭采取了“冷暴力”的策略。他把做丈夫當(dāng)成一種義務(wù):不離婚,不納妾,但是他也不搭理王昭,只顧一心讀書。
1894年,蔡元培和王昭的長子阿根降生?;蛟S是兒子的出生讓蔡元培終于意識到自己身為丈夫和父親的責(zé)任。王昭坐月子期間,蔡元培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竟然專門請假回紹興照顧妻子。這份從來沒有過的體貼也喚起了王昭對婚姻的熱情。
蔡元培銷假回京后,裹著小腳的王昭千里迢迢地來到北京與丈夫相聚。蔡元培大為感動,他覺得這段婚姻其實有可取之處,與其換老婆不如換思想,遂決定幫助妻子成長,讓她接受新文化、新習(xí)俗。
身為一名舊式女子,王昭習(xí)慣稱呼丈夫為老爺,自稱為奴家。蔡元培放下架子,主動和妻子溝通,說自己聽見這樣的稱呼,心里很別扭。王昭聽了丈夫的心里話,一直秉持的舊信念開始松動。
1900年,蔡元培因不滿晚清朝政的黑暗,決定辭官回鄉(xiāng)辦學(xué)?;氐浇B興后,為了幫助王昭這樣的女性徹底破除封建枷鎖,他特意撰寫了一份《夫妻公約》,共25條,提出了夫妻關(guān)系有“目交”“體交”與“心交”的三層次論,強調(diào)夫妻要以心交為重,同心辦事,意思是夫妻倆要同心同德,為了家庭的和諧共同努力。
這份《夫妻公約》得到了王昭的積極響應(yīng)。她做出了很大的改變:不再纏腳,不再信鬼神,不再自稱奴家,不再稱呼夫君為老爺。蔡元培也開始推崇男女平等,更加尊重妻子,凡事有商有量。夫妻倆都有所成長,對彼此更加包容,他們相互發(fā)現(xiàn)對方的優(yōu)點,讓婚姻獲得了重生。后來,蔡元培對自己的婚姻特別滿意,寫信給好友說,他和王昭非常恩愛,就像新婚一樣!要知道,此時他們已經(jīng)結(jié)婚11年,有了兩個孩子,這是多不容易的事情!
遺憾的是,就在蔡元培與王昭的感情愈發(fā)融洽之際,王昭突然患病,不久便離開了人世。蔡元培悲慟欲絕,在祭文中稱頌夫人有“超俗之識與勁直之氣”,贊揚她“淡于名利,恪盡妻子、母親之責(zé),不以丈夫中進士、點翰林為喜,不為丈夫辭官回鄉(xiāng)而怨”。凡此種種,給了王昭最高的評價。
(摘自《婚姻與家庭·社會紀(jì)實》2016年10月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