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燮仁
“大器晚成”是什么意思
□ 雷燮仁
“大器晚成”語出《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p>
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中,“晚”作“曼”,裘錫圭先生為《郭店楚簡》一書撰寫按語時,已經(jīng)敏感地意識到,《老子》原文可能并非“早晚”之“晚”。之后有多名學(xué)者承襲裘先生的思路,如廖名春認為“曼”義為“無”,與馬王堆帛書乙本“免”義同。
“曼”義“無”,見于《小爾雅·廣詁》和《廣雅·釋言》。而清華筒《祭公》公布后,才知道“曼”實際上是“蔑”的通假或同源字,故有“無”義。《祭公》今本之“蔑德”,清華簡作“曼德”。
這樣,“無隅”、“希聲”、“無形”與“曼(免)成”對言,“?!绷x罕、少、寡,則“曼(免)”很可能應(yīng)讀為表“無”義的“蔑”。
什么是“大器蔑成”?上言“大方無隅”,下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方”與“隅”、“音”與“聲”、“象”與“形”,詞義皆相關(guān)聯(lián)?!捌鳌迸c“成”應(yīng)該也是這種關(guān)系。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盛者,實于器中之名也,故亦稱器為盛?!庇衷疲骸坝兴⒃黄?。”而“盛”或作“成”?!夺屆め屟哉Z》:“成,盛也。”故“大器蔑成”應(yīng)讀為“大器蔑盛”,意為“大器”無物可盛,與“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性質(zhì)完全相同。
這就意味著,我們慣用的“大器晚成”實乃“創(chuàng)造性的誤讀”,并非《老子》的本義。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