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文
摘 ? ?要: 為提高高校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部對思政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再是簡單地考查學生的思想教育質(zhì)量及對政治理論知識的掌握,而是站在這一基本角度上,深層次地檢驗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通過建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讓廣大師生在大思政視野下深刻地認識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 大思政視野 ? ?高校教育 ? ?實踐模式 ? ?作用價值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讓人們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大批的中國家長不惜花費重金將自己的子女一步步送往知識的殿堂,希望他們沿著這條路越走越遠。但是由于過多的學子走這座獨木橋,在社會現(xiàn)有的狀態(tài)下大學生已接近飽和。并且這種單純的對知識的追求,讓某些高校學子只能成為“紙上談兵”的學究,一旦進入社會,盲目且毫無方向感,自身學過的知識完全融匯不到實際生活中,更有甚者,連基本的為人處世,接人待物都不懂。面對這一囧況,教育部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提出新的教育模式,致力于為培養(yǎng)出一批高素質(zhì),高水平學子而不懈奮斗,并通過這種模式的實施,體現(xiàn)它的價值,進而呼吁更多的人學習借鑒,使受益于此。
一、高校思政教育實施育人實踐模式的目的
1.讓學生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知識的根本來源是生活,當偉人通過自己或他人在生活中經(jīng)歷過的事,悟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并在以前發(fā)生錯誤的地方能夠避免時,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有了經(jīng)驗。但是經(jīng)驗具有不確定性,它始于生活也必然被生活檢驗,因為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當然,實踐就是在生活中實踐,而理論自然是對經(jīng)驗的一種精簡概述。為了讓學子們深刻領悟到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高校必須將學生放在具體環(huán)境中學習、思考,只有這樣知識才是深刻的,全面的。
2.讓學生回歸社會
大思政視野下的教育模式改革,就是讓學子在原有的枯燥、單調(diào)的學習模式下,重新融入社會,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這種教育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種模式,它是一種“飲水思源”式的教育模式,它的理論基礎是從知識的來源處檢驗知識的合理性,并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并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他們有信心和勇氣敢于以恰當?shù)淖藨B(tài)和心態(tài)步入社會,真正做到成為學生進入社會的墊腳石和蹬跳板,讓學生不再害怕社會,避免學生一畢業(yè)就失業(yè)的悲劇現(xiàn)象發(fā)生。
3.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提出思修育人模式之前,高校的思修和政治課程除了專業(yè)院系學習之外,幾乎都不被人重視,其實,思修和政治是非常好的兩門課,它值得學生學習和思考,因為他對學生的各種價值觀形成具有非常好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一般來說,素質(zhì)和修養(yǎng)高的人和政治眼光獨到的人,都是生活中的睿者,他們能更好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同時做到寵辱不驚。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有自己的思想和做人原則,并且不會輕易改變。這些都是思修和政治帶來的益處,因此,通過對它們的學習,學生會形成屬于自己的一種價值觀,這種觀念將隨時體現(xiàn),并影響一生,甚至是學生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二、高校思政教育實施育人實踐模式的作用
所謂的大思政高校思政教育,就是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更強的思想教育,高校開展大思政教育,要以高校教學改革為總體指導思想,真正將思政教學與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管理緊密融合在一起,促進現(xiàn)代化的大學思想教育體系,最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通、傳統(tǒng)思政教育與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相長的目的。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思想是針對高校學生的需求及成長需求進行課程設置,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大思政教學模式被提出,近些年開始普及,大思政教學模式下的思政政治教育,將社會實踐、素質(zhì)拓展及校園文化等內(nèi)容都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并且會有專門的輔導人員,為學生進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育,為他們提供暑期實踐指導,保障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遍地都是大學生的時代里,想要脫穎而出,除了需要具備過硬和扎實全面的知識外,還應該有良好的道德理念和自身素質(zhì)。只有具備這些,才能在競爭激烈、日益變化的現(xiàn)代社會里謀得一席之地,才能長久的立足。這也正是大思政視野下高校培養(yǎng)學生的終極目標。教育部通過讓學生在校內(nèi)接受思想教育和政治熏陶,并在原有的基礎上經(jīng)常性地安排學生進行實踐理論學習,讓他們頻繁地進行實際學習,將課本上抽象的理論化知識在現(xiàn)實中得到直接體現(xiàn),這樣的教育模式能讓學生受益匪淺,并舉一反三,真正實現(xiàn)高校為社會打造一批高素質(zhì),高水準人才的目標。這樣的教育模式,能讓學生在真正進入社會時,即使面對社會中的各種復雜的關系網(wǎng)都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阿諛不奉承,并保持該有的風度;面對社會中的各種打擊和困難,都能做到不卑不亢,化壓力為動力,并保持自己的風骨。
三、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模式的改進措施及價值體現(xiàn)
1.價值體現(xiàn)
(1)整合思政教育資源,讓理論回歸現(xiàn)實。
學生對思政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書本上簡單的幾點知識內(nèi)容,還應通過社會、家庭等各個渠道獲取思政信息資源。隨著社會的日益快速發(fā)展,各種知識和理論的更新速度都非???,只有及時查詢和學習,并將獲得的理論知識分享給同學和老師,再付諸社會實踐,才能使其得到最大的價值體現(xiàn),才能不被不斷變化的時代淘汰,才能成為新時代的淘浪者。當然,這是大思政視野下高校建立的新型思政育人實踐模式的根本意義所在,它不僅充分融合了校園書本、校園社聯(lián)、社會義工、社會政治等思政教育資源于一體,而且通過這種模式,讓學生的知識實現(xiàn)由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歷史性飛躍,真正達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2)優(yōu)化思政教育的環(huán)境,提高教學質(zhì)量。
大思政視野下的思修與政治環(huán)境錯綜復雜,包含的內(nèi)容各種各樣,關系到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等。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大思政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更應積極聯(lián)系社會、家庭、校園,將三者關系緊密結合,讓這些能影響思政教育實踐模式的消極因素及時消除,促進思政教育模式的積極因素彼此建立關系,從而最終實現(xiàn)為高校學子提供良好教學育人環(huán)境的目標。
(3)提供思政教育新模式,發(fā)揮主體作用。
好的社會成果效應離不開恰當和強大的宣傳力度。高校的思政育人實踐模式也不例外,為更好地實施實踐課程,需要社會的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社會群眾配合校方積極響應,新的思政教育育人模式才能積極有效地展開。所以,在實行思政育人實踐模式之前,我們要做好群眾工作,比如在社會中開展教育知識講座,提高社會人士對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等,這些方法的實行,對得到社會群眾的支持和關心都有一定的影響和幫助。通過和社會人士的交流,達到塑造學生人格修養(yǎng)的目的,促使他們成為社會的棟梁。
(4)拓展思政教育平臺,豐富實踐經(jīng)驗。
在高校未實行思政育人實踐模式之前,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全面的認識。其實,在高校內(nèi),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厚的。只是未被發(fā)現(xiàn)和及時開發(fā)利用而已,所以,我們要學著充分挖掘利用被潛藏起來的豐富資源,因為它不僅可以為大學生開辟一條更具有創(chuàng)新可行意義的道路,而且可以為大學生拓展一個新的能夠真正交流的平臺。它使學校的每個學院都能建立聯(lián)系,甚至可以實現(xiàn)與校外企業(yè)合作的目標,進而邀請知名企業(yè)家在校園課堂里與大學生面對面交流,讓學生學習并積累實踐經(jīng)驗。
2.改進措施
(1)堅持以人為本與學生自身發(fā)展需求相結合。
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師應該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宗旨,將學生的自身發(fā)展及能力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傾聽學生的訴求,最終達到學生精神層面與知識層面都得到進步的目的。
(2)對高校思政教育內(nèi)容進行明確。
思政教育工作者及相關的教育部門,必須強化思政教育改革的力度,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內(nèi)容要以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管為基礎,將實現(xiàn)學生的自身價值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幫助學生構建和諧的心理世界。另外,高校思政教育還應該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的需求,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和落實,保障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與針對性。
(3)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
教學方法是否合理、科學,會直接影響教育質(zhì)量。因此改進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避免重理論輕實踐的老問題,真正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徹底推進我國思政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F(xiàn)階段,我國很多高校思政課程上,基本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因此實踐教學,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在實踐教學中匯總,要增加學生親自參與與體驗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積極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和想法,以此為制定實踐教學內(nèi)容,切實保障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比如,要強調(diào)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思想,鼓勵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等,這些實踐拓展訓練,對于學生形成良好思想行為及提高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隨著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模式的不斷展開,這種方法已經(jīng)開始在高校內(nèi)深入和實行。它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能力,也可以挖掘?qū)W生在思政方面的新觀點、新見解,對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質(zhì)量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對高校學生的立徳成才培養(yǎng)也具有非常的積極標榜作用??偠灾?,學校要從實際出發(f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結合社會熱點問題,不斷改進思政育人實踐模式,努力為社會輸送大批高素質(zhì)、高水平棟梁之才,為建設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儲德峰.試論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構建——以上海政法學院為例[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04:100-103+109.
[2]宏蕊.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多元整合——基于“大思政”視角下的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0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