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云+何彥超
摘 ? ?要: 牡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花卉植物,其利用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觀賞審美、藥用保健和飲食等方面。歷代人們對牡丹的審美偏好有所不同,其象征意蘊也隨時代而發(fā)生變化。在長期的牡丹觀賞與利用過程中,古人以牡丹園藝、牡丹文學、牡丹民俗民藝等形式所積累的牡丹文化流傳至今,具有重要的遺產保護價值。在當今強調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背景下,牡丹文化可以通過創(chuàng)意產業(yè)等方式更好地繼承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 花卉史 ? ?牡丹觀賞 ? ?牡丹食用與藥用 ? ?牡丹文化遺產 ? ?文化創(chuàng)意
牡丹(拉丁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原產中國,自古就享有“百花之王”的美譽。牡丹栽培歷史悠久,其花朵碩大艷麗,雍容華貴,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它在醫(yī)藥保健和飲食方面的利用價值也很早受到人們關注。在長期的栽培與利用過程中,人們還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牡丹文化,如牡丹文學藝術,牡丹園藝,牡丹民俗民藝等。在以往的研究中,牡丹的栽培分布、生物學特性、歷史文化和產業(yè)價值等內容均受到學者的關注。本文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從牡丹文化遺產角度著眼,全面探討中國歷史上牡丹的多種利用價值,揭示其文化內涵,探討牡丹文化遺產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方式,期望能對當今的花卉文化遺產保護有所啟示。
一、牡丹的觀賞價值
牡丹的花、枝、葉和整棵植株都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能夠給人帶來美好享受。古往今來,人們不惜用最美好的語言描繪牡丹,以表達崇尚向往之情。從觀賞牡丹的感受而言,受社會經(jīng)濟及文化因素的影響,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qū),人們對牡丹的審美體驗及相關文化意蘊也會有所不同。自唐代以來,文人學士觀賞牡丹,情不自禁地創(chuàng)作出大量吟詠牡丹的詩詞歌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牡丹的觀賞價值及審美意蘊。
就基本的觀賞價值來說,牡丹花型大氣,花色嬌艷,花香馥郁,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其花色有白色、紅色、粉色、黃色、紫色、藍色、綠色、黑色和復色九個色系;花型有單瓣型、荷花型、薔薇型、樓子臺閣型等十個類型,一千多個品種[1]。例如,奇特的“二喬”牡丹,同一朵花上有紫紅、粉色兩種色彩,好似兼有三國時美女姐妹“二喬”的風姿。其次,牡丹是木本植物,枝干色深質硬、頓挫有致,與其他草本花卉相比,頗為獨特。有一種焦骨牡丹還被人們賦予傲骨錚錚的寓意。傳說長安宮中曾有牡丹不聽武則天連夜開放的命令,遂被驅逐至洛陽邙山,并放火燒掉。不想第二年牡丹于灰燼中傲然重生,枝干像被火燒過一般,于是被稱為焦骨牡丹。另外,牡丹葉子多數(shù)為二回三出羽狀復葉,葉形秀美婀娜,顏色以綠色和黃綠色為主,與嬌艷的牡丹花相映襯,別有情趣。中唐宰相、詩人舒元輿《牡丹賦》曾評價:“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脫落群類,獨當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滿室。葉如翠羽,擁抱櫛比。蕊如金屑,妝飾淑質。玫瑰羞死,芍藥自失。夭桃斂跡,秾李慚出?!盵2]
唐代“世人皆愛牡丹”,它雍容華貴的氣質與盛唐氣象不謀而合。但唐人偏愛紫色、淺紅色及深紅色的牡丹,一般不大喜歡白牡丹。李白的“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詩句用紅牡丹來比喻楊貴妃。白居易的《買花》詩就有“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描述,可見深色花是當時的潮流。盧綸的詩《裴給事宅白牡丹》說道:“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描繪了紫牡丹受人追捧,而白牡丹卻遭到冷遇的情景?;蛟S是因為在唐朝,官職高的人穿紫色衣,次之穿紅色衣,到了平民百姓便只能穿白色衣的緣故,唐人認為深色牡丹更有富貴吉祥的寓意。
宋代牡丹園藝技術精湛,牡丹新品迭出,人們的牡丹審美要求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澳档ぬ埔詠碇挥袉稳~者,本朝洛陽始出多葉千葉,遂為花中第一”[3]。從文獻記載的宋代牡丹品種看,重瓣花最多,半重瓣次之,單瓣花最少,似乎宋人賞花重型大于重色。同時,宋人對于培育牡丹新品、名品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歐陽修“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四十年間花百變,最后最好潛溪緋”是他歷年盡賞洛陽花的經(jīng)驗之談;邵雍“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楊萬里“涂改歐家記文著,此花未出說姚黃”;陸游“常記彭州送牡丹,祥云徑尺照金盤”,這些詩詞均透露出宋代人更關注牡丹名品,期望獲得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其實這也是牡丹文化發(fā)展的反映。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宋代外敵入侵,國運多舛,宋室南渡之后,人們常用中原牡丹來表達思念故國和收復失地的情懷,即牡丹被賦予國家及家園的象征意義[4]。陳與義是兩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牡丹》詩曰:“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贝笠馐?,自從金兵占據(jù)了洛陽,國破家亡,逃亡江南十多年,再也沒回過故鄉(xiāng)。我這個龍鐘老人,只能孤獨地站在春風里,望著青墩溪畔的牡丹花,思念遠方的故鄉(xiāng)洛陽。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賞小園牡丹有感》:“洛陽牡丹面徑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間尤物有如此,恨我總角東吳居。”借北方故土洛陽、關中的牡丹,傾訴了強烈的報國雪恥情感。南宋詩人劉克莊也在《昭君怨·牡丹》詞中寫道:“君莫說中州,怕花愁?!苯杌ǔ畋磉_了回歸故土的真情。
二、牡丹的藥用價值
長期以來,人們關注的多是牡丹的觀賞價值。實際上,牡丹除了好看之外,還具有藥用及保健功能。牡丹最早便是因其藥用價值而引人關注并被載于本草書中。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說:“牡丹初不載文字,惟以藥載‘本草?!盵5]牡丹的主要入藥部分是根皮,被稱為“丹皮”。除此之外,牡丹花瓣、牡丹籽、牡丹花粉均可入藥,制成的酒、茶、籽油等產品都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或保健功能。
有關牡丹的最早藥物學記載是考古出土的一枚東漢醫(yī)簡,上面有用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處方[6]。隋唐之前,牡丹最重要的價值一直是藥用。自隋唐開始,牡丹被廣泛栽培,人們癡迷于牡丹的觀賞,但也沒有忽視其藥用功效。例如,唐代“藥王”孫思邈便曾記述:“牡丹皮湯治崩中血盛并服三劑即瘥。”[7]歷代醫(yī)藥學家認為,牡丹對于女性婦產保健有很好的療效?!澳档ど⒅螊D人月水不利,臍腹疼痛,不欲飲食”[8],“若產訖,忽覺心中昏悶或眼花,如在舟車中,即是血暈,急須服牡丹飲子黑神散”[9]。此外,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我們可以找到牡丹治療多種疾病的藥方。例如,治療傷損淤血,用牡丹皮二兩、虻蟲二十一個(熬過),一起搗碎,每日晨間服一湯匙;治療疝氣,則用牡丹皮、防風,等分為粉末,每服藥二錢,用溫酒送下等。牡丹還可以用作植物香料的制作。《陳氏香譜》中記載一種“牡丹衣香”,用“丁香、牡丹皮、甘松各一兩,龍腦麝香各一錢”制成,貼身佩戴可以使身體香如牡丹[10]。再如梅花香,用丁香、藿香、檀香、牡丹皮等香料制成粉末狀,因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而“尤宜佩帶”。
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來看,牡丹根皮的主要藥用成分為牡丹酚,具有抗菌作用,通常用于清肝火和涼血散瘀[6]。我們熟知的六味地黃丸,其中一味便是“丹皮”;除了丹皮之外,以牡丹花瓣制成的牡丹酒、牡丹茶不僅賞心悅目,更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美容養(yǎng)顏的功效;牡丹籽油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和黃酮,對降低人體膽固醇含量有明顯功效,也可用于美容保健[1]。由于牡丹種子、花、根等部位都有較高重要的藥用及食療價值,因此今天安徽銅陵、山東菏澤、重慶墊江等地已紛紛建立起藥用牡丹栽培基地和研發(fā)中心,以現(xiàn)代科技手段深入發(fā)掘牡丹的藥用價值。
三、牡丹的食用價值
牡丹不僅在盛開時風姿綽約,制作成花饌也依舊秀色可餐。牡丹的食用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以牡丹花為原料制作的飯食,古代稱之為牡丹花饌。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記載:“牡丹新落瓣亦可煎食蜜浸?!盵11]歷史上已有以牡丹花為配料制作的食品,而古今比較出名的當屬牡丹餅和牡丹花茶。
牡丹餅。據(jù)《隋唐佳話錄》載,武則天曾令宮中以牡丹花等各種鮮花為原料,和米搗碎,蒸制成牡丹糕(又稱百花糕),賞賜群臣。南宋吳自枚的《夢粱錄》介紹,北宋南遷杭州后,河洛地區(qū)的文化習俗也傳至蘇杭,“市食點心四時皆有”,其中便有“金銀炙焦牡丹餅”[12]。當時在蘇杭地區(qū)百余種糕點中,牡丹餅赫然排在第二位,生動體現(xiàn)了牡丹花餅風靡一時的盛況[13]?,F(xiàn)代的牡丹餅經(jīng)過改良,風味香醇美好。它以豆類為主料,配以牡丹花瓣,使豆香花香相融合,風味濃郁醇厚。如今在洛陽,牡丹餅不僅是一種深受當?shù)厝讼矏鄣母恻c,而且是游客樂于購買的旅游美食。
牡丹花茶。古人很早已用牡丹花泡茶飲用。據(jù)明代薛鳳翔《亳州牡丹史》記載,亳州人喜用牡丹芽制作茗茶,“其春時剪芽雖多不棄沃,以清泉驅苦氣,曝干渝茗,清遠特甚”[14]。需要說明的是,牡丹花色品種不同,牡丹花茶的風味及功效就有差別。紅色系、粉紅色系和白色系牡丹尤宜制作花茶,沖泡的茶水色澤清透明亮;單瓣牡丹花茶在浸泡后,花朵可完全展開,觀賞效果良好。除了視覺差異之外,牡丹的品種、花色還影響花茶的保健功效。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總結:“牡丹惟取紅白單瓣者入藥,其千葉異品皆人巧所致,氣味不純不可用”,“赤花者利,白花者補?!盵15]現(xiàn)代科學實驗也證實,不同品種牡丹花水浸提液的黃酮、多酚等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含量有較大差異,因此保健功效會有所不同[16]。
其他牡丹食品。除了有傳統(tǒng)意味的牡丹餅和牡丹花茶之外,現(xiàn)代人還創(chuàng)造出牡丹的其他加工利用方式。如利用牡丹花瓣制作的牡丹花糕點,牡丹花粉保健面條,牡丹花汁飲料等;利用牡丹根皮即丹皮所研制的牡丹保健飲品、藥膳等。牡丹制作的菜肴也出現(xiàn)在飯店餐桌上。在洛陽、菏澤等牡丹名城,一些飯店甚至推出“牡丹宴”來迎合當?shù)鼐秘撌⒚哪档の幕?,為游客在“賞牡丹”之外提供了“食牡丹”的文化體驗。
四、牡丹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牡丹國色天香,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早已超越一種花卉植物的存在,形成了以人為本,以牡丹為元素的文化體系[17]。傳統(tǒng)牡丹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如牡丹文學,牡丹園藝,牡丹民俗民藝等,是當今牡丹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基礎。然而牡丹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tài)文化,它不能固封于靜止的時空中,反之必須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中進行創(chuàng)新與重構,以便適應新的社會需求[18]。因此,利用牡丹元素及其精神內核,發(fā)展相關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一)牡丹文化傳承的基礎
流傳至今的牡丹文學、牡丹園藝、牡丹民俗民藝等牡丹文化表現(xiàn)形式,是我們傳揚牡丹歷史文化的基礎。
牡丹文學。國人癡迷牡丹,為表達其觀賞感受,創(chuàng)作了大量吟詠牡丹的詩詞歌賦。例如在唐代,《全唐詩》中有詠牡丹詩180余首,唐代筆記小說也大量記載了與牡丹有關的軼事傳說、民間風俗;到了宋代,雖然文人更欣賞梅荷蘭菊的品格,不過在兩萬余首的《全宋詞》中,詠牡丹詞占到了158首[19],歐陽修、蘇軾、陸游等大文學家都有贊美牡丹的詩歌,而且欣賞很用心,描繪更具體。這些牡丹詩文是我們了解古代牡丹文化及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
牡丹園藝。人們在牡丹千余年的栽培過程中,總結如分株移植、嫁接、種子繁殖等栽種方法和藥物雍培、殺蟲防凍、暖室薰花等養(yǎng)護技巧。園藝技術的提高促進了花色品種的增多,諸如姚黃、魏紫、歐家碧等優(yōu)良品種流傳至今。牡丹栽培的普及促生了眾多牡丹名園,如唐代皇家宮苑華清宮,慈恩寺等寺廟園林;宋代天王院花園子,歸仁園等二十余處[20]。文人學士對牡丹品種、栽培經(jīng)驗、風俗等進行主動總結,出現(xiàn)了如《洛陽牡丹記》、《天彭牡丹譜》、《亳州牡丹史》等多種牡丹專著譜錄,其中一些技術至今仍在牡丹花卉產業(yè)中被借鑒利用。
牡丹民俗民藝。如牡丹花鳥畫、牡丹紋飾、牡丹雕刻、牡丹刺繡、牡丹節(jié)慶等,也都是牡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時長安有“斗花”的習俗,“長安仕女,春時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21]?,F(xiàn)在,河南洛陽等地漢族依然有牡丹插花、佩花的傳統(tǒng)[22]。其他地區(qū)習俗如甘肅臨夏回族人的牡丹“花兒”會,甘肅隴西浪山朝山觀牡丹風俗,安徽巢湖銀屏山的朝山拜牡丹等。到了現(xiàn)代,以河南洛陽、山東菏澤為代表的牡丹名城每年舉辦牡丹花會、牡丹旅游節(jié),全國各地很多牡丹文化習俗也開始受到重視。
(二)牡丹文化遺產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
作為當前文化發(fā)展的新潮流,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為現(xiàn)代牡丹文化的構建提供了一條新路徑。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核心在于產品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功能等方面具有創(chuàng)造性,能夠喚起人們的心理情感。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內涵,恰恰為文創(chuàng)產業(yè)提供了創(chuàng)造所需的基礎素材[18]。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在牡丹文化創(chuàng)新領域已受到廣泛關注,如2014年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便將創(chuàng)意產業(yè)科技博覽會作為十項主體活動之一。
前已述及,牡丹擁有極高的觀賞、醫(yī)藥、食用價值,在當代主要被用于牡丹旅游節(jié)慶的開展、牡丹研發(fā)深加工等領域。例如洛陽,自宋代起便奠定了“牡丹甲天下”的地位。改革開放后從1983年開始舉辦牡丹花會,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春時賞花的習俗,打造了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并于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牡丹深加工領域,菏澤、重慶等地均成立牡丹研究所,牡丹花粉、花瓣、牡丹籽油被應用于酒類、焙烤食品、飲料和保健品的研發(fā)中。這些牡丹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新利用,不僅創(chuàng)造了巨大經(jīng)濟效益,而且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牡丹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未來牡丹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設計,需要充分挖掘地域傳統(tǒng)文化。全球化時代,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性”具有極強的吸引力[23]。以洛陽為例,地域文化歷史悠久,包含河洛文化、牡丹文化、石窟文化、三彩文化等。將這些地域文化融入文創(chuàng)設計,牡丹瓷便是其中翹楚。洛陽工藝美術大師李學武經(jīng)過多年研究,巧妙貫通牡丹文化與三彩瓷器文化,以瓷器為介質做出牡丹的形態(tài)[24]?;ㄈ~薄如蟬翼,輕薄而透亮,既體現(xiàn)了牡丹的華貴典雅,又兼?zhèn)浯善鞯墓艠銣貪櫋?013年底,牡丹瓷還被外交部選定為“國禮”贈予外國政要。
除了繼承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內核外,牡丹文創(chuàng)產品還要具有現(xiàn)代性的特點,符合當代社會的功能需求。例如,全球頂級時尚品牌阿瑪尼推出了以牡丹為靈感的香水“蘇州?牡丹Pivoine Suzhou”,可謂是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融合之典范。一方面,它將中國牡丹、蘇州古典園林的文化意象吸收概括,另一方面,切合了現(xiàn)代人對于奢侈品香水的需求,既雅致獨特,又具有實用功效。由此,蘇州牡丹在全球范圍內受到了關注,牡丹文化進一步得到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
總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為牡丹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契機。在當代牡丹文化重構的過程中,以牡丹文化為素材,以創(chuàng)意產品為形式,可以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并注入現(xiàn)代化的功能范式,進一步實現(xiàn)牡丹傳統(tǒng)價值與文化的融合與升華。
五、結語
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自古以來就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中國歷史上不論是國運順昌還是國力衰微時期,牡丹都引起人們的尊崇和向往。當今中國適逢盛世,文化旅游活動及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方興未艾,牡丹文化的發(fā)展也將迎來一個新時代。我們應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通過發(fā)展牡丹文化產業(yè)等各種方式,弘揚和利用古老的牡丹文化,使其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羅寧.充分認識牡丹價值,發(fā)展牡丹事業(yè)[J].中國園林,2012,03:99-101.
[2][唐]舒元輿.牡丹賦[Z].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5:7485.
[3][宋]范成大.吳郡志卷三十[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
[4]李向麗.試論唐宋牡丹詩歌的藝術特色[J].中州學刊,2007,06:208-210.
[5][宋]歐陽修,等.楊林坤,編著.牡丹譜[M].北京:中華書局,2011:48.
[6]魏巍.中國牡丹文化的綜合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9.
[7][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七[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yī)家類.
[8][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一[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yī)家類.
[9][宋]郭稽中.產育保慶集卷下[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yī)家類.
[10][宋]陳敬.陳氏香譜卷三[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
[11][明]高濂.遵生八箋卷十六[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
[12][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
[13]戴松成編.牡丹花開動天下[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97.
[14][明]薛鳳翔著,李冬生點注.牡丹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88.
[15]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四[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yī)家類.
[16]田給林.牡丹花茶的研制與開發(fā)[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3,41(10):172-175.
[17]周武忠.論中國花卉文化[J].中國園林,2004,02:61-62.
[18]陳建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J].文化遺產,2007,01:140-143+27.
[19]付梅.北宋牡丹審美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0]王世端.洛陽牡丹栽培史的初步研究[M].中國園林,1990,6(3).
[21][五代]王裕仁.開元天寶遺事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5:23.
[22]陳平平.中國牡丹的科學價值和經(jīng)濟、文化意義[J].南京師范??茖W校學報,1998,04:27-34.
[23]朱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J].文化遺產,2015,04:13-19.
[24]李學武.洛陽牡丹瓷文化現(xiàn)象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