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
摘 ? ?要: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背景下,中國外宣翻譯人才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在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傳遞信息與文化,起著溝通的橋梁作用。要無愧于外宣翻譯人才的稱號,外宣翻譯工作者就必須承擔起重要的責任,微觀上要正確處理文字信息,宏觀上要努力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與發(fā)展,還要具備對外宣傳翻譯工作所要求的特殊素質。
關鍵詞: 中國外宣 ? ?外宣翻譯人才 ? ?責任與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中國提出中國文化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國家對外宣翻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對外宣翻譯人才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懂外語、會翻譯的人才并非能夠勝任外宣翻譯工作。外宣翻譯研究在對外宣傳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和平崛起及中華文化復興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推進,中國對外宣傳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外宣翻譯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意義愈加顯著。外宣翻譯人才肩負著時代重任,怎樣才能成為合格的外宣翻譯工作者,是我們應當認真思考和探究的課題,尤其應重點研究外宣翻譯人才必備的素質。
一、外宣翻譯人才的責任
(一)外宣翻譯人才在技術層面上的責任
任何一名譯者,包括外宣翻譯工作者,首先面對的便是文字。外宣翻譯工作者在處理文字技術層面上的責任,比其他譯者的責任更重大,因為外宣翻譯無小事,外宣翻譯容不得任何差錯,一個小小的錯誤,在對外宣傳中造成的影響或損失,都將是無法估量的。因此,外宣翻譯人才應當明確自己肩上所擔負的重大責任,認真對待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外宣翻譯人員應當像其他翻譯工作者一樣,正如陳福康所言:“譯者對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無字字譯出之責任。譯者所應忠實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組者的語意?!保惛??,1992)
例如,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
如果機械地翻譯“全面”、“從嚴”等詞語,就會讓譯文讀起來不通順,外國讀者也無法理解這段文字的含義。因此,外宣翻譯工作者在處理這段文字時,應擔負起正確處理文字技術層面上的責任,擺脫字詞的約束,根據(jù)上下文,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傳達出原文的精神,可翻譯為:
Implement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y of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deepening reform, advancing th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 and strengthening Party self-conduct.
由此可見,外宣翻譯工作者在微觀上,一定要正確處理好文字技術層面上的責任。
(二)外宣翻譯人才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的責任
翻譯是一種受社會、文化、政治、外交等各個方面制約的復雜的活動。翻譯能夠促進國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例如中國歷史上佛經(jīng)的翻譯,就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對外翻譯能夠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西方交流,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尤其在當今中國文化走出去發(fā)展背景下,外宣翻譯工作者更應當熟悉國家外交政策,一切以原文、原話、原作為本,擔負起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的重大責任。對外宣資料、外宣文本要認真閱讀,充分考慮譯本讀者的需求,考慮譯本的對外宣傳效果,絕不能以個人喜好、個人情感進行取舍,從而造成嚴重的后果。
二、中國外宣翻譯人才必備的素質
古今中外,許多大家都對譯者的素質提出觀點,余光中認為譯者即作者、學者(余光中,2002)。很多翻譯實踐者就是作家和學者,例如嚴復、王佐良先生,紐馬克教授等。要成為合格的譯者,應具備多方面的素質,要成為合格的、能夠勝任外宣翻譯工作的譯者,更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
(一)外宣翻譯人才應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
外宣翻譯人才不僅僅具有譯者的身份,更肩負著對外宣傳、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因此,外宣翻譯工作者首先應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熱愛祖國,忠誠國家,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嚴守國家機密,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政治敏感度。如果外宣翻譯工作者不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在對外翻譯中,把臺灣翻譯成國家,造成的重大影響則無法彌補。
特別在當今全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提出中國文化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加大對外傳播的宣傳力度,力求塑造一個政治經(jīng)濟大國形象,外宣翻譯工作者肩上擔負的使命和責任更加重大,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在對外宣傳翻譯中把握政治立場,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貢獻力量。
(二)外宣翻譯人才應具備扎實的雙語能力
外宣翻譯工作者應具備扎實的雙語基本功,在中文、外文之間自由轉換,游刃有余。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轉述過來,涉及雙語的轉換,掌握扎實的雙語基本功,是保障譯文質量的重要前提,能靈活運用雙語進行轉換,才能確保譯文質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外宣翻譯工作對外宣翻譯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熟練掌握雙語,更要求具備扎實的中外文雙語能力,才能在兩種語言中自由轉換。
(三)外宣翻譯人才應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
語言與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文化根植于語言,只有具備豐富的雙語文化知識,才能對中西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使用合適的翻譯技巧,例如,在翻譯實踐中,根據(jù)文化輸出的需求,可以選擇異化翻譯策略,確保文化的輸出,確保外國讀者從中感受中國文化,從而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例如,城市旅游景點富含中國文化內涵和特色的外宣公示語文本翻譯,在外宣翻譯中就需要恰當?shù)厥褂卯惢幚聿呗?,盡量保留中國文化特色,遵循“解釋性翻譯原則”,靈活采用“直譯法、直譯加注法、意譯法、替譯法、音譯法”等翻譯方法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及屬性。
(四)外宣翻譯人才應具備良好的應用能力
對外翻譯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活動,實踐性較強,對譯者的要求也更高。外宣翻譯工作者應具備良好的應用能力,善于思考、思辨,勤于動手動腦,善于掌握并使用一定的翻譯技巧,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在外宣翻譯中能夠做到“術業(yè)有專攻,技巧有選擇,譯文有質量”(陳???,1992)。
作為一名高素質的外宣翻譯人才,應當具備相關的基本素質,包括政治素質、職業(yè)道德素質、語言素質、綜合知識素質、全球文化意識、合作意識等,自覺培養(yǎng)文化自覺意識,使自己適應外宣翻譯的新變化,強化中華文化傳播意識,遵循外宣翻譯選擇適應原則,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把中國的文化和文明推向世界。
對外宣傳工作是國家統(tǒng)籌國際大局、掌握話語權、贏得主動權的重要手段,做好外宣翻譯,能夠增強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形成積極的對外輿論力量,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外宣翻譯工作者應當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責任,在翻譯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使自己具備優(yōu)秀譯員的各項素質,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為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330-331.
[2]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