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愿琳
摘 要: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出一部專門的法律來系統地、全面地規(guī)范網絡誹謗行為,僅在部分法律中涉及了某些網絡侵權、網絡犯罪問題。如何實現名譽權與言論自由這兩大權利的平衡,是誹謗制度應該關注的問題。本文指出了現行法律規(guī)定的不足之處,最后對誹謗行為的規(guī)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誹謗法;不足;建議
一、我國現行誹謗相關法律的不足
1.未對誹謗對象加以區(qū)分
雖然在司法實踐中,我國的誹謗法律己經運用了英美國法上的許多概念,如公眾人物、公共利益等,但沒有對誹謗對象進行明確的區(qū)分,仍存在著一些混亂。事實上,對于不同的對象,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詳細的分類,這樣不僅利于法官判案,也不容易造成不公正的現象,才能更好地實現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2.救濟措施不足
我國已經規(guī)定了多種誹謗損害的救濟方式,能夠較好地維護受害人的權益,只是這些主要是誹謗行為發(fā)生后對于受害人的一種補償。如停止侵害請求權等都要通過法院來進行救濟。訴前的救濟方式卻規(guī)定的很少。誹謗案件的特殊性要求對于訴前救濟的規(guī)定更加及時、詳盡。如果等到誹謗行為造成嚴重后果再來彌補損失,不僅浪費時間可能還會擴大不利的影響。
3.抗辯事由的不足
我國在民法通則和司法解釋規(guī)定了多種抗辯事由,總體來說已經較為全面,但同樣的,由于司法解釋是為了解決具體案件而出臺的,所以規(guī)定地零碎、單一。法律并沒有對抗辯事由做出統一、全面的規(guī)定,一些重要抗辯事由也還沒有補充進去,如國外大部分國家都有做出規(guī)定的同意、公正評論等。對于國外更加健全、完善的法律規(guī)定,我們應當進行學習與借鑒,以此不斷完善我國誹謗的誹謗法律。
4.新聞媒體與機構的保護不足
在當今的世界,新聞媒體有“民眾的代言人”之稱,通過新聞媒體對“黑心企業(yè)”的曝光,公眾可以了解到產品的質量、食品的安全;媒體對政府政務的批評也更好地實現了對政府的監(jiān)督。但是新聞媒體受到職業(yè)的限制,不可能像公安機關、司法機關那樣徹底了解真相,有時候的報道也未必完全正確,甚至有時候只是報道一些“疑點”。若因此就追究新聞媒體的責任難免會讓媒體人不敢說話,也就難以發(fā)揮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因此只要不是出于不講職業(yè)道德、故意捕風捉影或存在重大的過錯,應當讓媒體機構也享有免責特權。
二、對于誹謗規(guī)制的建議
1.區(qū)分誹謗對象
要區(qū)分誹謗的對象是公眾人物還是普通民眾。英美兩國對公眾人物的名譽權是否要降低保護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為了保護言論自由,美國對公眾人物的保護降低了,然而在英國,凡未涉及公共利益的時候,公眾人物與普通人物受到同等的保護。公眾人物與普通人物一樣,在面對誹謗時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并且作為公眾人物,時時刻刻都聚集在輿論的焦點反而更容易受到傷害,也要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對于主動參與公眾爭議事件的公眾人物,因為他們本人自愿發(fā)表意見,表明了他們對于風險的承擔有過考慮,自愿承擔,因此對他們的名譽權保護要適當地降低。
2.擴大救濟途徑
(1)要擴大救濟的主體。目前我國誹謗罪的保護的法益是自然人的名譽權。那么法人和其他組織是否也可以參照自然人受到保護?法人的商譽及其他社會組織的聲譽也會受到他人的詆毀,因此可以將二者也作為誹謗罪侵犯的對象。
對于死者名譽權的保護,可以參照民事法律中對死者權利保護的做法。當死者受到誹謗時,可由近親屬代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近親屬的范圍可以參照繼承法的有關規(guī)定。誹謗死者,給死者的家屬造成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的,家屬也可以作為誹謗救濟的主體,得到損害賠償。
(2)要擴大救濟的方式。借鑒國外的誹謗法規(guī)定,增加救濟的途徑,尤其是訴前救濟,不僅可以節(jié)約訴訟資源,更主要的是能更好地維護受害人的權益。
(3)增加非財產性損害賠償的救濟方式?,F在各國的誹謗都更加注重非財產性的損害賠償方式,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以和為貴,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更應增加非財產性的賠償途徑,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做法,應該在誹謗中得到體現。當然,財產賠償方式也是不能舍棄的,若是受害人遭受了不必要的財產損失,理應得到相應的金錢賠償。這二者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維護受害人的權益。
3.保障媒體機構的權益
鑒于新聞媒體的時效性,有時在事件報道中,可能與事件真實情況有所出入,但只要不是出于故意,應當予以免責,才能使媒體機構更好地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讓新聞媒體勇于說真話,做出正確的價值導向。
誹謗作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形式之一,即是通過捏造并且散布虛假事實以達到降低他人的社會評價的目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傳統誹謗也經歷著改變,從最初的對皇權和貴族權力的維護發(fā)展到當代對個人,特別是普通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的損害,可以說誹謗法律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正常運行的保障之一。
綜上所述,各國的誹謗法律制度的出現,目的都在于對個人的名譽權的保障。然而,由于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各不相同,導致在處理誹謗和網絡誹謗問題上差異萬千。我國八十年代末公民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促成了名譽侵權案件的數量的提高,九十年代蓬勃的互聯網絡,網絡誹謗逐漸進入人們視野,成為危害網絡空問環(huán)境和個人之問交流、共享的阻礙。鑒于網絡誹謗的匿名、跨界、實時互動等特征,解決網絡誹謗問題,也可以借鑒各國相關的,創(chuàng)新誹謗糾紛解決機制,早日從實踐中探索更加適合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王利明著:《人格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楊立新主編:《大清民律草案,民國民律草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小文庫》編選組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及相關法律規(guī)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王澤鑒著:《侵權法行為(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王澤鑒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6]王澤鑒著:《侵權法行為》,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2003年9月第1版。
[7]楊立新主編:《民商法前沿》,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