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潔
成都你曉得三
快點喊老板
再冒碗粉兒。
這是成都本土歌手謝帝《老子就愛呆到成都》里的歌詞。
粉兒就是肥腸粉兒,配上一個軍屯鍋盔,土豪點的再加上兩個結(jié)子,就是成都人滋味巴適得板的一頓飯。
成都本就是盛產(chǎn)“藝人”的城市,這兩年本土歌手紛紛開始謳歌家鄉(xiāng),聽起來分外親切,而里面一個繞不開的關(guān)鍵點,就是各種好吃的成都飲食。
春節(jié)臨近,吃在四方。用味覺去理解一座城市,可能是最簡單的一種方式。食物與城市,本就在歷史的流淌中相互塑造。孔子說,食色性也。其實有時候,食即性格也。
皇上也在吃川菜
馮夢龍在他的《醒世恒言》中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一個區(qū)域環(huán)境依附于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風貌,由此形成的獨特的勞動習慣和生存方式,日積月累,產(chǎn)生了區(qū)域性的飲食文化。
而在成都平原這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千里沃土上,飲食形成一種特色文化則發(fā)源得更早。作為如今八大菜系中普及率最廣的川菜,就在這里不知不覺誕生。
川菜的發(fā)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jù)東晉的《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值五谷,牲具六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jié)熟,靡不有焉”,但那時的川菜雖然食材豐富,卻跟今天的川菜大相徑庭——一點都不辣,因為辣椒要到明代中期才傳入中國。
到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到三國期間,無論烹飪原料的取材,還是調(diào)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專業(yè)烹飪水平,均已有了相當高的水準。
而到了唐代,川菜不僅沖出了四川,還走進了宮廷,并小有名氣。
“要打動一個人的心,先得征服他(她)的胃?!崩畎状蟾派钪O這一點。
他那時已經(jīng)混到了皇上面前,怎么能成功地露個臉?詩仙沒有寫詩,而是跑去做菜。他以在四川吃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用百年陳釀花雕酒、枸杞、三七等材料,秘制了一只蒸肥鴨。玄宗一嘗之后非常欣賞,將這道菜賜名為“太白鴨”。這大概是川菜登上的宴席規(guī)格最高的一次。
發(fā)展到清乾隆年間,川菜的烹調(diào)技藝已十分豐富,四川文人李調(diào)元在《函海-醒園錄》中就系統(tǒng)記錄了川菜的炒、滑、爆、煸、溜、熗、炸、煮、燙、煎、蒸、煨、燉等烹制方法38種之多。
近代川菜崛起于清朝末年。由于戰(zhàn)亂,四川地區(qū)民生凋敝,清政府的“湖廣填四川”政策引入眾多能人志士。外地官員多自帶廚師入川,各大菜系的融會貫通豐富了川菜菜系的風格,味道更具普適性與征服性,逐漸傳遍大江南北。
除了川菜,成都小吃也成為了飲食界的一股清流。在晚清,成都飲食業(yè)的種類和檔次已非常完備,有高檔的包席館、中高檔的南館,也有平民化大眾化的炒菜館、飯鋪、豆花館,更有各種風味的小吃店和小吃挑擔攤販。
雖然現(xiàn)在的龍抄手、鐘水餃、賴湯圓這些老字號已不太受本地人待見,但在那個年代可謂是風靡一時的“網(wǎng)紅”,獨具特色。其口味之豐富,是其它地方小吃所不能比擬的。種類之多聞名全國,就連老成都人都不見得數(shù)得過來。從各色小面到抄手餃子,從腌鹵到?jīng)霭?,從鍋煎蜜餞到糕點湯圓,從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種類不下200種。常用的口味就有香甜、咸甜、椒麻、紅油、怪味、家常、麻辣、咸鮮、糖醋、芥末、蒜泥等十余種,而每一種口味針對不同的品種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變化。
而成都人的性格,就隱藏在這些飲食背后。
豪放江湖與溫柔一刀
如果有外地朋友來成都想吃火鍋,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
吃清油的還是牛油的?
牛油的是重慶火鍋,清油的是成都火鍋。二者的區(qū)別,簡單形容就是前者是料足味厚的重口味,后者是溫柔一刀的小清新。
為什么這兩座城市地理位置如此相近,但卻會產(chǎn)生不同的口味差異?
這與兩地的地域特點有關(guān)。重慶山多地少,加上水碼頭都是各地販運的牲畜到碼頭后就地宰殺,所以動物性油價格較便宜,火鍋便主打牛油。正宗的重慶老火鍋是純牛油、不加其他油的,吃的就是一個濃郁醇厚。
而在成都平原,糧食作物較多,菜籽油較豐富,因此成都火鍋以菜籽油為主,口味更柔和細膩。
有意思的是,這味道上的區(qū)別也暗合了兩個城市的性格特色。很多人都說性格是吃出來的,不同地域的人飲食習慣不同造成了人群不同的性格。其實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
重慶火鍋發(fā)源于碼頭文化的棒棒軍,是“草根飲食”。因此火辣粗獷,風格豪放,都是“蒼蠅館子”,開在街頭巷尾防空洞,壓根不在乎用餐地點與環(huán)境。重慶山城濃郁的江湖氣息也讓重慶崽兒性格脾氣火爆,不拘小節(jié)。電影《火鍋英雄》里的重慶同學們一言不合就開打,這絕對是來源于真實的生活。
成都人則因為自然條件的舒適,天生沒什么危機感,做事不緊不慢,追求享樂安逸。對于吃這等大事,更是馬虎不得。因此成都火鍋講究的是清新與精致。成都火鍋店堂敞亮,裝修高檔,哪怕是到了成都的重慶火鍋,也是要靠高大上的門匾撐場面。
這幾年成都的火鍋更是奔著主題餐館的路線去發(fā)展,管它牛油清油,都以“吃了火鍋身上聞不到味兒”為豪,以搭配成都人民的小清新?;疱佭@么一個帶有濃濃市井味兒的吃食,硬是在成都“成功轉(zhuǎn)型”。
這甚至從火鍋店的取名上都能看出兩座城市人民的不同性格和喜好。成都火鍋多走文藝風,“花開滕蔓”“清心”“四季鍋”“五廚”……重慶火鍋則是簡單粗暴的“莽子”“胖子”“二娃”“黃姐”……
城市性格和飲食之間,竟配合得如此絲絲入扣。
然而,成都的溫和精致又與江浙的甜糯軟語、廣州的老火暖湯不同。它骨子里始終有一份辣椒帶來的剛毅打底,可不是那么容易對付。
有一個段子,說男人晚上回家晚了,一敲門,廣東女生盡管心中不悅但還是會去開門然后放好洗澡水;江浙女生傲嬌小公主根本懶得去理;重慶女生一陣亂罵,罵得你想尋死,但是15分鐘后保證倆人都鉆進被窩;只有成都女生會溫柔地說:“回來了嗦?你還回來爪子喃?耍三,耍夠了才回來三……”結(jié)果到凌晨5點還沒進門。
這就像成都的代表美食里,固然有蛋烘糕賴湯圓葉兒粑這些不辣的、大眾接受度高的小吃,更有雞絲涼面?zhèn)臎龇鄯蚱薹纹@些麻辣的選擇。
外柔內(nèi)剛,辣而不燥。誰用誰知道。
來成都,做一輩子的吃貨
成都人是好吃之人。
有這樣一種說法,來形容各地的“吃”:北京人吃面子,圖個自尊;上海人吃情調(diào),顯示高雅;廣州人吃材料,講究本味;成都人吃味道,追求口感。
成都人對吃特別有感情,不管這菜那菜,好吃就是好菜。對吃的熱情,可以用“投入到底”來形容?!伴_寶馬的和騎自行車的,都能鉆到一個蒼蠅面館里面吃面”,這說的就是成都人在美食面前的不拘一格。
“聽說高新區(qū)新開了家吃魚的,味道好慘了!”
“那走三,今天下班就切!”
這種熱情可以推動他們今天開車到郊區(qū)雙流啃個兔腦殼,明天跑到郫縣稱斤“蔣排骨”。但凡哪里出了家新的美食,成都人都會想著跑去嘗一嘗。
也正因此,盡管成都餐飲業(yè)高度發(fā)達,競爭激烈,但新店仍然層出不窮——這里沒有論資排輩、高低貴賤,只要味道好,很快就會有出頭之日。
但凡到了成都的外地游客,無不對成都的川菜、小吃滿懷興趣。到了成都不吃美食,總讓人有入寶山空手而回的感覺。所以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到成都,做一輩子的吃貨?!?/p>
有這樣的動力推動,成都飲食一直就沒停止琢磨的腳步。
這些年來,成都迎來了大發(fā)展。國際知名企業(yè)將研發(fā)中心、共享服務(wù)中心等大型支持及運營中心紛紛由一線城市遷移到成都,各路人才也隨之而來。截至目前,有271家世界500強企業(yè)入駐成都,其中202家是外資企業(yè)。這除了給成都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意味著這座城市越來越包容開放。當外來食客變得越來越多,調(diào)整創(chuàng)新也就勢在必行。
其實成都的館子一直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氣魄,積極吸收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各地區(qū)的優(yōu)秀烹飪要素,尤其是各地優(yōu)質(zhì)的獨特烹飪原料。川菜的精髓,就是百菜百味,一菜一格。上世紀90年代,“粵料川烹”“海鮮川做”曾風靡全國,沸騰魚、香辣蟹成為各地眾多成都餐館的當紅菜。
但川菜的麻辣也有被詬病的時候。傳統(tǒng)川菜多用干辣椒來調(diào)味,但是干辣椒易上火,引發(fā)一些健康問題,如今人們開始重視健康的飲食習慣,口味變得清淡,所以川菜的味型也得適應(yīng)時代的變化。
于是逐漸催生出了新派川菜。新派川菜在保持了川菜一貫的味型特征的基礎(chǔ)上,無論食材還是味道都進行了改良,吃起來清爽不膩,小麻微辣,更加營養(yǎng)健康。現(xiàn)在成都街頭涌現(xiàn)出的各類川菜私房菜,以及新式川菜館,大多是走的這個路線。
然而成都人并不介意。新事物很快內(nèi)化進他們的血液,變成覓食路上的日常。
一蔬一飯,酸甜苦辣,皆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