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負玉子
“做一個幸運的父親”(十九)
——讓孩子說話很重要
文|負玉子
今天的家長會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輔導班或興趣班,舉凡能想到的,幾乎都會不惜工本地送去學,但很少聽說家長特意送孩子去“說話班”。想想有點不可理解,同樣屬于表達,為什么學寫作文的那么多,而說話就不用專門學了?當然,學習演講還是有的,但演講同說話是一回事嗎?每個人一生說話無數(shù),有機會演講的寥寥無幾,為什么會舍棄了幾乎天天用得上的說話,卻花錢培養(yǎng)孩子用不上的演講技能?對“屠龍術”情有獨鐘嗎?
可能有家長認為,除了孩子牙牙學語階段之外,必須專門給以重視和指導之外,一旦話說得順溜了,再特意培養(yǎng),就大可不必。殊不知日常談話同有技巧地說話,不是一回事,這同在家煮飯同飯店烹飪,不可同日而語一樣。不信,到街上擺個“排檔”試試,高下立判。
而且,培訓說話,即便辦班者匠心獨運,設計出種種情境,總不如實際生活來得真切,言由心生,才能“實話實說”。所以,真要讓孩子會說話,還得在日常相處中慢慢形成能力。而在這中間,“頂嘴”或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我孩子打小不聽大人話,標準的“油鹽不進”的主兒。稍稍長大了一些之后,就開始頂嘴。或許因為我小時候,父親比較寬容,允許我們“沒規(guī)沒矩”,不像那年代的許多家庭那樣,孩子只能乖乖聽話,不得辯解,更不能反駁。這才養(yǎng)成了我現(xiàn)在的口若懸河。所以,我對孩子頂嘴,雖則時常也惱火得很,但尚能堅持“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發(fā)表觀點的權利”,從來沒有因為孩子頂嘴而采取武力手段壓服之。為此,甚至難免一時語塞,下不了臺。不過,以我電視上做直播辯論的水平,大多數(shù)時候,還是贏面更大些,所以,孩子理屈詞窮乃至口不擇言的情形更多些。父子爭辯時常以孩子攻擊我“算你邏輯學得比我好,只會在家里欺負我”為結束語,代表他最后認輸。
說實話,爭執(zhí)中贏了孩子,我一點沒有成就感,之所以同他爭論不休,一則為了確立凡事必須講道理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孩子最重要的莫過于此,人與人相處最后的底線就是尊重道理,否則連對話的基礎也沒有。二則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但不能采用大學里上邏輯課的方式,而要在實際爭辯中養(yǎng)成。三則為了鍛煉他的語言表達,尤其是情緒激動時的語言表達能力,忙亂中不出錯,才算真能說話;四則為了提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因為說不過別人,就嫌棄自己。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考慮,就不一一贅述。因為父子論辯之時,內(nèi)心有種種意圖,所以,我真正生氣而至于情緒失控的情形并不多,對孩子失言,也并不十分當真。
雖然對父子爭執(zhí)有著合理化的論證,但實際效果呈現(xiàn)在面前時,仍然頗為意外。孩子在高中階段就以上課時同老師爭辯為樂,回家之后,還沾沾自喜:“今天又把老師駁倒了?!表槺氵€給我一頂高帽子:“同你辯論過,還有誰辯論不過的?”所幸老師十分開明豁達,被他反駁最多的化學老師還是個女教師,從不把面子觀念用到師生討論中來,我孩子至今感激不盡,每年教師節(jié)必回學校看望“恩師”。
這種基本上來自“實戰(zhàn)”的說話能力,在孩子創(chuàng)業(yè)之后,得到了巨大的用武之地。要拓展業(yè)務,必須與各式人等進行語言交流,時常需要根據(jù)別人的意思,及時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說法。在這方面我孩子可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談判能力大大超過我。相比之下,我只能算“紙上談兵”。尤其是在對方提出詰難時,他能準確抓住問題核心,及時梳理出自己的觀點,并有條理地表述出來,很少粗疏遺漏,也不拖沓重復,常常得到對方的贊許,不為具體內(nèi)容,僅為語言表達。這個時候他成就感滿滿,我也自我感覺良好,畢竟其中有我的一份栽培。如果說,人生中智商和情商都重要,而無論智商還是情商,其表達形式之一,就是會說話,那么,在開發(fā)孩子基本素質上,我是不是又可以算作一個“幸運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