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焜
[案情]2014年3月,王某所經營的商貿公司低價進得2014年1月生產的保質期為一年的A品牌湯圓4000余盒,由于已經過了當年的元宵節(jié),王某將該批湯圓運往冷庫儲存以備來年元宵節(jié)期間銷售。2015年元宵節(jié)前,王某將冷庫中儲存的這批湯圓生產日改為2015年1月,在未獲A品牌湯圓生產廠家授權的情況下銷售。A品牌湯圓生產廠家證實在2015年元宵節(jié)前并未生產過涉案類型湯圓,且涉案湯圓生產日期的標注方式亦與標注工藝不符。此外,由于該批速凍湯圓已經過了保質期,不具備成分檢驗條件,食品藥品安全監(jiān)管機構無法對涉案湯圓進行食品安全性鑒定。
本案中,對王某行為的定性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第二種意見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第三種意見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銷售偽劣產品罪。
[速解]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理由如下:
(一)王某的行為不構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
首先,涉案湯圓是否假冒A品牌商標是王某構成本罪的關鍵。本案中,涉案A品牌湯圓的生產廠家,即商標權人,只證明其公司并未在2015年元宵節(jié)前生產過涉案類型湯圓及生產日期的標注方式與其工藝不符,但未能就涉案湯圓所標示商標的文字與圖形是否經其授權出具相關說明。加之,有王某供述和證人證言證實涉案湯圓系王某2014年3、4月份從A品牌湯圓廠家購進。因而,無法排除涉案湯圓系出自A品牌湯圓生產廠家的合理懷疑。根據刑事訴訟法之“確實、充分”的證據要求,在案證據無法證明涉案湯圓系“未經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商品。其次,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是故意犯罪,行為人須明知其所銷售的商品為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而本案中關于涉案湯圓真實來源的證據無法形成閉環(huán)的證據鎖鏈,涉案湯圓來源無法查明,因而無法證明涉案湯圓是否系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所以無法證明王某是否明知其所售商品為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
(二)王某的行為不構成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罪
根據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之規(guī)定,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入罪起點為“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構成本罪的關鍵在于確定涉案湯圓的食品安全性。然而,本案中涉案湯圓已過保質期,食品藥品安全監(jiān)管機構無法進行食品安全性鑒定,購買湯圓的客戶亦未向有關部門報告食用涉案湯圓后出現(xiàn)嚴重食物中毒或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的情況。因而無法查證涉案湯圓被客戶食用后是否有可能造成嚴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故不能認定王某的行為構成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罪。
(三)王某的行為構成銷售偽劣產品罪
構成銷售偽劣產品罪,要求銷售者有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行為。本案中,王某對外銷售過保質期湯圓的行為系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行為。首先,《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對于產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以及質量標準均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衛(wèi)生部亦對預包裝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標示頒布了行業(yè)標準。食品銷售者應當遵守上述規(guī)定,對外出售符合食品質量安全要求的食品。本案中,涉案湯圓系已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安全監(jiān)管機構雖因其已過保質期不具備檢驗條件而無法出具鑒定意見,但從社會大眾一般理性認知來看,已過保質期食品的品質肯定不符合國家有關食品的質量要求,其質量狀況顯然是不符合產品說明所表明的質量狀況和產品標準的。故我們可以判斷涉案湯圓系不合格產品。其次,王某作為經營湯圓的銷售者,其對過期湯圓的質量狀況理當具有超過社會大眾的認知能力,在明知湯圓已過保質期的情形下,仍指令他人更改產品生產日期,以不合格的湯圓冒充合格湯圓對外銷售,其銷售偽劣產品的主觀故意顯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