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燕
巧設(shè)情境 提升學生體驗
林 燕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gòu)來實現(xiàn)。巧妙地創(chuàng)設(shè)與課堂教學相適應的各種情境,可以強化學生的道德體驗,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有些品德教育主題可能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感受有一定的距離,學生無法在生活中看清楚、聽清楚。
例如,教師用多媒體播放:地面空氣受熱上浮,變成小水滴越積越多,形成積雨云,正負電荷分別在云的不同部位積聚,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就在云與云之間和云與地之間放電,這就是看到的閃電,并伴有隆隆的雷聲。當水滴越聚越多,越變越大時,就成了雨落下來。學生都看得入了神,對雷電的形成過程一目了然,彌補了學生生活中無法獲得的認識,印象極其深刻。
現(xiàn)在,許多孩子忽視了生活經(jīng)歷中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要把曾經(jīng)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意識地溫習、重新認識生活,這對課堂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有的學生認為:“爺爺奶奶在家太煩了,又不講衛(wèi)生,讓他們到鄉(xiāng)下去?!苯虒W時,給學生看兩組鏡頭:一組是三口之家,父母上班,家里衣服雜亂,經(jīng)常外面小店將就吃飯,孩子在校門口焦急等待;另一組是奶奶在家收拾家務,爺爺接送孩子,一切井井有條。學生看后內(nèi)心深處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爺爺奶奶的關(guān)心,體會到他們的辛苦操勞,他們?yōu)榧彝プ龀龅呢暙I。
如何引導學生和他人交往,學會與人相處?最好的辦法是設(shè)計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
例如,設(shè)計兩個體驗活動。一個活動是體驗盲人,請學生蒙住自己的雙眼,順著桌子右邊慢慢走;還有一個活動是體驗聾啞人,玩?zhèn)髟捰螒颍荒茏鰟幼?,不能說話。游戲結(jié)束,讓學生談談走路的感受和不明白別人的意思時的心情。這樣,學生親身感受到殘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體會到殘疾人渴望得到他人幫助的那種心理,就不會瞧不起他們,反而會幫助他們。
品德課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較抽象的道理,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時所遇到的難題之一。我們可以用比較形象的例子進行類比,讓學生對抽象的道理有較為感性的認識。學生參與活動,在體驗過程中明白道理。
例如,進行“集體的力量之大”的教學時,采用“折筷子”的游戲來做好相應的鋪墊。先請一位學生上前來折筷子,給一根,輕而易舉折斷了,給兩根,有點費力,但還是折斷了。最后給一把筷子,結(jié)果怎么也折不斷。游戲結(jié)束后,老師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斷了。一根筷子的力量是有限的,一把筷子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是對集體力量大這個道理的最為樸素的認識。
思品課教學只有貼近學生生活,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日常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思品課中涉及的技能方法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經(jīng)歷模擬練習、掌握操作方法,才能在生活中碰到類似情況時應對自如。
例如,盼盼同學中暑了,該用什么方法救他?上課時,讓學生扮演中暑者,由學生提出處理方法,模擬表演:把他抬到通風陰涼處,給他在額頭上敷上冷毛巾,讓他喝涼開水。再如,有學生受傷了,應該怎樣給學生包扎,這個包扎的方法要在課堂上親自動手做一做。學生做過了,以后生活中碰到這樣的事就會處理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到厭煩,就不要把他們引入一種疲勞和對一切漠不關(guān)心的狀態(tài)。而要使他們的整個身心充滿歡樂?!眲?chuàng)設(shè)巧妙的情境,提升學生的體驗,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功效,才能使品德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課程。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