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倡
檔案袋評價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的運用
李 倡
“檔案袋評價”又叫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是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西方教育評價改革運動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評價工具。就綜合實踐課程而言,“檔案袋評價”就是從課程開始到結束的這一段時間里,收集學生在課程內的表現(xiàn)、作品、評價結果以及其他相關的記錄資料,放入檔案袋中,以此為依據(jù)對學生的表現(xiàn)、發(fā)展狀況進行綜合性評價。檔案袋評價是一種評價學生進步、努力程度、自我反思能力及最終發(fā)展水平的理想手段。
放入檔案袋的材料不應該是學生單方面的原始資料,而應該是學生與老師、同學、家長互動過程中成果的累積,放入的材料可以為書面材料、視頻材料或音頻材料等多種形式。其中除了學生最好的作品外,也應該包括一些有問題的作品,除了綜合實踐課程的核心內容外,還應該包括課程可選內容。其中核心內容是課程的基礎內容,可選內容則展示的是學生的個性特點,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每一個作品都應注明完成日期或者放入日期,以此來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時間錨點。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反思:“該作品讓我從中學到了什么?”“我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為什么選擇這一作品?”“作品存在什么問題?”“這一作品還有可以改進的空間嗎?”等問題。
教師首先要明確評價的原則——關注個人變化。關注個人變化要求教師將注意力放在學生的縱向發(fā)展上,關注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關注學生的進步,這是綜合實踐課程轉變原有考試評價體系,體現(xiàn)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最重要一點。其次,教師要向每個學生介紹檔案袋的設計理念,包括封面、內容目錄、加入日期、反思等,對每一塊內容的具體操作方法進行比較詳細的說明,讓學生了解檔案袋的評價方法,關于檔案袋的目標、內容、時間等方面記錄,可以考慮通過全班討論,探索出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評價方案,以書面的形式記錄討論結果。
當學生明確了檔案袋的具體使用步驟和評價方法后,就可以根據(jù)個人情況有意識地搜集和積累資料。例如,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思考將一份資料放入檔案袋中的理由,在規(guī)定的日期內放入材料,對于課外完成的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說說自己從這份材料中學到了什么。最后,檔案袋的評價工作是綜合實踐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程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主體應該是多元的,教師、家長、學生都可以成為評價者。綜合實踐課程中采用檔案袋評價法,為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樹立學生“自己是自己成長學習過程的著作者與負責人”的意識。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好檔案袋,不斷強化學生的課程反思意識,提高學生的課程評價能力,最終使學生能在自我反思中不斷提高思辨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成為學習的主人。
檔案袋評價作為一種生成性評價,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也有不可否認的局限性。一方面,它加重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一般來說,檔案袋評價方式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評,并與同學互評,還要附上反思材料。這樣的工作即使是在小班額的美國也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更何況是在大班額的中國。教師的工作壓力本來就很大,很少能有時間來幫助學生整理和分析檔案袋中的材料,導致檔案袋評價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檔案袋評價目前在我國還沒有一個標準化的評價體系。靈活性是檔案袋評價法的最大優(yōu)點,也正是因為這一優(yōu)點導致當前我國的綜合實踐課程中的檔案袋內容五花八門。因此,一個學區(qū)或者一所學校在開展檔案袋評價工作時,應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提出一個基本的檔案袋選擇框架,化解檔案袋靈活性與標準化之間的矛盾。
教師是教育評價的主要實施者,教師若缺乏必要的理論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勢必影響檔案袋評價工作的開展。因此,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領導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加強教師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而不是人云亦云,領導說往檔案袋里放什么就放什么,缺乏自主性??梢钥紤]集中開設一些校本培訓活動,請專家來為教師們答疑解惑,同時抓好教研室活動,開展好實踐討論活動,讓教師在相互交流中增強對檔案袋評價法的操控能力。
綜合實踐課程的評價方法應當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最終依據(jù),其中,檔案袋評價作為一種生成性評價方法,在作品展示或過程記錄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判斷自身學習質量的好機會,促進了學生反思能力的提升,對教師而言,檔案袋評價提供了關于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動態(tài)信息,便于教師將教學、評價融于一體,每一位小學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正確地認識檔案袋評價,科學地使用檔案袋評價?!?/p>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