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需要不斷地打通和融匯
——星星訪談(星星V閆文盛)
星星:請詳細說出你的個人的文學觀念。
閆文盛:對我來說,文學是建基于現(xiàn)實生存之上的閃電之光。當然,通俗之講,文學是人學,這本來也對,只是過于籠統(tǒng)了。我希望文學能夠更為直接地切入光線本身,它用以表達光線的生成、發(fā)展和延伸的過程。其藝術之魅集聚于這個復雜的歷程中,如果穿透玄虛的經驗而至于理解力的洞達、通透,則文學之存在就非常有意義了。我想說,我所表達的乃是對于文學經典的見解?,F(xiàn)在,我們所面對的信息太多了,所以有必要樹立更高的標尺,對我們的閱讀及文學從業(yè)者進行嚴格的汰選。我們應該在文學與非文學之間劃分一個界限,它無關正確與否,只涉及閃電的亮度,那些含混和殘缺,深度不夠的寫作,我覺得就近于偽文學。
星星:相對于散文、詩歌和小說,你對散文詩如何定位?
閆文盛:我心中沒有確切的散文詩的概念。我只是喜歡昌耀的詩歌,我推崇他的大詩歌觀。如果真有必要界定散文詩,我認為仍然得偏于“詩”,它的內核要更為精粹和集約,但形式上可以放松一些。分行或不分行都非其本質,只是,我們有時囿于慣性,會借助一些常規(guī)的表達,但也因此容易把它寫小,模式化了,我覺得這很不好。我不喜歡過于“像”的東西,中規(guī)中矩,邊界鮮明。文學不應該是這樣的。我理想中的寫作,應該有冒犯之心。而大作品的內在之義,就是“我”為主體,從“我”做起,發(fā)散無限。我希望能寫出獨立的品格,借以區(qū)分其他,所以,相對于其他文體,我寧愿將散文詩定位于敞開的寓意廓大的詩歌,它不應該追求形式的過分嚴謹,而重在將詩歌的營養(yǎng)種在漢語的隨意性和爆發(fā)力之中。
星星:散文和詩歌如何有機結合?
閆文盛:散文之文筆佳妙,融匯以對詩歌內在張力的捕捉,容易使作家筆下的文字變成一個質地優(yōu)秀的文本。當然,我們不能“作”,我們得像淘金一般暢想內心與萬物,因此,到了我們的筆下,那些文字就是活物。僵死的文字肯定是對語言的破壞。這并非只事關才情,它可能還與一個人的內在氣質、文學野心以及對人世的體察大有關聯(lián)。散文與詩的結合像一個人的各個側面之間的位移與轉換,應該把握動作的協(xié)調和力道的均衡,當然,可以有破壞性和斷裂感,但一定不是盲目的動作,而是上帝之“手”“眼”并用后的結果。
星星:請談談你個人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基礎和終極理想。
閆文盛: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在是我的本業(yè)。在希望獲得這一個所謂的“現(xiàn)實基礎”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太多內心的曲折變幻,迄今已無法一一盡述。我只是想表達作為一個準備將一生光陰付諸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從業(yè)者,我在文學上的終極理想是:寫出至少一本可以代表自己所有思考和文學探索的著作。我目前自然已在做著這樣的工作,我創(chuàng)作了一部長達三十六萬字的長卷散文《主觀書》(已經完成三卷),我的計劃是:至少將它寫到一百萬字。總之,對我來說,它應該是一個全新的文本。我更希望的是:對中國文學來說,它也成為一個全新的文本。
星星:你關注其他人的寫作嗎?你內心更傾向于哪種文體?
閆文盛:當然,我會關注經典作家。我內心更傾向于創(chuàng)造一種四不象的東西,我希望以這樣的探索來考察我們對于文學邊界的理解。我想,文學要打通和融匯,文體的束縛有時是亟需被破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