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霞
《依然愛麗絲》展現(xiàn)了一名50歲女性愛麗絲在患了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 disease,AD)后的生活。她原本是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知名的語言學家,丈夫也是哈佛教授,三個孩子都已長大并各有自己的追求。就在學術生涯的盛年之時,她遭遇到了疾病的沉重打擊。演員朱麗安為我們上演了患者是如何一步步喪失記憶、最后失去一切的過程,包括她優(yōu)異而堅固的學術記憶、富有魅力的交流能力、令人稱贊的廚藝,還有她豐沛的感情、睿智的思想、生活中以往熟悉的家居位置、她深愛的孩子們以及儒雅體貼的丈夫,所有這些慢慢被丟失,直至最后整個人變得呆萌、行為變得幼稚而笨拙。
阿爾茨海默病給愛麗絲及家人們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作為一個頂尖的語言學教授、一個溫柔可人的妻子、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愛麗絲一開始幾乎不能接受患病的事實。在又一個無法入眠的夜晚,愛麗絲叫醒了丈夫并撲倒在對方懷里,哭得像個小孩。
影片為我們呈現(xiàn)了阿爾茨海默病最可怕的地方:隨著社會老齡化日益加重、人類平均壽命逐漸延長,我們每個人,不僅是愛麗絲,也意味著她的女兒們和外孫女們,在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間也將與這種疾病“撞見”。
生活本身就像一次行為藝術,關于人生的真相,雖然我們還看不清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卻能夠清晰地感受它們,就像愛麗絲說的“失去的藝術”。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記憶丟失是進展性的,由于他們眼中世界的模樣在不斷改變,患者會體驗到自我思想和外在世界連結(jié)的內(nèi)外雙重失去感。患者常會忘記家居環(huán)境,不知道廚房在哪里、洗手間在哪里,便會出門尋找。失憶的愛麗絲最后記得的詞只有:愛(Love)。同樣,對于每個家庭而言,疾病會帶來痛苦,而只有愛會給予勇氣和力量。盡管面對記憶力日漸衰退、人格日益變化的妻子,深愛她的丈夫有時也有厭煩、無奈和無能為力的挫折感。
阿爾茨海默病給患者及其家庭成員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和經(jīng)濟負擔,夫婦雙方同為著名大學教授的愛麗絲家庭尚且如此難堪重負,何況普通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因此,阿爾茨海默病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構(gòu)筑抗擊疾病的“長城”。
最后,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尊嚴,活出愛。即使一個人失去了記憶,那他也還是一個人,是我們的家人、我們社會的一分子。我們并不會因為疾病而剝奪一個人享有被尊重、被家人照顧的權(quán)利,也不能因為疾病而輕視其價值、感受,甚至拋棄他。家的意義往往在此體現(xiàn),每個人作為人的尊嚴也在此體現(xiàn)。
我們在茫茫的宇宙中相遇,組建成一個家庭,這是多么美妙難得的緣分。即使在這一世中,家人的身體逐漸衰老、記憶逐漸喪失,但只要他們還在,這份對親人的愛就會不滅不熄。這份愛不僅溫潤著自己,也同樣溫潤著那些世俗的心,和無數(shù)孤獨、無家可歸的靈魂。
這樣,若是哪一天命運之神拿走他們的記憶時,我們依然能讓這些“愛麗絲們”在家人的陪伴下努力地生活,體會生命中的美與愛,他們也依然還是那個愛麗絲,我們依然愛!
(鐘春玖教授每周二、三上午有特需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