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問題研究

        2017-02-17 07:54:02金慧余啟軍
        湖北社會科學 2017年2期
        關鍵詞:均等化標準化服務

        金慧,余啟軍

        (1.武漢學院,湖北武漢 430073;2.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湖北武漢 430073)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問題研究

        金慧1,余啟軍2

        (1.武漢學院,湖北武漢 430073;2.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湖北武漢 430073)

        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是保障公民基本人權、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路徑。在明確公共文化服務與標準化、均等化內在傳導機理的基礎上,立足于湖北省各地市(州)年鑒數(shù)據(jù)及3地市(州)450份微觀樣本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體系不完善、標準規(guī)范落實緩慢且執(zhí)行監(jiān)督及評估反饋機制不健全等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所面臨的問題,而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均等則表現(xiàn)為湖北省不同區(qū)域、城鄉(xiāng)、群體間供給水平的差異及供需結構的“非對稱性矛盾”。通過強化各級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意識,加強標準化均等化制度體系及組織協(xié)調機制建設,完善財政保障與人才培養(yǎng)機制,構建需求導向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制度,深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供給,推進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的績效評估與獎勵問責進程,可有效破解上述難題。

        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一、引言

        源于人類實踐活動并作為人類精神意識的外在表達,文化只有獲得社會、集體的普遍認同才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換而言之,在社會交往意義上文化似乎具有相當?shù)墓残?。也正因如此,通過相應的文化治理謀求民眾對于政府的政治信賴便成為一種可能,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政府文化治理的關鍵舉措則應運而生。進一步講,公共文化權利是一項基本人權,其價值在于為社會個體平等、自由的享有文化利益奠定基礎,而這一切又依賴于政府為公眾所提供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當然,均等化的實現(xiàn)需要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標準設計,以標準化促均等化則是保障民眾享有公共文化權利、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帕累托改進”的良好路徑,這在實踐層面顯然也已得到必要的重視。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在要義,更是落實十八大報告中“五位一體”戰(zhàn)略布局,實現(xiàn)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中“加快文化改革發(fā)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具體體現(xiàn)。湖北省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文化人才富集,具有歷史文化、旅游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厚文化積淀。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其建設發(fā)展情況在不同區(qū)域、城鄉(xiāng)、群體之間尚存在較大的差異,且基層政府更是缺乏全面、具體、科學的工作秩序及服務標準,然公共文化服務又是滿足民眾精神上普遍性需求、終生性需求的關鍵,是衡量民眾個體幸福指數(shù)的重要尺度。因此,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以湖北文化的大繁榮、大發(fā)展助推中部地區(qū)的崛起,湖北省尚有值得完善優(yōu)化的空間。

        二、文獻回顧與述評

        當文化產(chǎn)品亦或服務涉及共同體整體利益,用于滿足全體成員的普遍需求偏好時,便具有本質上的公共屬性,并與公共文化服務(包括產(chǎn)品)大致內涵相一致,也即作為政府開展文化民生活動的責任擔當,公共文化服務內在包含向民眾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公共文化產(chǎn)品和服務,以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消費權利。

        在理論淵源上,國內的公共文化服務理論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及其后的“新公共服務”運動,在國外學界已有研究經(jīng)驗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就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及運作邏輯[1](P143-145)、供給模式[2](P44-48)、供需契合程度[3](P67-75)、財政扶持[4](P84-90)及服務體系構建[5](P120-122)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既是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和關鍵路徑,又是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逐漸成為我國各界普遍認可的觀點。

        事實上,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最初同時出現(xiàn)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故而以“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檢索后發(fā)現(xiàn)文獻成果少之又少,且大都圍繞地方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實踐開展的工作性研究。相比而言,公共服務均等化理念在我國從引入到最終被確立則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學界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研究成果也相對豐碩。圍繞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內涵及理論淵源[6](P140-144)[7](P150)、評價原則及方式[8](P26-29)、路徑選擇[9](P40-43)等,學者運用規(guī)范亦或實證的方法進行了相對全面的探討,努力確保民眾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均等、機會均等、結果均等,成為學界及政策制定層的共有目標。就國外學界來說,由于其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運營機制相對成熟且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所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務差異并不大,除早期論著有所涉及外,以“標準化”、“均等化”為主題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如上所述,國內學界對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研究成果相對豐碩,尤其是關于“均等化”問題的研究更是取得諸多可喜的成果,這也是由我國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對文獻進一步梳理后發(fā)現(xiàn),已有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其一,“標準化”和“均等化”相互關聯(lián),但鮮有學者就二者之間的內在傳導機理進行探究,而這正是理解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的理論基點;其二,學界對于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實證研究成果相對不足,難以有效檢驗現(xiàn)行政策效應及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诖?,本文在深入探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與“均等化”內在機理的基礎上,將其具體化并運用湖北省各地市(州)宏微觀數(shù)據(jù)實證檢驗、探究當前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由此,便構成本文可能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內在機理

        從概念上講,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是運用標準化的方法、技術,制定并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標準條款,以數(shù)量指標化、質量目標化、過程程序化和方法規(guī)范化實現(xiàn)區(qū)域內公共文化服務在政府保障、資金供應、服務內容、流程職責、設施運營、管理服務、考核評估等環(huán)節(jié)的秩序化,并最終保障社會公眾享有充足、優(yōu)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而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則是指全體公民無論地域、種族、收入等的差異均可公平地享受公共部門提供的公共文化產(chǎn)品及服務,并最終實現(xiàn)大致均等的狀態(tài)??梢哉f,均等化是目的,標準化是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基本手段,二者具備內在的耦合性。

        1.均等化是保障民眾公共文化權利的制度安排。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保障民眾公共文化權利的制度性安排。具體講,與社會權利、經(jīng)濟權利并行,文化權利同樣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具有享有上的普遍性,其實現(xiàn)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國家、社會的文明程度。從歷史發(fā)展實踐看,文化權利一直是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塊“短板”、“凹地”,文化服務供給的不均等違背了文化權利享有的普遍性和公共服務供給的公平性原則。公民文化權利的價值在于為每個社會個體文化享有平等與自由的實現(xiàn)奠定基礎,而這一切有賴于政府有效供應公共文化產(chǎn)品及服務的責任擔當,即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文化治理、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基礎平臺和制度安排。

        2.標準化是實現(xiàn)均等化的基本手段。

        均等化是目的,標準化是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基本手段。其一,標準化強調“最低底線”,凸顯公益性、公平性,以底線標準推進區(qū)域、城鄉(xiāng)、群體間公共文化服務享有的機會均等;其二,標準化核心在于指標明晰、規(guī)范管理。標準決定質量,在服務內容、資金投入、建設形式、功能定位、運行管理等方面出臺的指標體系使得公共文化服務有了“硬杠杠”,可對指標量化、可分解可考核,同時又強調絕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兜住底線,在完成“規(guī)定動作”基礎上鼓勵自主自為、提標擴面,從而既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實現(xiàn),又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日益豐富、創(chuàng)新、拓展;其三,標準化注重責任落實,通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為各級政府及公共文化部門設定秩序規(guī)范,切實明確部門責任目標,有效解決基層政府“越位”、“缺位”問題,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程。

        3.公共文化服務與標準化相契合。

        公共文化服務與標準化具備內在的契合性。一方面,二者具有共同的社會價值關懷。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公共產(chǎn)品的基本屬性,達到公平、公益且有效實現(xiàn)公共群體的共同利益是其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所在。同樣,標準化是“標準”的系統(tǒng)抽象化,其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宗旨,這取決于標準化技術效率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二者具有類似的社會價值且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價值得以滿足的前提是標準化技術價值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二者均具有共通性、普遍性。標準化之“標準”所規(guī)定的對象并非個案,而是具有群體性特征的變量或社會現(xiàn)象,故而標準需為具有類似特征的整個群體提供制度秩序,故而具有共通性。此外,標準本身的群體性也內在要求標準規(guī)定的對象具有普遍性,這顯然與公共文化服務內在具備的共同普遍性相一致。

        四、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實證研究

        (一)樣本介紹。

        筆者采取如下方式開展實證研究:一是對省財政廳、文化廳及基層財政、文化部門進行走訪調查,并獲得相應的年鑒數(shù)據(jù)資料;二是對湖北省3地市(州)14個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22個居委會(行政村)居民(村民)開展問卷調查,累計發(fā)放問卷475份,回收問卷473份,有效回收率達99.58%,其中,回收有效問卷450份,問卷有效率達94.74%,樣本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情況表

        如表1所示,在450個有效抽樣樣本中城市居民124人(占比27.56%),農村居民326人(占比72.44%),其中男性居民共184人,頻率為40.89%,女性居民266人,頻率為59.11%,這主要歸因于農村居民多外出務工(樣本總體中約有45.33%的比例,且多為男性),造成整體抽樣樣本中男性所占比例偏低。在年齡分布方面,樣本中46歲至60歲所占比重高達52.45%,60歲以上居民所占比重達22.22%,中老年群體是本次抽樣調研的主體。在受教育年限方面,城市人口普遍接受較高的受教育水平,高中學歷人口占比達38.71%,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達8.07%,均顯著高于農村。相比而言,抽樣樣本群體中農村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文盲比例(9.2%)、小學學歷比例(21.47%)、初中學歷比例(46.01%)均顯著高于城市,且初中學歷人數(shù)最多。①人口受教育年限各學歷所占頻率均為相應的頻數(shù)與樣本中城市/農村人口數(shù)的比重,并非樣本全體,這樣可以剔除掉樣本量的影響,具備可比性。

        (二)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問題描述。

        1.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具體性的標準規(guī)范仍就缺乏,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尚未建立。

        調研發(fā)現(xiàn),當前湖北省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主要以現(xiàn)行的國家標準為依據(jù),如《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建標[2008]74號)、《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建標108-2008)、《文化館建設用地指標》(建標[2008]128號)、《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建設標準》(建標160-2012)等,另有涉及湖北農村文化廣場建設、社會文藝團隊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文化人才培養(yǎng)、“兩館一站”免費開放等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亦有所體現(xiàn)。①相關資料內容參見湖北省文化廳網(wǎng)站。然而,已有標準無論在數(shù)量還是內容均無法覆蓋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供給要求,諸如公共文化服務的分類及相關術語等基礎標準、文化服務項目質量控制和評價標準、資金保障與運行維護等諸多具體性標準依舊缺失。此外,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是涉及政府保障、設施建設(服務供給)、管理運營、人才培養(yǎng)、考核評估等諸多環(huán)節(jié)的系統(tǒng)性工程,而當前湖北省標準規(guī)范分布相對零散且系統(tǒng)性不強,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尚未構建。

        (2)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規(guī)范實施進程緩慢,難以有效落實。

        湖北省人口眾多,且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差異較大,在客觀上決定了標準化的實現(xiàn)不會一蹴而就。同時,受資金短缺且配套不及時、部門協(xié)調性不強等因素的影響,基層文化部門(尤其是縣級及以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難以有效落實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相關政策文件,且課題組實地走訪調研發(fā)現(xiàn),基層文化工作人員普遍缺乏標準化意識,存在重文件輕落實的現(xiàn)象,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制約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進程的順利推進。

        (3)公共文化服務標準的執(zhí)行監(jiān)督、評估反饋機制不完善。

        任何標準規(guī)范的不斷完善、有效運行都要經(jīng)歷從制訂、出臺、宣傳、落實到監(jiān)督、評估、反饋的循環(huán)過程,然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規(guī)范的執(zhí)行缺乏有效的執(zhí)行監(jiān)督、評估反饋機制。一方面,由于標準規(guī)范的制定與執(zhí)行部門不具有同一性,信息不對稱環(huán)境下執(zhí)行監(jiān)督機制的缺失會極大弱化標準規(guī)范的執(zhí)行效果;另一方面,評估反饋機制的缺失會使得標準的制定流于形式,難以發(fā)現(xiàn)原有的標準、規(guī)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不能及時得到完善,以至于弱化標準化之于均等化的促進效應。

        2.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區(qū)域間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鴻溝”顯著。

        受資源稟賦、地理區(qū)位、發(fā)展機遇等因素的影響,湖北省13地市(州)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而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下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自然呈現(xiàn)出較大的區(qū)域不均等性。如表2所示,在湖北省13地市(州)中,武漢、宜昌、襄陽2013年人均GDP水平位居前列,而隨州、孝感、荊州、黃岡則處于相對靠后的位置。在此基礎上,2013年武漢市人均文化部門總收入(含藝術業(yè)、圖書館、群眾文化、其他文化)為73.37元,位居全省第一,相應的宜昌市、襄陽市則分列第三、第四,黃岡市、荊州市、孝感市及隨州市則在13地市(州)中分別位列倒數(shù)第四、三、二、一位。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首先表現(xiàn)在收入亦或投入的均等化,上述數(shù)據(jù)顯然可以說明各區(qū)域文化投入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具體到公共文化服務的外在形式,武漢、宜昌、襄陽三市所提供的文化服務次數(shù)均顯著高于隨州(倒數(shù)第一)、孝感、荊州、黃岡四市。從人均圖書擁有量看,武漢(0.61冊/人)、宜昌(0.47冊/人)、襄陽市(0.29冊/人)也在整體上高于上述四市的人均圖書擁有量水平。此外,從各地區(qū)文化從業(yè)人員數(shù)來看,單個文化從業(yè)人員所服務的人群總數(shù)武漢、宜昌、襄陽分別為2213人、2305人、2870人,遠低于隨州、孝感、荊州、黃岡的3499人、3682人、3057人、2970人,差距顯著。

        表2 湖北省部分地市(州)2013年相關指標排序

        (2)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問題仍就突出。

        我國歷史上長期實行城市偏向型的發(fā)展戰(zhàn)略,資源多向城市集聚,造成城鄉(xiā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二元”格局,農村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滯后,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xiāng)不均等問題依舊凸顯。如表3所示,從整體上看,表中所列的六項公共文化服務城市居民的享有程度均顯著高于農村居民,呈現(xiàn)較為嚴重的不均等。從分項數(shù)據(jù)看,城市居民對“文化活動場所”的享有度最高,享有頻率約為91.94%,其次為對“組織參加文化活動”、“體育健身器材”的享有,享有頻率均為87.1%。相比而言,除“閱報欄(屏)”農村居民享有程度達41.1%外,其余各項公共文化服務的享有程度均低于40%。此外,“組織參加文化活動”城鄉(xiāng)享有率之差最大,約為65.01%,“文化活動場所”、“體育健身器材”的城鄉(xiāng)享有率之差分別為55.13%、54.58%,位列第二、第三位。

        (3)公共文化服務在不同群體間呈現(xiàn)“差別供給”。

        表3 抽樣樣本中城鄉(xiāng)居民公共文化服務享有情況對比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強調普適性,突出社會成員整體在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權利上亦或機會上的均等性,而不同群體間公共文化服務享有水平的差異顯然與均等化的應有之義相悖。如表4所示,2012—2013年湖北省各地區(qū)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所組織的文藝活動總次數(shù)由19638次上升至21033次,其中為老年人組織專場次數(shù)由611次上升至792次,為未成年人組織專場次數(shù)由412次上升至557次,為殘障人士組織專場次數(shù)由117次上升至128次,為農民工群體組織專場次數(shù)由307次下降至265次;從各群體活動占比情況看,2012—2013年老年人活動專場次數(shù)所占比重由3.11%上升至3.77%,未成年人活動專場次數(shù)所占比重由2.1%上升至2.65%,殘疾人活動專場次數(shù)所占比重由0.6%上升至0.61%,而農民工群體活動專場次數(shù)所占比重則由1.56%下降至1.26%。①比重數(shù)據(jù)為課題組對表4數(shù)據(jù)整理計算所得。以上述數(shù)據(jù)可得到如下兩點結論:一方面,針對特殊群體所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次數(shù)比重整體偏低,以2013年為例,老年人活動專場活動所占比重(最高)僅為全年文藝活動總數(shù)的3.77%,而殘障群體專場活動所占比重(最低)僅為全年文藝活動總數(shù)的0.61%,從地市(州)層面看針對特殊群體所舉辦的活動專場次數(shù)全年甚至僅為2-3場(如隨州市、荊門市、孝感市針對殘障人士舉辦文化活動次數(shù)),與面向普通大眾所開展的文藝活動頻率差距顯著;另一方面,針對特殊群體所舉辦的文化活動缺乏穩(wěn)定機制,無論是各特殊群體的全省專場活動量還是各地市(州)專場活動量所占比重存在不穩(wěn)定發(fā)展的態(tài)勢,如2012到2013年全省農民工群體活動專場次數(shù)所占比重由1.56%下降至1.26%,各地市(州)針對殘障人士、農民工群體所舉辦的文化活動次數(shù)遞減明顯等,從而造成不同群體間在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方面事實上的不平等。

        (4)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結構存在“非對稱性矛盾”。

        伴隨公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產(chǎn)品供需雙方因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所引致的公共文化服務供求結構的“非對稱性矛盾”普遍存在。以湖北農村為例,課題組調研發(fā)現(xiàn)“農家書屋”在調研地農村基本實現(xiàn)了全覆蓋,然其利用率卻極低,甚至于調研樣本中有68.71%的農戶認為本村根本就沒有“農家書屋”,以及部分農村存在將“農家書屋”改為麻將室(農村打牌現(xiàn)象仍較為普遍)、雜物室等的現(xiàn)象。此外,體育健身器材中籃球架、乒乓球臺在農村供給普遍,然囿于我國農村整體存在的“9961”現(xiàn)象①人們習慣把農村留守老人(九九重陽節(jié))和留守兒童(六一兒童節(jié))統(tǒng)稱為“9961”部隊。使得上述體育器材長期閑置且缺乏養(yǎng)護,造成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與之相反,由廣場舞引致的農村居民對文體活動廣場的需求成為調研地農村迫切需要的公共文化產(chǎn)品(在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排序中位居首位),同時,農村留守老人、兒童及婦女對于可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體育健身器材的需求亦較為迫切。由此,便出現(xiàn)了公共文化產(chǎn)品及服務供求結構的非對稱現(xiàn)象。值得一提的是,調研發(fā)現(xiàn)由于城市具備天然的財力優(yōu)勢,其多元化的公共文化產(chǎn)品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供需結構的非均衡性,也即“非對稱性矛盾”主要存在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現(xiàn)實的供需結構當中。

        表4 湖北各地市(州)組織不同群體文藝活動次數(shù)單位:次

        五、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過程中所暴露的諸多問題,可歸結于如下原因:一是制度設計不完善,協(xié)調機制不健全;二是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財政收入水平差距較大;三是“GDP錦標賽”下地方政府不偏好公共文化產(chǎn)品及服務的供給;四是公眾意愿被忽略,且缺乏有效的需求表達機制;五是缺失執(zhí)行力強且具體的績效考核與責任追究機制。在堅持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原則、公私合作原則、需求導向原則及事權劃分與財力匹配相一致原則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強化各級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意識。首先,要轉變觀念,樹立以“文化民生”為核心的公民文化權利觀,切實強化各級政府領導班子對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重要性的認識,以思想上的高度重視助推文化工作實踐中良好局面的展開;其次,應在政策制定、資金保障、人才建設等方面有意識的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傾斜;最后,改革地方政府官員考核評價體系,將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實效納入其中,破除“唯GDP”的考核現(xiàn)實,增強政府官員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主動性。

        第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制度體系及組織協(xié)調機制建設。構筑包括特殊群體在內的且涉及政府保障、設施(服務)供應、管理服務、人才培養(yǎng)、考核評價等全過程標準化的制度體系,并以制度設計為載體,制定符合湖北省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的各項指標,促進制度體系建設實現(xiàn)項目化、指標化、規(guī)范化,加強制度實施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此外,由各級黨委及政府主管領導牽頭,成立由文體廣新、財政、宣傳、人事、質量監(jiān)督等相關單位共同參加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指揮領導小組,統(tǒng)一領導、協(xié)調轄區(qū)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進程。

        第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的財政保障機制。一是合理劃分各級政府文化機構的事權,明確各自職責,并在此基礎上匹配相應的財力,通過轉移支付制度的不斷完善增強基層文化部門的財政實力,提升各級文化部門開展工作的積極性;二是優(yōu)化公共文化財政資金使用結構。財政資金應多投向老少邊窮地區(qū)、農村地區(qū)以及農民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以實現(xiàn)公共文化投入的均等化;三是構建財政文化支出的穩(wěn)定增長機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需要持續(xù)、穩(wěn)定且足量的財政資金予以保障,應以預算剛性增長機制助推標準化均等化的實現(xiàn);四是加大對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站)的財政扶持力度,在人員經(jīng)費、運行經(jīng)費上基于足夠的保障,夯實其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經(jīng)濟實力。

        第四,注重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專職工作人員激勵機制,在職務晉升、福利待遇上給予相應傾斜,從而讓基層文化部門能夠“留住人”,且廣大青年愿意進入“文化之門”,以形成良好的文化人才接力循環(huán)格局,克服“斷層”風險;另一方面,有計劃、分步驟地對公共文化服務專業(yè)人才開展業(yè)務培訓,構筑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yè)化人才高地,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此外,應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志愿者的選拔及獎勵制度,充分調動文化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壯大公共文化標準化均等化的建設隊伍。

        第五,構建需求導向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各級政府應樹立“需求導向”的決策理念,積極開展基層調研,了解當前城鄉(xiāng)居民真實的公共文化需求。同時,建立暢通的居民需求表達渠道,以實現(xiàn)供需雙方信息的有效對稱。對于基層文化工作部門,應設立公共文化服務接待日,定期安排工作人員在居民聚居處搜集需求信息,并及時匯總、上報及公示。最后,還應構筑民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決策制度,以提高產(chǎn)品及服務供給的科學性。

        第六,深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供給。要綜合利用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對社會力量舉辦公共文化項目予以優(yōu)惠。降低準入門檻,鼓勵并支持多種社會資本進入公益性文化領域,形成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資金供給格局。同時,積極培育包括社會團體、中介組織、行業(yè)組織、志愿者團體等在內的社會組織,發(fā)揮其各自優(yōu)勢,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多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格局,最終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的高效發(fā)展。

        第七,推進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的績效評估與獎勵問責進程。應結合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效果的指標體系,對項目實施情況開展定期考核。其中,應將社會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因素納入其中,以不斷改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及質量。此外,在明確各級文化部門、工作人員事權職責的基礎上,依照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相關指標,對各地區(qū)、單位、人員進行獎懲,并注重將重點薄弱地區(qū)、城鄉(xiāng)、群體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情況作為獎勵問責重點。最后,還應統(tǒng)籌政府內部問責、社會輿論問責與人大代表問責,形成全方位、多主體的問責體制。

        [1]吳理財.公共文化服務的運作邏輯及后果[J].江淮論壇,2011,(4).

        [2]李少惠,王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社會化的模式構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2).

        [3]徐雙敏,宋元武.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契合狀況實證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5,(5).

        [4]蔡秀云,張曉麗.社會組織供給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激勵研究——基于因子方法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15,(3).

        [5]蔣淑媛.北京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15,(1).

        [6]張仁漢.以標準化手段推進浙江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J].浙江社會科學,2015,(5).

        [7]楊永,朱春雷.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三維視角分析[J].理論月刊,2008,(9).

        [8]王曉潔.中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地區(qū)間均等化水平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12,(3).

        [9]王國華,溫來成.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政府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一種可行性選擇[J].財貿經(jīng)濟,2008,(3).

        責任編輯 周剛

        G124

        A

        1003-8477(2017)02-0063-07

        金慧(1969—),女,武漢學院副教授;余啟軍(1966—),男,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教授。

        2015年湖北省委重大調研課題基金項目(ZB201528)。

        猜你喜歡
        均等化標準化服務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標準化簡述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標準化是綜合交通運輸?shù)谋U稀庾x《交通運輸標準化體系》
        中國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建設
        中國司法(2016年1期)2016-08-23 11:56:32
        均等化服務試點一年間
        當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不卡 |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91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人| 丰满少妇被爽的高潮喷水呻吟|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 女人天堂av人禽交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99这里只有精品|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av| 国内自拍偷国视频系列|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xxx| 国产精品麻豆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va麻豆| 又黄又爽又高潮免费毛片|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av极品| 小sao货水好多真紧h无码视频| 福利在线国产| 美女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日韩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夜爽8888视频在线观看|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在线| 国产性虐视频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国产精华|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直播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