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 子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國古代,無論是天子還是庶人,都是以修身為本,以德育來教化后人的?!盀?、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被稱為小學,而“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為大學。古時的大學跟如今我們口中的大學并非一個意思,并且差之千里。古時的大學,是躬行君子的學習與生活心得。而《大學》則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的散文,相傳為曾子所作。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盡管我們暫時還不能達到君子或者“知之至”的理想境界,但我們?nèi)匀豢梢詮墓湃说闹腔壑蝎@得啟發(fā),不斷進步,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自然界中,日月星辰的運轉(zhuǎn),春夏秋冬的更替,以及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和變化都有其固有的規(guī)律。當這一規(guī)律投射到人的身上時,就表現(xiàn)為做人的原則。
當人的心靈被物欲所拘時,就會產(chǎn)生違背做人原則的想法,如果任憑這種想法去處理問題,不但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困擾,甚至還會帶來不幸和災難。因此,就需要憑借修身來掃除心靈的重重霧霾,還它的原貌。
當一個人做到了嚴于修身,達到了心思純正的境界之后,就該步入齊家、治國和平天下的3個“明明德”的階段。
在古代,想要把自己的道德品性昭明于天下的人,首先一定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先要整飭好自己的家族;要想整飭好家族,先要升華自己的內(nèi)外修養(yǎng);要想修養(yǎng)好自身,先要心思端正;要想心思端正先要意念真誠;要想意念至誠先要達到知的本根。到達知的本根就可以知道萬事萬物的性理;理清萬事萬物的性理后就能達到知的極致;到達知的極致就能達到起心動念至誠;起心動念達到至誠就能心思純正;做到心思純正才能達到自身德性修養(yǎng);達到修養(yǎng)自身道德品性后整飭家族才能整齊,家族整飭整齊后國家才能得到治理,國家得到治理,整個華夏才能太平、和諧。因此,“明明德”的階段,便是君子的心性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的過程。從下面的例句中,便可悉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作學問修養(yǎng)的根本,對自身的要求是:明心見性。對社會責任說是:熱愛、關(guān)注人們。對內(nèi)心修養(yǎng)和外在修為要求是:達到善的極致。大學的道,首先在明白道德品性的修養(yǎng),然后才能深入民間做親民的工作,達到極其圓滿的至善境界。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根本問題未解決,而枝節(jié)問題就處理好的情況并不存在;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知道停頓下來才能夠鎮(zhèn)靜、安穩(wěn)、志向堅定;鎮(zhèn)靜、安穩(wěn)、志向堅定后才能夠平靜不躁;平靜不躁后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后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后才能夠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每個人在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內(nèi)心,自欺的結(jié)果只能是底氣不足。那么自欺還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內(nèi)心的真誠顯露于外表。所以君子一定要真誠謹慎地面對自己獨處的時候。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
商湯時,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是這樣的:“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彼?,真正追求學問,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君子,沒有不隨時隨地洗心革面、自凈其意、極力反省,改過自新的。他們隨時告誡自己,從此要內(nèi)外兼修,做到日新、又新的境界。
讀有所思
1.《大學》提出的“三綱八目”是什么?
2.讀了《大學》之后,你怎樣理解本末關(guān)系?
(答案見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