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日本秋山利輝的《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一書。這本書觸及了我多年來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一是關于“人”,何為人、學做人的問題;第二是“匠”,就是技術,而且是高超的技術;第三是“精神”,由秋山身體力行所體現(xiàn)的精神,是關于如何將技術內化到自身,進而展現(xiàn)為德性。他的努力方向是以培養(yǎng)德性來創(chuàng)造在技藝上有特殊貢獻的匠人,即技術上的超人。我看了他的書,起初有點疑惑,他有一些要求我覺得太過嚴格:初學的小孩子要在一分鐘內講述自己的家庭、現(xiàn)在、未來,不過這一關就進不了門。另外,不準用電腦、手機,這個要求也頗為嚴苛。還有注重打電話溝通的能力,注重珠算的能力,甚至要自己清掃廁所,吃飯也要快……這些都是必要的嗎?在仔細閱讀了全書以后,我發(fā)現(xiàn)他所考慮的東西正是將三個層次融合在一起,通過自己的經驗來貫徹。其中的“30條原則”基本是一個自傳,把從自傳所體現(xiàn)出來的做人的道理,作為真正杰出的工匠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秋山提出的是一種特殊的、專門的解決方式,這是一個通過面對面溝通培養(yǎng)智慧的方式,而不僅僅是增長知識。我們平常注重認知,注重掌握各種知識,在大學里所學的多半是知識。這就表現(xiàn)為對感性和知性特別重視,但對理性之上的悟性卻很難理解。
秋山提出的觀念,表面上與當代潮流有極大的沖突:一個絕對權威的師傅,要學生對他有信心。而師傅將所有對學生的要求都在自己的言行中一點一滴地充分展現(xiàn)出來,這就和一般的說教不同。這種傳播是一種身體的傳播,而身體又與心靈、靈覺、神明連在一起。所以我對秋山提出的天命觀念非常有感觸。更深層的是,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性”,是“天命之謂性”,是來自于上天的,每個人要找到自己的那一份。每個人都可以有充分發(fā)揮自己某些特長的機遇和可能,但找到天命這個過程只在極少數人身上能真正體現(xiàn)。這種體現(xiàn)的方式是真正民主的,即任何一個人,無論你的出身、智慧、能力、大的場域如何,只要能將天命凸顯出來,就是“仁”——良知、理性、同情,人人皆可有之,但有些人能做到淋漓盡致,有些人則剛剛開始。所以秋山說常常要用百分之一百零一的努力來做,要超出自己的盡己之心。只要有這個志向,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天命。
人是社會的動物,自愿按照秋山學徒制生活的人絕對是少數,真正能過關的人非常之少,但這些人會成為文化和職業(yè)的精英。這些精英的價值在于他們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實踐得到了教誨,通過的是身教而不是言教。這種感染力當然是很大的。
首先是修身,即修養(yǎng)自己,建立自己的品格,包括你的身體、心智、靈覺、神明,這中間有非常豐富的內容。秋山的話使我想到了禪宗的傳統(tǒng)、基督教的傳統(tǒng)、伊斯蘭教中靈修的傳統(tǒng),甚至是武士道的傳統(tǒng),功夫、氣功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里都有非常強烈的自豪感,也就是對自己的信心,和對自己將來能發(fā)揮能量的信念。其次是社會,秋山講得非常確切。這也是儒家傳統(tǒng)的基本精神,就是這個社會必須從家庭開始?!靶┮舱?,其為仁之本與”,這并不是說孝悌從哲學上講就是仁愛的本,而是說要想推廣仁愛之心,必須從最親近的人開始,如果連最親近的人都不能推廣,要想向更遠的層面推廣,那就等于是癡人說夢。
讀完這本書以后,我進一步思考的是“人”和“物”的關系?!拔铩痹谇锷竭@里就是木頭,每個人通過自己和木頭的接觸,對“木”有一種真正內在的感觸。日本有一個大學者,也是我的好朋友——岡田武彥,活到80多歲。他去世前寫了一本小書《崇物論》,提倡尊重“物”,尊重你所了解的自然與對象。秋山學堂里的每一個人對工具都很愛惜,工具作用的對象就是木頭,這就是“木之道”。每個人與木頭接觸,撫摸、打磨木頭,這種人和物的關系,從哲學上來講,就是非常重要的“體知”的問題,不僅僅是了解、認識而已?!绑w”的觀念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豐富的含義,有體驗、體會、體證、體覺等,日本特別喜歡用的是“體感”。我舉一個例子,今天再高的科技、再好的方式都沒有辦法復制中世紀意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制造的小提琴。是我們的技術不行,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有一個解釋是,每一棵樹、每一塊木頭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條紋和肌理,偉大的匠人尊重它,了解它,發(fā)掘它,對一塊木頭的各個方面都做了最細致的理解,這樣制作出來的小提琴,它所展現(xiàn)出來的聲音一定是獨特的,即使現(xiàn)在用再先進的科學技術也無法復制。這樣的經驗在世界范圍內都在逐漸消亡。
王陽明在教學過程中認為人有四個重要的階段和素質。第一就是“立志”。志向要高,如果不立志,只是追求成功,不追求意義,不追求終極的關懷,不問自己的天命,只追求效益,這就不是志?,F(xiàn)在大家的志不僅僅是做第一流的匠人,實質上是追求做第一流的人。匠工、律師、醫(yī)生只是你的職業(yè),要做第一流的人必須有品格。品格中又分兩個觀念,一個是質,一個是量,質就是它的純凈度,量就是它的影響力。很多人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他們的質不夠,所以其影響多半是負面的。有很多人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么影響力,但是他們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質,創(chuàng)造自己金子的成色,而不是金子的分量。王陽明說得很清楚,我們要注意的是自己的成色。我雖然只有一兩,但如果我是24K金,我這一兩所代表的精神,就可能超出幾萬兩不純的金子。這是立志的課題。和立志直接聯(lián)系起來的是“勤學”?!墩撜Z》里第一個字就是“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的過程,實際上有一個“覺”的觀念在里面,“學”就是“覺”,而不僅僅是掌握外在的資源而已。再一個是“改過”。自己一直要為自己設問,這個設問也是很難的,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筆記里不斷檢討自己碰到的問題,并且最好和自己的家庭一起參加。最后一個更難,就是“責善”。不僅是老師改正學生的錯誤,學生也有可能跟老師有爭論,也就是“吾愛吾師,吾亦愛真理”,這是一個追求真理的過程。
秋山有一個基本設想,叫“守破離”?!笆亍保ㄟ^堅守傳統(tǒng)來完成第一步,這個傳統(tǒng)當然也是德川以來日本的傳統(tǒng)。但是守成到了相當的程度,必須能夠“破”,也就是說,這個傳統(tǒng)本身要有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最難得的,我想是佛教的精神,菩薩的精神,就是“離”。秋山要求最好的弟子——最能帶來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的弟子離開,去另外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他從宏觀視野上憂慮的是日本的企業(yè)和技術,希望能重振;但是更深的意義,是對現(xiàn)代性的憂慮,對現(xiàn)代人所碰到的問題的憂慮。我們在追求現(xiàn)代化的同時,也要有勇氣恢復傳統(tǒng)的非常深刻的價值來“化”現(xiàn)代——轉化現(xiàn)代各種各樣物欲橫流的勢力。
(摘自《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