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加扎尼加
利物浦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認為,人類的流言蜚語,相當于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社會性理毛。靈長類動物要花大量時間在身體整飾上,理毛時間最長的靈長動物是黑猩猩:它們有20%的時間都用在這件事上。
在原始人類進化的某個階段,隨著群體變大,個體需要為越來越多的其他人理毛,以便維持自己在這個較大群體中的關系。理毛時間占用了覓食所需的時間。鄧巴認為,語言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的。一旦語言開始替代理毛,人就能夠在做其他事情(覓食、行進和吃東西)的同時“理毛”,也就是傳流言。
然而,語言也是一把雙刃劍。語言的優(yōu)勢在于,你可以同時給幾個人“理毛”,也可以在一個更廣泛的網(wǎng)絡里獲取和提供信息。它的缺點則是你容易上騙子的當,因為語言添加了一個新的維度:說謊。
但語言也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朋友可能會警告你說,先前他跟某人有過不愉快的經(jīng)歷。隨著社會群體越來越大、越來越分散,追蹤騙子和搭便車占小便宜的人變得越來越難了。流言蜚語或許是部分地作為一種控制懶鬼的方式進化出來的。
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平均而言,人類80%的清醒時間都是在他人的陪伴下度過的。我們平均每天花6~12個小時交談,其中大部分是跟認識的人一對一地交談。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尼古拉斯·埃姆勒考察了談話的內(nèi)容,80%~90%的談話都是關于具體的、認識的人的,也就是說,都是閑言碎語。非關個人的主題只占總數(shù)的很小一部分。
不光雜貨店里的偶然閑聊是這樣,大學里、公司午餐時同樣如此。你或許認為全球政治巨頭們在午餐時討論、解決的是世界問題,但其實90%的時間都聊的是鮑勃的高爾夫球、比爾的新保時捷和新秘書。要是你覺得這個統(tǒng)計數(shù)字太過夸張,不妨想想自己無意中聽到的那些討厭的電話粥。你聽到過鄰座或鄰排有人在聊亞里士多德、量子理論或者巴爾扎克嗎?
其他的研究顯示,三分之二的對話內(nèi)容是自我表露。當然,11%跟心理狀態(tài)(我岳母都快把我給逼瘋了)或身體狀態(tài)(我真的很想去抽脂)有關。剩下的則跟偏好(我知道這有點瘋狂,可我真的喜歡洛杉磯)、計劃(我星期五要去鍛煉),還有說得最多的行動(我昨天把他給炒掉了)有關。事實上,做了什么事兒是有關他人談話中最大的一類。
弗吉尼亞大學研究幸福的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寫道:“流言蜚語是警察,也是教師。沒有它,就會出現(xiàn)混亂和無知?!闭f閑話的不光是女性,只不過這么做的男性愛把它說成是“交流信息”或“結交網(wǎng)絡”。
只有當女性在場的時候,男性說閑話的時間才比女性少。這時更高級的話題會占總討論時間的15%~20%。男女碎嘴的唯一區(qū)別在于,男性會用三分之二的時間談自己(我敢打賭,我釣到的那條魚足足有20斤重),而女性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談自己,她們對別人更感興趣(我敢打賭,上次我見到她的時候,她足足重了20斤)。所以,男人其實更自戀。
流言蜚語名聲不佳,但研究它的科學工作者卻發(fā)現(xiàn),它不僅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而且是有益的:它是我們學習在社會中生活的途徑。
流言蜚語在社會上發(fā)揮著許多作用:它促進了閑聊伙伴之間的關系,滿足了對獨特團體的歸屬和接納需求,提煉了信息,建立了名聲(好壞皆有),維護和強化了社會規(guī)范,使得個人能夠通過與他人的對比進行自我評估。它可能提高了當事者在團體中的地位,也可能只是為了單純的娛樂。流言蜚語允許人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尋求建議,表示贊成或反對。所以,湛廬君要說,八卦一下,有益身心哦。
(李志剛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人類的榮耀:是什么讓我們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