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軍
(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zhèn)初級中學,江蘇如東 226407)
語文是研究文學的學科,文學首先是人學,是人們在耳濡目染接受同化訓練過程中而產(chǎn)生的多樣化之美。這種美感,不僅使文字散發(fā)出更加誘人的味道,更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理解和頓悟[1]。通過美的熏陶作用,讓學生在接受精神洗禮和靈魂感化中,深化文本的解讀,找出其中有價值的信息,也使得課堂更有濃濃的人文情懷,更能產(chǎn)生“天然去雕飾”的真實,生成無比的妙趣,讓學生“恍然大悟”。
語文是咬文嚼字的過程,更是欣賞言外之意和聆聽弦外之音的過程。運用多樣化的方式解讀文字,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情感體驗,實現(xiàn)對文本的有效解讀,定會有“千人讀哈姆雷特就有千樣”的效果。
多樣化解讀,讓學生享有更多的學習支配權(quán),例如,在指導(dǎo)學生學習《海燕》時,我請學生運用激情朗讀的形式,體味“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主題,讓學生在配樂朗讀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表達切入點,給他們更多的自我頓悟機會。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運用男女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體味其中的意境,幫助學生感受在暴風雨來時,海燕的勇敢表現(xiàn)。同時,建議學生運用對比、分析的形式,找出海燕與海鷗、海鴨與企鵝的對比,幫助他們找到更多的作者表達意圖,讓他們充分領(lǐng)略海燕的英勇頑強。這些多樣化的解讀,也使學生在充分收集更多的表達資源中,提升理解感知的深度和廣度。
走出教師講解和教參解讀的被動化學習模式,還學生自由研讀與賞析的機會,定會更有意義。利用多元解讀引導(dǎo)學生主動探索,定能使得學生在不斷聚焦核心要點的基礎(chǔ)上,找到更多的運用方法,幫助他們體味內(nèi)涵之美。
一切景語皆情語。很多課文描述無不關(guān)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別是通過自然景觀的描寫,體現(xiàn)其中的人文景觀。引導(dǎo)學生多關(guān)注豐富的景象,讓他們在撥云見日的主動探知中,挖掘背后的有趣故事,定能使得學生獲得不一樣的真切美感[2]。
關(guān)注豐富景象,能使得學生有無窮的認知動力,例如,在《散步》時,我請學生運用筆記圈劃的形式,找出有關(guān)景物描寫的語句,讓他們品味其中的表達內(nèi)涵。很快,很多同學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整體理解感知后,我則建議他們思考:作者運用景物描寫的形式,表現(xiàn)怎樣的意圖?通過這樣的引導(dǎo),很多同學似乎找到了答案,認為這與生命的發(fā)展歷程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前者是說初春,田野里散發(fā)出勃勃生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味道,后者則是體現(xiàn)了生命在于運動的主題,也正切合了作者“散步”描寫的用意。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則趁機引導(dǎo),作者一家四口人是怎樣散步的?讓學生從“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中體味到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讓我們感受到一股自然的清新之美。
跳出過度解讀文字的局限,引導(dǎo)學生多發(fā)揮想象,讓他們在仔細揣摩中發(fā)現(xiàn)精彩點,更能使得他們深化感知。關(guān)注作者描述的自然之美,多給他們相應(yīng)的提示,定能使得學生在主動感知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用意,從而喜歡上閱讀,喜歡上語文。
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作者的主觀投射,更是作者代言人。從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出發(fā),鼓勵學生多品味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能使得他們在不斷強化認知感悟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深刻體驗[3]。帶領(lǐng)學生多品味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能使得他們在主動對話人物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情愫,生成正確的學習情感、態(tài)度。
品味人物內(nèi)心情感世界,更是學生生成共鳴和豐富情感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背影》教學中,我運用手機抓拍的形式,記錄下了我市車站上人來人往送別的一些場景,尤其捕捉了一些長輩幫孩子買東西、忙里忙外的情景。無意中也拍攝到了一位年老的父親爬柵欄的情形,與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背影”有著高度的相似。我借用多媒體播放上述片段,引導(dǎo)學生思考:如果你就是這位長輩的送行者,見到這樣的情形,會有怎樣的感慨?很多同學自然想到了《背影》中并不算美麗的背影,真切體味到舐犢情深的含義。有的同學說,自己見到這樣的情形,定會淚流滿面。有的同學說,這樣的背影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力,自己深受啟發(fā),獲得了更多的感知,體味到父愛如山的偉大,等等。
關(guān)注課文表達的人物,多給學生自我研讀的機會,幫助他們在深入研讀探知的過程中,有效地深化理解,定能使得課文教學富有趣味。教師多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引導(dǎo)學生從自身經(jīng)歷的事情中,挖掘其中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在主動體味中獲得深刻認知。
挖掘文字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學生在自覺頓悟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內(nèi)容。將課堂打造成生動活潑的表演樂園,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深刻感知,更能使學生在神相遇、氣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綜合運用中,獲得更多感悟和體驗。
展演小品的過程,就是學生認知感悟不斷深化的過程,例如,在展演《孔乙己》時,我采用了情景劇小品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做主,運用好各種道具、自選角色、組織演員進行模擬互動表演。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明確了劇務(wù)人員的分工,編劇、導(dǎo)演、解說、劇務(wù)等人員一應(yīng)俱全。瘦小的同學扮演了孔乙己,肥胖的則扮演了掌柜、丁舉人等角色,比較靈活的學生則扮演了店小二,其余的人扮演了酒客。在模擬運用中,很多學生通過對人物內(nèi)心情感世界的揣摩,主動運用了動作、語言、肖像等描寫的方法,針對自己的閱讀理解感知,深入表達了對文章的理解。這樣的表演,能使學生在主動融入角色心理世界的過程中,讓他們的感知與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相融合,給了他們更多的驚喜發(fā)現(xiàn),也明白了孔乙己身上體現(xiàn)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靈感悟。
通過情景表演,能使學生走出依賴文字解讀獲得認知的單一化模式,讓他們在主動感悟作者寫作精妙的基礎(chǔ)上,獲得更多的深度體驗。身臨其境地深入體味,形成更多的妙趣,以此來感受更多的心靈之美。
語文中的很多美就在我們身邊,倘若我們在生活中多留心一點,感受“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真諦,定能體味到“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的豐富內(nèi)涵,也能讓我們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從語言文字解讀、語句表達運用、思想情感升華中塑造美的心靈、完善美的人性、創(chuàng)造美的人生,感受語文的魅力,定能使得學生快樂、幸福地享受生活,獲得更多真切的感受,讓語文的美麗和妙趣有機融合,給學生更多精彩的世界。
[1]曾莉.簡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運用藝術(shù)[J].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10,(01):29-30.
[2]陳小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17,(8):33-34.
[3]韓麗萍.初中語文課堂主題型教學模式實踐探析[J].成才之路,2014,(32):7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