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沐曉熔
留住手藝之美沐曉熔鏡頭下的云南民間手工藝
□ 文?圖 / 沐曉熔
沐曉熔,生于云南會澤,自幼學習繪畫,深受斑銅工藝和會館文化影響。2010年至今,就職于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育系,同時也是云南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云南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云南工藝美術協(xié)會會員、云南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云南民族畫院陶藝委員會理事。目前,主要從事以影像藝術為主的綜合媒介藝術創(chuàng)作,影像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家、省部級展覽獎項。
編者按:這期印像欄目,刊登的是青年攝影藝術家沐曉熔先生記錄云南民間手工藝的攝影作品。2016年,為完成國家藝術基金的創(chuàng)作項目,沐曉熔對云南特色的民間手工藝,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攝影考察。一年多的時間,他深入了20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拍攝了陶藝、編織、金屬工藝、圖騰工藝等不同類型的云南民間手工藝。在數(shù)千張照片中,沐曉熔精選出112幅作品,以展現(xiàn)云南民間手工藝的豐富性與藝術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沐曉熔的拍攝方式,不是記錄工序和工藝,而是塑造手工藝之美,以喚起照片的讀者對民間手工藝的熱愛。所以,不難理解,他拍攝的民間手工藝,被列入了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青年書畫創(chuàng)作項目(攝影)。
傣族竹編
這是德宏州傣族的竹編,編織的是生產生活用具。竹編在云南比較普遍,但傣族的手藝尤其精湛。編織大多是傣族婦女完成,在光影搖曳中,更顯得輕巧靈動。
傣族剪紙
這是德宏州芒市風平鎮(zhèn)弄么村的傣族剪紙,拍的是邵梅罕。她的剪紙融合了個人對傣族生活的細致觀察,所剪出的飛禽走獸、瓜果魚蟲形象逼真,富有靈性。傣族剪紙,受宗教信仰影響,多大象和孔雀圖案。
彝族刺繡
滇南彝族(俗稱“花腰彝”),以刺繡著名,我拍攝的是峨山縣擺衣寨的花腰彝族。目前,只有少數(shù)中老年女性從事刺繡,傳統(tǒng)的傳承狀況令人擔憂。
作者的話
1. 深感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手工藝正在消失,我想到用攝影藝術語言,記錄這些寶貴的民族工藝,而這或許對“非遺”傳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2. 民間手工藝的價值,我的理解:一是它的歷史價值,二是手工價值。比較而言,少數(shù)民族的手工藝或許不夠精致,比如竹編,傣族竹編在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中比較精致,但比較四川的竹編,你還是會覺得略顯粗糙。但我看,這個粗糙是被允許的,因為它很天然,沒有機器加工出來的那種光滑。而且是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夸張地說是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下,一氣呵成。它投入了人的情感,這是機器無法做到的。這樣的一個藝術語言(用手工的方式)讓我覺得一看到就很舒服,它跟機器編制的完全不一樣。
3. 民間手工藝,離不開它的自然和文化土壤。換一個環(huán)境,味道都可能變掉。特定的環(huán)境造就特定的手工藝術。這些作品里,凝聚著天然的生氣,那種生機盎然的、民族血液里流淌的東西,是不能替代的。就像剪紙也是這樣,比如傣族的剪紙,它剪出一個孔雀來,從剪紙的工藝來說,和河南省的機器制作的東西根本沒法比,但孔雀身上每一個線條的走向、羽毛的曲線度,你讓畢加索來剪也剪不出來。
4. 我為什么要做這個課題,其實我也很矛盾,一方面我希望它能傳承,能夠有新的方式來呈現(xiàn),讓更多人知道。但另一方面,我更希望這個民間的工藝能夠繼續(xù)保持它原來的狀態(tài),自然狀態(tài),自生自滅的。讓它自然發(fā)展下去,結果可能是直接消失掉,我想應該會是這個結果,像生命體一樣,有生有死。工藝品會流傳下來,但手藝會消失。
德昂族織錦
這是芒市景頗族的傳統(tǒng)織錦,所織的東西,以婦女的包頭、筒裙、筒帕為主,圖案與景頗族的目瑙習俗有關,黑、紅、白顏色交織一起形成了簡單又有變化的幾何紋樣,菱形、日月紋樣、三角形、回形都是它們的典型紋樣。拍攝時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木制紡織機正在被鋼架紡織機替代。
阿昌族的戶撒刀
隴川縣阿昌族的戶撒刀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金屬工藝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藝之一,整個戶撒刀的制作完全依靠手工鍛造,在一錘錘鍛打的聲響中完成了尖鋒刀刃的蛻變。在隴川有多位戶撒刀王,我深入走訪了阿昌族刀王雷順才,詳細記錄了刀具的制作過程,同時也拍攝了一組影像。
5. 民間工藝失傳,原因:一個是年輕人不愿意學,不愿意做,因為見效慢,學好所需時間很長;另一個是有些民間工藝,技藝不對外講。
6. 這幾十年,民間手工藝的發(fā)展,讓很多東西改變了。市場有浮夸的成分,而藝人離最開始的心境越來越遠。他們掌控不了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欲望。
7. 我還關注年輕傳承人的變化。像我照片里的做建水紫陶的人,他們可能一邊拿著蘋果耳機在聽著音樂,一邊在做陶,很專注,還是少數(shù)民族年輕人。
8. 我的拍攝,大部分都是找普通藝人,呈現(xiàn)他們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我盡最大努力去尋找自然狀態(tài)下,手工藝最美的瞬間。
9. 我的拍攝,每個人都要花上兩三個小時。有時候,為了達到理想的光影,我會點一盞燈。要拍出自然狀態(tài),需要跟民間藝人交流,慢慢放松。比如,我拍打造鐵藝的傣族藝人,剛開始,他不太自然,聊著聊著我就讓他抽根煙,慢慢熟悉后,在他更自然的狀態(tài)下,我覺得拍出來會更好。僅此而已,其實沒什么特別的技巧。
10. 到實地去看當時的場景,比如制作建水紫陶的場景,你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沒有我拍的這么漂亮。我其實是營造了烏托邦式的影像世界,讓你去看去揣摩,讓你永遠有那種美好的回憶,但是你在現(xiàn)實里是找尋不到的,這樣的話,可能你才會去關注這些“非遺”的東西。
華寧青釉
華寧青釉,古稱“寧州陶”,有中國古陶“活化石”之美譽。華寧陶盛于明清,衰于清末,以其典雅深得文人的喜愛。在寧州舒氏陶藝廠拍攝時,我看到雕花的窗欞投影在儲物架的瓷瓶上。斑駁的光影,與青釉充滿隱喻的內涵一致。
劍川木雕
劍川縣白族木雕是云南著名的木工藝。拍攝時,我注意到現(xiàn)在很多年輕藝人在木雕工藝行當里,已經擔任主要角色,說明傳承做得很好。劍川白族的木雕,造型多以傳統(tǒng)的蝴蝶、山茶花、仙桃、梅、蘭、竹、菊等為主,雕刻對象除了傳統(tǒng)紋樣之外,也對當下茶具、首飾盒進行了改良加工,產品越來越多樣化。
通海制銅
在通??h蔡家村,有十多戶人家以打炊鍋為生。這種銅制的鍋,主要用于火鍋,遠近聞名。我去拍攝的時候,剛好下午四點半,光線透過石棉瓦打到藝人的臉上,讓這個場景很感人。目前,手工銅鍋生意面臨困境,藝人告訴我,上一年可以賣到八九十元錢一斤(銅鍋按斤賣),現(xiàn)在只能賣到六十元錢一斤。原因是村子里有人引進機器,手工制作的價格受到沖擊。
建水紫陶
這是在長200米的龍窯現(xiàn)場進行的拍攝,利用自然光影的造型,通過物物相傳的呼應感,呈現(xiàn)了紫陶的不同形態(tài)和工序,記錄了紫陶從塑型到風干,再到進窯燒制、打磨的過程,并傳遞了建水紫陶積淀數(shù)百年的滄桑韻味。建水紫陶,正在發(fā)生改變。有的開始用機器做陶,用機器把陶泥注到一個模型里,搞大批量生產。
(責任編輯 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