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智
利用“圖像學”分析《客使圖》
——高中美術(shù)鑒賞課方法的再思考
紀智
中國古代墓葬中的畫像是人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的方面很多。墓葬壁畫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風尚。美術(shù)鑒賞課基本上都是從這個角度去闡釋,將美術(shù)只是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而本文針對的是關(guān)于視覺文化分析,它將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視覺文化修養(yǎng)。在此本文并不著力于對特定視覺文本內(nèi)涵的解釋,而是試圖教會學生獨立解析視覺文本的傳播內(nèi)容和傳播方式。把理論建立在例證分析的基礎(chǔ)上,并不是針對專業(yè)學生的深奧理論,而是針對新讀者的入門教程,因此力求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簡明、輕松。教學生如何去“看”,本文的某些方面反映了“實用批評”傾向,主張用自己的眼光對視覺文本進行密切主動的仔細觀察。希望能參與其中,體會視覺文化分析的樂趣和意義。
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的世界。周圍有著越來越復雜的視覺圖像。除非學過如何解讀這些圖像,否則我們永遠是視覺文盲,而這是現(xiàn)代人無法容忍的。在解讀圖像的過程中,其實圖像的意義在解讀的過程中被耗散了,其中有多少是我們認為來自“現(xiàn)實”的東西實質(zhì)上僅僅是來自我們習得的繪畫慣例?
利用“視覺圖像”這種方法來解構(gòu)中國傳統(tǒng)繪畫,墓室壁畫更多的是“象征”,更像是一種“偶像崇拜”,偶像崇拜者試圖尋找到一個中間地帶。否定二元對立,反對“不是/就是”這種非此即彼的觀點,更為準確的應(yīng)該是折中的立場。采用舊柏拉圖主義的觀點認為圖像以某種方式反映了原型。舉湖南陳家大山出土的戰(zhàn)國帛畫為例,墓主人的形象反映了她的部分存在:這幅帛畫與她本人不是完全一樣的,但在某種程度上,在某個方面,是她或她的一部分。這就是藝術(shù)神奇的神奇之處,是它的力量所在。
其實,我們需要的是繪畫欣賞模式,這個模式有助于我們從不同層面上去理解繪畫,尤其是那些未曾見過的作品。幸運的是能找到這種欣賞模式——“圖像學”,雖然有的時候被稱為“肖像學”,該辦法有助于我們從各個層面上研究藝術(shù)作品的主題。與圖像學有關(guān)的著名人物是歐文·帕諾夫斯基。根據(jù)他的說法,圖像學是藝術(shù)史的一個分支,關(guān)注的是藝術(shù)作品的主題和意義。他認為藝術(shù)作品有三個層面或“層次”意義。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本文將以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為例,從三個層面去解讀。
章懷太子李賢(654—684),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次子,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史載其:“容止端雅,高宗深所嘆賞?!痹谟阑樟辏?55)封潞王,龍朔元年(661)改封沛王,咸豐三年(672)封為雍王,上元二年(675)被立為皇太子,并令其監(jiān)國。永隆元年(680)因見忤于武后,被廢為庶人,次年十一月徙往巴州,684年被迫自殺,葬于巴州。李賢死后,則天皇帝又追封為雍王;中宗神龍二年將其遷葬乾陵陪葬;睿宗景云二年追謚為章懷太子。章懷太子墓壁畫是目前已發(fā)掘的唐墓中保存最為完好、內(nèi)容也最為豐富的墓室壁畫之一。
《客使圖》題材并非唐人所創(chuàng),最早可以追溯到江蘇徐州銅山洪樓畫像石,這幅畫像描繪了墓主會見胡人的場面,有主、賓和引導來客的禮官,可以看作是《客使圖》早期的版本。山東青州傅家北齊墓葬中出土一幅畫像描寫了墓主接見栗特(Sogdian)使者的場面,延續(xù)了洪樓畫像“墓主、禮官、胡人”的人物組合方式?!犊褪箞D》在唐代也不是一種獨一無二的作品,如閻立本的《步輦圖》、乾陵61尊番王石像均在一定程度上與之有共同性。這更加印證了文章一開始闡述的觀點,就是“偶像崇拜”,統(tǒng)治階級在向人們表達權(quán)力,而這未必是“寫實的”,太子李賢生前與死后身份地位經(jīng)歷了幾次大起大落的變化,雖然其身份、地位只是雍王,但他畢竟是高宗和武則天的親兒子,曾被立為太子,身份的變換特殊性,其壁畫的規(guī)格必須留有一定的余地,只能采取多樣性和不確定的手法來處理,這就是“折中”。而這種不確定性的歷史因素并非本文的重點,主要還是以圖形學的系統(tǒng)來分析解構(gòu)畫面,揭示文本的意義。
在第一個層面上,我們能確切地說,三個穿唐朝官服的官員在接見三個外國使節(jié)。用我們已有的知識層面去理解這樣一幅壁畫,同時我們從這幅壁畫所表達的意義層面上來理解這個動作,我們能感覺到這是一個友好的肢體動作,三名外邦使節(jié)表情上沒有唐朝官員淡定,用我們現(xiàn)在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有些緊張,感覺唐朝官員在聊天,而他們只能在旁邊等著。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兩個等級較高的胡人雙手作揖,弓背等候。有趣的是在章懷太子墓中發(fā)現(xiàn)兩幅《客使圖》中均有一名唐朝官員背沖觀者,三人交談狀,從動態(tài)上我們能猜測到馬上就要召見使節(jié),官員在囑咐相關(guān)禮節(jié)。
這里有三點我們需要強調(diào)。首先,我們剛才所做的分析一點也不困難,并不需要以藝術(shù)史或藝術(shù)理論為基礎(chǔ),只需要常識。其次,我們僅是從文本自身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出發(fā),并沒有參考同時期的壁畫和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以及時代背景,甚至也沒有查明“外邦使節(jié)”身份,當然這是現(xiàn)在研究《客使圖》主要的切入點,在本文中不詳細討論。我們只是欣賞畫面,僅憑這幅壁畫本身來了解它的意義。我們通過訓練獲得這種方法,并使它結(jié)構(gòu)化,能適用于其他繪畫。尤其是將這種觀察系統(tǒng)運用于新的或者迄今為止還不熟悉的作品中,讓我們在欣賞作品時能有更多的收獲。
設(shè)想一幅“具有神秘色彩的繪畫”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事先,我們對其一無所知,而手頭又沒有博物館的標簽或畫廊的目錄,只能從視覺上依靠這幅“具有神秘色彩的繪畫”自身所展示出的內(nèi)容來欣賞它。
當我們第一次解讀繪畫時,我們可以簡單地詢問它所展現(xiàn)的是什么?例如以《客使圖》為例,首先是一幅人物肖像畫,被畫者是男性,中年,至少他們看上去表情比較凝重,我們可以估計人物畫被畫者的年齡,就像我們在火車上估計坐在我們對面的人的年齡一樣。畫面中他們的頭發(fā)是黑色的,前面三個男人的發(fā)型和帽子穿著都是一樣,后面的三個人發(fā)型一人一個樣子,包括衣服。這六個人的臉上表情是否有皺紋、笑紋或者還很年輕,同樣有松有緊,表情上,本地官員明顯比外來的輕松許多。同樣面部的五官特征我們也能猜得出他們的種族,畫面中三名外邦來的使臣,高鼻深目,眉毛濃重,嘴唇豐滿,臉型極具棱角,穿的衣服具有游牧民族的特點,穿的鞋正是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一腳蹬”,行動方便。正如在火車上觀察一個陌生人一樣(我們已經(jīng)那樣做過),仔細觀察他們在視覺上展現(xiàn)出來的每一個線索。這真的只是視覺上的觀察工作,被觀察的內(nèi)容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應(yīng)該先看看這些被畫者,他們的姿態(tài)和神情表達了什么?再看看背景,它是如何幫助我們加深對被畫者的認識的。背景是一片田野還是空無一物?是城市景觀還是室內(nèi)一角?這些展示出來的信息跡象全部有助于我們建立印象。在美術(shù)鑒賞課上,通過眼睛的觀察,讓學生捕捉到這些“跡象”從而解讀繪畫信息。
其次,為了采集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我們應(yīng)該估計一下繪畫所描述的年代、時期,甚至具體繪畫的年份。運氣好的話,我們能估計出繪畫中體現(xiàn)的年份。然而,更容易估計的是所處的季節(jié)。同樣再進行微觀的分析,我們能夠識別繪畫處于一天中哪一個時光。當然明和暗是白天和夜晚最好的表示。欣賞一幅繪畫,在許多方面就像透過窗戶看待世界一樣。視覺世界無處不在,等待著我們?nèi)ソ庾x。
最后,繪畫也可以描繪一個特別的時刻??梢允且粋€戲劇性的時刻,就像海上經(jīng)歷暴風雨之后的寧靜。繪畫很難表達時間的推移,所以傳統(tǒng)繪畫作品通常描繪一個特定的瞬間。
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查看繪畫的內(nèi)容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從總體上去把握,然后把注意力逐漸轉(zhuǎn)移到具體的和特定的細節(jié)上。我們建立的是一種簡單的、逐層深入的系統(tǒng):一、繪畫的類型或“風格”;二、中心的或者基本的主題;三、特定場景的位置或環(huán)境;四、作品所描繪的歷史時期;五、作品所展示的年份或季節(jié);六、作品描繪的一天中的時光;七、作品捕獲的特定的瞬間。這些單獨拿出哪個環(huán)節(jié)來都不是令人難懂的。這是一套初始方法,但在目前的欣賞繪畫時,究竟有多少人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呢?這又引發(fā)了進一步的論證。首先,這種簡單的方法迫使我們從細節(jié)上主動地去觀察一幅繪畫,積極地去審視它,而不是僅僅是簡單地順便看看。其次,它使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繪畫本身的視覺內(nèi)容上,而不會依賴于附注或者錄音解說。文本優(yōu)于語境。再次,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分析特定繪畫的簡單的、先于書面的解決方法,同樣也適用于處理一般的繪畫。畢竟,這是一項視覺修養(yǎng)練習,而不僅僅是視覺的記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鼓勵我們?nèi)オ毩徝?,這是當今美術(shù)教育的目標。到最后,我們會對自己的觀察能力感到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