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 倩
霧霾“紅警”:看三家央媒如何發(fā)力新媒體
□ 文/張 倩
不論新媒體技術多么酷炫前沿,只有承載有效議題才能彰顯表現(xiàn)力。近期,對霧霾紅色預警的報道紛紛見諸各家媒體的客戶端與微信公眾號,也給新媒體用戶帶來一場預警下的視覺大觀,表現(xiàn)出媒體不同程度的民生情懷與責任擔當。其中,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的新媒體報道具有較強代表性,本文是其亮點梳理。
霧霾預警 新媒體 民生新聞
2016年12月15日,北京發(fā)布年內首個空氣污染紅色預警?!凹t警”發(fā)出之后,新華社立即啟動應急報道預案,在新華社客戶端創(chuàng)建霧霾現(xiàn)場新聞報道。在重點打造現(xiàn)場新聞報道的基礎上,進一步集成加工,精選經典畫面和優(yōu)質視頻,連續(xù)五天每日推出一篇簡潔明快的動新聞報道《重霾,“紅警”發(fā)出之后》,系列報道在客戶端一經推出,被網友紛紛轉發(fā)分享,在微信朋友圈持續(xù)形成刷屏之勢。
針對本次霧霾紅警,新華社共播發(fā)稿件316篇,其中視頻63條,文字45條,圖片208條,海量報道來自于60余人的報道團隊。報道被關注與好評的背后,是策劃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的結果,具體而言,新華社的客戶端報道有以下創(chuàng)新和亮點:
(一)直面熱點,深度聚焦,正面引導輿論。從報道策劃之初,就確立了“深度聚焦、正面引導”的總體思路,提前研判輿情焦點和輿論走勢,有針對性地進行報道。既報道各地霧霾籠罩的景象,又突出報道各地工廠停工、交警嚴格查處汽車違規(guī)上路,馬路上車流量明顯減少等內容,既突出霧霾的嚴重性,也更加關注政府對此次霧霾的有效應對管理。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新華社新聞在大量同質化畫面中脫穎而出,更具建設性和媒體責任感。
(二)篇幅短小,結構完整,邏輯清晰。《重霾,“紅警”發(fā)出之后》五篇動新聞長度均在兩分鐘左右,如何在短時間內以動圖展示當天霧霾進展考驗著后方編輯部門的組織智慧。面對新華社全國10余個分社采集到的大量視頻和新聞照片,后方編輯部門以由點及面、點面結合的方式進行組織編排,首先在全國地圖上展示當天霧霾分布,再對污染重災區(qū),以及霧霾以往較少光顧的青島、威海等新災區(qū)重點展示。既讓受眾了解到霧霾分布和擴展情況,又展示了霧霾籠罩之下的社會百態(tài)。
(三)畫面真實、內容豐富,兼具深度和廣度。對于本次嚴重霧霾,新華社推出了連續(xù)數(shù)日的“現(xiàn)場新聞”,圖文并茂,量大面廣,海量報道有機編排并形成系列,兼具深度和廣度,為強化報道效果,《重霾,“紅警”發(fā)出之后》從當天大量報道內容中摘編優(yōu)質內容,形成精縮版,畫面更濃縮、更具典型性。報道突出對比性,既有同一地點霾前霾中的對比,也有五天來同一地點的變化對比,既有新聞照片的對比,又有遙感地圖、監(jiān)控數(shù)據、統(tǒng)計表格、變化曲線的變化對比,為報道增添了深度、精度和廣度。
(四)突破局限,技術領先,無人機拍攝到大量獨家內容。報道中,新華社無人機直播報道首次加入現(xiàn)場,“無人機+新聞”開啟了新華社新聞報道的飛行模式,這一模式打破了原來只有地面直播的單一局面,突破了傳統(tǒng)視角和采集手法的局限,使圖片和視頻報道視角更獨特多元、生動直觀,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霧霾現(xiàn)場”。比如在京開高速六環(huán)外路段進行的無人機直播報道,呈現(xiàn)出開闊的俯視視角,現(xiàn)場直播式的移動拍攝畫面,給網友呈現(xiàn)出霧霾之下的全新視覺感,許多網友留言評論稱:“無人機直播時間太短了”,可見這類報道有很高的受歡迎度。
《人民日報》于2016年12月22日霧霾散去第二天早上,在客戶端推出了現(xiàn)場直播節(jié)目《427米高空看北京》,展示數(shù)百米高空俯瞰之下的清新北京。這種在第一高樓“中國尊”的直梯上移動呈現(xiàn)霾后場景,其策劃手法別具匠心,值得借鑒。
(一)對比手法展示霧霾嚴重性?!?27米高空看北京》以“視頻直播+圖文互動”形式展開報道,大量運用霧霾之后的即時圖片和霧霾情景進行對比,一邊是晴空萬里之下的北京城,一邊是濃得化不開的霧霾,既展示了霧霾的嚴重性,更突出藍天之下的壯美北京。在眾多雷同的霧霾場景中,《人民日報》的新聞圖片顯得別具一格。
(二)創(chuàng)新報道視角。建成之后的“中國尊”預計高達528米,將成為北京新地標,備受輿論關注。《人民日報》選取建設中的“中國尊”為拍攝地點,海拔427米,可謂地標建筑之上視角“處女秀”,具有較強的可看性和新聞性。直播節(jié)目中嵌入了多幅照片展示427米高空之下的北京,如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中央電視臺、國貿大廈等,“一覽眾山小”的視覺感受讓人耳目一新。
(三)巧妙彌補短板。用高空直梯移動拍攝替代無人機取景,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風景對比代替單純的霧霾百態(tài),雖然是查漏補缺之舉,但是其策劃手法和創(chuàng)意值得借鑒。與無人機拍攝相比,高空直梯上的直播可以有出鏡記者,在其解說之下,節(jié)目重點和邏輯結構更加清晰,展示角度更加自如可控,其展示效果并不輸于無人機。當前媒體競爭普遍存在于兄弟媒體之間,積極學習借鑒、創(chuàng)新策劃往往能彌補一些遺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人民日報》新媒體產品《50秒延時攝影,再現(xiàn)北京霧霾消散全過程》采用延時攝影的手法,將21日12時到22日7時,19個小時定點拍攝的畫面濃縮在短短50秒之內。整個過程沒有一句解說詞,只在風起云涌的畫面背景中嵌入了“22日3時,風來了”“霧霾散了,藍天重現(xiàn)”兩處簡短提示,直觀展示了霧霾慢慢散去,畫面逐漸清晰的過程,表現(xiàn)手法獨樹一幟。
微信是當下用戶黏合度最高的新媒體APP之一,不少手機用戶起床第一件事和睡前最后一件事都是看微信。不少人并沒有專門下載媒體客戶端了解新聞的習慣,對于他們來說,微信訂閱號是其獲得新聞資訊的主要平臺之一?;诖?,央視在強化客戶端報道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微信渠道的報道,力爭占領多樣化的新媒體輿論陣地。在三家中央媒體中,央視的微信報道最具規(guī)模、深度和連續(xù)性。
央視通過微信公眾號連續(xù)7天持續(xù)不斷關注霧霾進展,并配發(fā)提示信息、服務信息、科普知識,行文簡潔明快,圖文并茂,體現(xiàn)出較強的服務性。
(一)報道及時,內容翔盡。央視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15日率先進行了霧霾紅色預警報道,并在此后數(shù)天的持續(xù)報道中,根據霧霾進展適時播發(fā)相關內容。比如在霧霾到來之前,及時發(fā)出“圖+文+視頻”相結合的報道《北京啟動重污染紅色預警,不止單雙號限行》,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六省發(fā)出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信息。文中鏈接“北京今年首發(fā)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10月以來京津冀已現(xiàn)5次大范圍霾天氣”“陜西教育部門已通知部分中小學校做好放假準備”等背景信息,讓讀者對今冬霧霾天氣有了全方位了解。
(二)突出服務意識,契合微信用戶習慣和心理需求?!把胍曅侣劇毕群髨蟮懒恕稄?6日夜間開始,京津冀等地將遭遇大范圍、持續(xù)霧霾天氣過程》《揭秘丨防霾口罩能有效過濾PM2.5嗎?有人做了個實驗,結果……》《霧霾最重時刻到來,為何本輪霧霾濃到化不開》等大量實用性、心理疏導性信息,發(fā)揮中央媒體的權威優(yōu)勢,緩解輿論對霧霾的恐慌,報道語言生動,標題鮮明,切中輿論焦點,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三)話題多元,題材豐富、整體性強?!把胍曅侣劇钡撵F霾報道包括預警、進展、政府應對、提示、科普等多方面內容,涉及消息、評論、綜述、特寫等多種題材,比如《聚焦 | 6省市遭遇“霾襲”! 23市發(fā)紅色預警 限行、減排、公交免費……各地這樣應對霧霾》《評論丨霧霾襲城多日 石家莊學生今天才停課 問題出在哪?》《本輪霧霾今日最嚴重,多地PM2.5指數(shù)爆表》《今日提示丨 霾消散時間預報在這里》等報道,連續(xù)七天的報道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央視的霧霾報道具有了有別于其他媒體的氣勢感、深度感、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的新聞輿論工作“要推動融合發(fā)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边@一論述明確了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的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
在本次霧霾紅色預警報道中,中央主要媒體對新媒體的重視和創(chuàng)新運用,對重大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和突出報道,體現(xiàn)出主流媒體對熱點民生問題的精準預判,也體現(xiàn)出應有的責任擔當。
(作者單位: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傳播戰(zhàn)略研究中心)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