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有多少種,舍夫沙萬便有多少風情。
到舍夫沙萬的當天,大雨,晚上,竟變成了暴雨。因為住在距離不遠的山腳下,藍色的小城仿佛是鑲嵌在酒店的窗框上的風景畫。
因為百變,故覺幻城。除了墻、屋頂,這里樓梯和門也大多是藍色。在小鎮(zhèn)里,我們看到有賣一些五顏六色的粉末,猜想可能是當?shù)厝说耐苛???墒瞧渌念伾挥迷谀睦锪四??難道他們個個都是天然的調色大師嗎?據(jù)說,舍夫沙萬建于1471年,起初它是被西班牙驅逐的摩爾人建立的一座堡壘。幾個世紀以后,它發(fā)展成一座城市,并且漸漸容納了猶太人和基督教徒。
藍色建筑正如摩洛哥晴朗的天空一樣,這種選擇主要是因為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猶太人認為用Tekhelel(一種原始自然的染料)來粉刷建筑,人民就會被上帝保佑。因此,這種習俗被一直延續(xù)下來,人們世代把自己的房屋刷成藍色。
這里有一處絕佳的觀看小鎮(zhèn)全景的地方,不過需要步行爬山。走走停停的話,也需要半小時左右,有段路雨后濕滑,還有碎石,不太好走。山頂有幾處當?shù)厝说姆孔?,還養(yǎng)了羊和雞。在這里生活想必是很舒適吧,每天遠眺著日落,看余暉撒滿藍色的小房子。
說好的藍色讓人平靜,為何我在舍夫沙萬,會覺得心潮澎湃。安德烈·紀德在《人間食糧》中寫道: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著隨便哪種未來。
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就知道自己會無可救藥地愛上它,于是不停地為它收拾行囊,等待一次次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