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萬琪
紙邊雜談:漢字的生命力與文化復興
□徐萬琪
世界上沒有哪種文明有我們漢文化一樣綿亙不斷,也沒有哪種文字能承襲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古埃及的文字早已失傳,瑪雅文字如同天書,中世紀的古英語早已無人能說,唯有我們漢民族的文化,能經(jīng)歷幾千年的風雨和戰(zhàn)亂,就算面臨亡國滅種的最艱難時刻,也沒有斷絕薪火。只是,它經(jīng)歷了一番起伏,似乎在慢慢蘇醒過來。
古埃及的文字,流行于狹小的祭祀圈中,與周圍的文明難以融合。而我們的漢文化,自黃河流域產(chǎn)生起,就一直往四周擴散,以其強大的包容性和適應性讓四周民族認同。鼎盛時期的漢字文化圈,包括了越南、朝鮮、琉球和日本等國家,在這些國家中留下了深遠影響。
漢文化為何能生生不息,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演變一脈相承,雖然外在變了,但其含義卻未斷絕。例如古人造“益”字,原本是表示盤子或容器里的水過多,滿了出來。但后來轉借為好處之意,再另造“溢”字替代原來水過多漫出來的含義,“益”與“溢”的聯(lián)系,從“氵”上就一眼直觀地看出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精確性和微妙性,是其它語言無可匹敵的。英語表示看的詞語,大概有“l(fā)ook”“see”,而我們漢語,可以從神態(tài)和環(huán)境細分到十好幾個,“窺、盯、睹、覿、瞟、瞻、瞪、眺、瞄、盼、矚、睩、脧、睖、瞧……”,可以說每個字都有其細微差別,不同的語境用什么詞,只有熟悉漢文化的人才能意會。之所以漢詩有無窮的妙味,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字義的細微差別,到底是“僧推月下門”好,還是“僧敲月下門”好,成為千古佳話,也更印證了文字的生命力。
支撐漢字生命綿延不絕的另一大重要因素是我們的國粹——書法藝術。有學者認為,中國書法起于秦朝的小篆,因為在之前的文字,從甲骨文到金文,主要是以刻畫記事功用為主,還未形成書法自覺。到了東漢,書法逐步成熟,有了藝術自覺。有了獨立于記事功用之外的書法之后,漢字的審美得以極大地拓展開來,其審美功用就大于記事功用。在上流士大夫階層,書法逐漸與文化的傳播緊密聯(lián)系??梢哉f,文化的普及因書法的興盛而獲益,書法也因為文化的傳播而得到進一步演變,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書法作為一門獨特藝術,伴隨中國文明直到如今。我們在一千多年后仍然能領略《蘭亭序》的流暢絕妙,或者對《書譜》的精辟見解心領神會,在于文化本身沒有徹底斷裂。至少在形與義上,較多地繼承了下來。倘若將漢字改為諺文或拉丁文等其他表音文字,二者之間無任何共通性,讀者肯定面對的是一個全然的陌生世界,更無從談論審美與鑒賞了。
一般來說,只要具備一定的文學知識,就可以與千年前的古人在紙上神會。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想來大家都不會陌生,“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边@是蘇軾《赤壁賦》里大家耳熟能詳?shù)木渥樱哑咴碌慕?,夜晚的波光描繪得有聲有色,雖然他已經(jīng)遠離我一千年了,但是里面的每一個字詞含義,都還原汁原味地流淌在我們每個國人的血液和潛意識里。無論是魏晉風度,還是盛唐氣象,只要有基本閱讀能力,都可以追隨作者腳步,去領略彼時的文藝之美,中間不存在多大的隔閡。當你站在夕陽美景下,看水鳥在岸邊起舞,有文學素養(yǎng)的人,自然而然會聯(lián)想到“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這樣令人身心愉悅的佳句,而不會說“哎呀,太陽下山了,快看,有好多鳥!”欣賞一件書法作品,其道理也是如此,在看筆法章法的同時,還能品味其內在含義,逐漸提升觀者的鑒賞素質。
另外,漢文表意的準確性,就連今天普及了白話文,再回頭看先賢的古書,也不得不佩服古人寥寥數(shù)語即可傳神的功夫,蒲松齡的精短小文《狼》被選入初級中學課本,“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比辉~用得準,把狼的神態(tài)白描出來?!澳克脐?,意暇甚”也只有區(qū)區(qū)六個字,卻反映出狼的狡詐陰險,這些提煉功夫,跟繪畫中的白描人物有異曲同工之妙,用最簡潔的話語,有力地勾勒出輪廓,舍棄細枝末節(jié),達到突出的目的。
只是,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在一段時間里被過度地摒棄,受到不公正地看待。從五四運動以來,古詩詞和文言的地位日漸淡出,白話文占據(jù)絕對主力。當然,任何文明都要有變革和革新精神,這是自然規(guī)律。自身存在的弊病要清醒認識,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才能把累贅和糟粕剔除。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該文件的出臺,如一聲春雷,響徹大地,給文化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無疑是一項重大舉措,對挖掘和繁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文化的復興,需要從最優(yōu)秀和最有傳承價值的地方入手,該意見從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等幾個方面切入,涵蓋了五年前來最精華最值得推崇的思想。何謂精華,即是經(jīng)歷千百年來為眾人所認可,并在比對揀選中脫穎而出的。譬如經(jīng)典小品文,唐詩宋詞,這些是歷經(jīng)歲月淘洗而不褪色的。時間能檢驗一切文藝作品的價值,張若虛能孤篇壓全唐,而乾隆帝平生作詩四萬首,超過了全唐詩總和,但沒有一句能流傳。前者如行云流水般直抵讀者心靈,后者繁難艱澀地堆砌文字,盡作無病呻吟,兩者命運不言而喻。
自2016年秋起,中國大陸就發(fā)行了部編本語文教材,通令在全國中小學起始年級使用,計劃用四五年的時間,全部替換原有舊版教材。本次部編本教材的變化非常明顯,傳統(tǒng)文化的篇目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yōu)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一半,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jīng)》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近年來興起的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成功席卷了千萬觀眾,創(chuàng)造了高收視率,讓詩詞熱在中小學慢慢生根,從小學生到成年人,都徜徉在詩歌的海洋中。雖然中國詩詞大會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未涉及到選手的詩詞水平,加之評委在大會上即興創(chuàng)作,對近體詩格律缺乏了解,招致網(wǎng)上吐槽一片。嚴格說,在正式場合,尤其是面向億萬觀眾的詩詞大賽上,個人創(chuàng)作應該做好帶頭示范作用,而不是率性而為。但是開了個頭畢竟是好事,至少調動了廣大青少年熱愛古詩詞的興趣,說明社會已經(jīng)開始對傳統(tǒng)詩詞文化有所重視。
如前所述,文化的延續(xù),在于其強大的生命力。但放任不好的現(xiàn)象蔓延,勢必會擾動社會風氣的。前幾年如病毒一般擴散的丑書、江湖書法,曾經(jīng)橫掃各大書畫展覽會,不以崇高和凝練為美,卻以幼稚體、涂鴉體為美,造成大眾認知的困惑。慶幸的是,有志之士大聲呼吁,堅守在書壇耕耘的藝術家們站出來齊聲對各種丑書、江湖書法說不,逐漸遏制了這股歪風邪氣,讓清新的藝術之風長存大江南北??v觀我國兩千多年的書法歷史,都是有所承繼,有所創(chuàng)新,雖然外質千變萬化,但內質總流淌著一股綿延的氣質。丑書和各種江湖書法則任性而為,藐視承繼關系,以自我為中心,背離藝術道路的亂象,不僅未起到建設作用,還在社會上起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歷史的車輪碾過一道道痕跡,撥正了方向往前行,營造好有利于文化復興的氛圍,提倡正道,肅清歪風,不斷深入挖掘,哪怕幼苗再小,也有長成參天大樹的一天。復興文化,能起到提升國民素質,重建道德秩序的效用。雖然一時半刻不見得有效果,但教育的功利,必定會慢慢浸潤到每一個孩子心中。等他們再融入社會,道德和素養(yǎng)就得以調和。文化是個長期的課題,影響了一代人,也就影響了下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