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一良
法治文化“入鄉(xiāng)隨俗”法律糾紛“協商先行”
文/單一良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打開了我國和各周邊國家地區(qū)的開放大門,中國國際化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但隨之而來的是跨國糾紛和訴訟案件不斷攀升,很多人由此對這一國策帶來的“水土不服”等負面因素表示擔憂,甚至認為應該放慢腳步。
實際上,文化差異帶來法治沖突在國際關系中是一種常態(tài)。一方面,是由于“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各國及地區(qū)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其形成的法律環(huán)境、社會制度也必然不同,如果我們對不同國家的法治文化理解有誤,必然會在具體司法實踐中產生觀念上的沖突,一旦這樣的糾紛和沖突發(fā)生在沿線國家當地,我們就很容易因為對文化大環(huán)境理解不透而吃虧;另一方面,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過程中,有關貿易政策和法律肯定是首先保護本國公民的,而為確保國家利益,在交往實際中,法律體系的不同帶來的沖突就在所難免。
因此,既然我們要主動跨出國門,走進異國他鄉(xiāng),就必然首先要正視差異,學會在法治文化上的“入鄉(xiāng)隨俗”。這里的“入鄉(xiāng)隨俗”不僅是指能夠深入了解當地民族特質、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民間習俗,為自己的對外交流奠定基礎,更主要的是在法律層面上也要學會“入鄉(xiāng)隨俗”。別人到我們國家一定要遵守我們的法律法規(guī),我們到別的國家自然也要遵守他們的法律法規(guī)。比如,海外投資涉及所在國政治、文化、商業(yè)、法律和道德等一系列風險,而多數風險最終都會轉化為法律風險并作用于中國企業(yè),對其投資的成敗產生直接的影響。據商務部統(tǒng)計,中國企業(yè)海外投資的虧損率達65%,其中由于不懂當地法律造成的損失不在少數。而在這些東道國境內參與其基礎設施投資,可能面臨的法律制度與政策問題還包括勞工、環(huán)境、稅收、外資準入的政策法規(guī)、建設和審批標準等多方面。這些法律風險卻很少有國內法律界人士進行研究,懂得當地法律制度的國內律師也少之又少。我國目前超過30萬名律師中能夠熟練辦理涉外法律業(yè)務的不到1%。因此,培育一批懂得沿線國家文化及法律體系的法治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必要時,國家應構建中國特色援外法律制度,完善外國人服務管理、領事保護等方面建設,建立法律援助“綠色通道”,解除涉外企業(yè)的后顧之憂。
另外,在做好打官司的同時,我們還要學會遇到糾紛時“協商先行”。中國文化倡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這種包容的文化特征對“一帶一路”建設非常重要。從法律層面上看,如果進入訴訟程序,就需要完全融入當地法治體系,由于各國法治文化的不同,很難實現“求同存異”。但是,如果進入協商仲裁領域,其中的靈活性較多,便利于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相互交融,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妥協和讓步。比如,仲裁作為解決商貿糾紛的一種方式,其作用將進一步凸顯。與法院訴訟相比,仲裁具有裁決易于執(zhí)行、高效快捷、程序保密等諸多優(yōu)勢,加之仲裁還會考慮雙方當事人一些非法律因素的影響,因此,商事仲裁將會成為“一帶一路”的優(yōu)選爭議解決方式。
總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不要一遇到問題就先考慮訴諸法律,而應在充分“入鄉(xiāng)隨俗”當地法治文化的基礎上,先行通過協商和仲裁等相對平和、包容的方式解決問題。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在走出國門的過程中,朋友越來越多,生意越做越大!
(作者系《人民法治》雜志社執(zhí)行社長、人民法治網總編輯,法學博士、管理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