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中
廣東省和平縣中醫(yī)院骨傷科,廣東 和平 517200
?
石氏理氣固腰湯治療4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
梁志中
廣東省和平縣中醫(yī)院骨傷科,廣東 和平 517200
目的:觀察石氏理氣固腰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治療,n=43)與實驗組(石氏理氣固腰湯治療,n=43),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JOA、VAS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顯著改善,且實驗組改善幅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石氏理氣固腰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較為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腰椎間盤突出癥;石氏理氣固腰湯;臨床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本病發(fā)病率為5%~10%,占腰腿痛患者的1/3以上。臨床治療多采用手術方法,但有多數(shù)學者指出[1],對于大多數(shù)腰椎間盤突出癥初發(fā)患者采用保守療法亦可獲得較好療效。理氣固腰湯為石仰山教授之臨床經(jīng)驗方,在臨床上多用于治療腰腿痛,臨床療效較佳。本研究觀察采用石氏理氣固腰湯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86例于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我院接收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診斷標準[2],均為氣滯血瘀型:腰腿痛如刺,腰部板硬,痛有定處,日輕夜重,俯仰旋轉(zhuǎn)受阻;脈弦緊或澀,舌質(zhì)紫暗、邊有瘀斑、苔少。X線片排除其他腰椎病變,顯示椎間隙變窄、不等寬,腰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體邊緣有骨質(zhì)增生。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診斷標準;②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年齡18~70歲。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損害;②合并椎體滑脫、腰椎管狹窄、腰椎占位性病變等患者;③出現(xiàn)足下垂等嚴重運動功能障礙者;④妊娠期婦女及術后復發(fā)者;⑤記憶力及理解能力差者。將入選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3例。實驗組中女性23例,男性20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51.4±3.3)歲,病程3d至6個月,平均病程(95.6±10.22)d;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51.8±3.1)歲,病程10d至5個月,平均病程(90.7±12.54)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四川華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國藥準字H19991402)治療,劑量75mg,1次/d,連用21d。實驗組予以石氏理氣固腰湯治療,藥方組成:香附、當歸、桑寄生、狗脊、延胡索各12g,川楝子、桃仁、白芥子、制草烏各9g,陳皮、青皮各6g。水煎,每日一劑,連續(xù)給藥21d。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中醫(yī)證候進行評分[3],觀察項目包括主癥(腰腿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旋轉(zhuǎn)受阻)及次癥(舌質(zhì)暗紫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分為4個等級,即正常(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臨床療效評價[4]:治愈:患者證候積分治療后減少不低于95%,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顯效:患者證候積分治療后減少不低于70%,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有效:治療后,患者證候積分減少不低于30%,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zhuǎn);無效:治療后,患者證候積分減少低于30%,臨床癥狀體征未改善,或加重。本文以有效、顯效、治愈定義為臨床有效。采用JOA腰痛疾患療效評定標準對患者進行癥狀、體征評分,同時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疼痛情況。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JOA及VAS治療前后 治療前,兩組JOA、VAS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均顯著改善,且實驗組改善幅度更為顯著,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JOA及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入院時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的骨傷科疾病,近年來其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對其病機尚不清楚,涉及較多的有肢體免疫學說、機械壓迫學說、無菌炎癥學說、化學刺激學說等,自1934年臨床首次行腰椎間盤摘除術以來,手術在該病的治療中已被廣泛運用,但手術在很多時候并不能完全緩解病人的癥狀,據(jù)統(tǒng)計,手術治療患者滿意率為70%左右,對患者疼痛的緩解率為70%~80%。且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實[5],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手術治療的遠期療效,并不優(yōu)于非手術療法。因此,目前非手術治療依然在該病的治療中占據(jù)主導地位。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yī)學“腰痛”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肝腎虧損,風寒濕邪侵襲,氣血衰弱,經(jīng)絡受阻,氣血凝滯,失于濡養(yǎng)引起,不榮則痛或不通則痛。中醫(yī)治療本病主要運用活血化瘀法。石仰山教授認為,腰為腎之府、帶督二脈之樞紐。若腰部屈伸動作不協(xié)調(diào),用力過猛,或咳嗽噴嚏,猝然迸閃,均可能損傷經(jīng)絡,進而使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脈困阻,產(chǎn)生腰腿疼痛。據(jù)此,創(chuàng)理氣固腰湯治之。因足厥陰肝經(jīng)入于腎,本方從氣血的從屬關系入手,效法金鈴子散調(diào)理肝之氣血之意。方中香附、川楝子、陳皮均有理氣功效,同時陳皮、青皮可行氣健脾;延胡索、丹參、桃仁等活血化瘀,其中延胡索止痛之功效顯著,配以制草烏祛風散寒而止痛,增強行氣活血之效;桑寄生、狗脊強筋骨,補肝腎。因腰椎間盤突出癥腎氣不利、氣滯血瘀,久瘀成濕成痰。白芥子能開結宣滯,通導行氣,從而使全方的療效增強。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止痛、祛風通絡、行氣健脾、補肝腎、強筋骨之功效。本方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充分體現(xiàn)石氏理傷內(nèi)治法中的標本同治、氣血兼顧的基本原則。柴旭斌等[6]對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石氏理氣固腰湯治療,臨床總有效率為93.5%,提示該療法療效顯著。本研究中,實驗組臨床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后,兩組JOA、VAS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顯著改善,而實驗組改善幅度更為顯著,(P<0.05),表明石氏理氣固腰湯可有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癥狀,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石氏理氣固腰湯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較為顯著,值得在臨床應用。
[1]江建春,邱德華,王敖明.運用石氏理氣固腰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體會[J].中醫(yī)正骨,2016,28(7):78-80.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2.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4]鄧鐵濤,李克光,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37.
[5] 董亞靜,田偉明,趙明新.腰突湯配合骶管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12,27(3):29-30.
[6] 柴旭斌,王少純,周英杰.活血益氣通經(jīng)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yī)藥,2015,28(9):91-93.
(編輯:陶希睿)
2016-10-20
梁志中(1972-),男,漢族,大專,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骨傷。E-mail:3256557527@qq.com
R681.5+3
A
1007-8517(2017)01-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