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張文晉
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TEMI)是急救科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由于斑塊破裂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破裂導致血栓形成,并導致冠狀動脈急性閉塞的臨床綜合征[1]?,F(xiàn)階段對STEMI患者進行急救旨在打通梗死區(qū)冠狀動脈血管,而急救護理與降低患者病死率,保護患者心功能并提高患者預后密切相關[2]。而傳統(tǒng)的護理方案多由單科室人員組成,而隨著醫(yī)療條件及需求的提高,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臨床需求[3]。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多科協(xié)作急救護理模式可有效彌補傳統(tǒng)護理模式的不足,多科室護理人員協(xié)同工作,第一時間由專業(yè)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維持急救綠色通道的通暢[4-5]。但多科室護理協(xié)作模式在ATEMI患者急救中的應用仍鮮有報道,因而作者對本院收治的80例ATEMI患者進行效果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ATEMI患者作為本組觀察對象,將所有患者依照入組時間編號,并采用隨機信封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50.38±8.28)歲;下壁及右心室梗死5例、廣泛前壁梗死7例、前間壁梗死8例、下壁梗死9例、前壁梗死11例;觸發(fā)性心肌梗死34例、復發(fā)性心肌梗死6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9例;年齡32~80歲,平均年齡(52.31±7.32)歲;下壁及右心室梗死3例、廣泛前壁梗死8例、前間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10例、前壁梗死13例;觸發(fā)性心肌梗死32例、復發(fā)性心肌梗死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梗死部位、發(fā)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參與本組研究的所有患者及親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標準:(1)患者臨床癥狀維持>30min。(2)實驗室檢測患者心肌梗死臨床指標顯著升高。(3)患者心電圖檢測>2個相鄰導聯(lián)ST段抬高。(4)患者及監(jiān)護人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就診前6個月內存在腦血管意外及大手術者。(2)患者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3)患者存在藥物過敏史,無法配合常規(guī)治療。(4)患者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本研究。(5)患者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進行干預,觀察組采用多科室護理協(xié)作模式進行干預。對照組在患者入組后由專職護士進行入院評估,與患者及親屬構建合理的護患關系,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態(tài)評估,依照患者心理狀態(tài)不同,采用心理措施進行干預,并針對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及時的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多科室護理協(xié)作模式進行干預,由相關人員(急診科醫(yī)護人員、心血管科醫(yī)護人員、導管室醫(yī)護人員、物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及營養(yǎng)師)組成多科護理小組,干預措施如下:由急診醫(yī)生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診斷,急診護士配合醫(yī)生完成急救中病情評估,并給予基本的搶救措施,初步診斷后通知心血管科醫(yī)生復診,在急診醫(yī)生的協(xié)同下確定治療方案,對于需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者,通知導管室醫(yī)護人員做好準備工作,由導管室護士完成PCI術前準備工作,并在心血管醫(yī)生的協(xié)助下行手術,此過程由兩科室醫(yī)護人員共同負責完成,病情嚴重者送入CCU病房,由其醫(yī)護人員監(jiān)測生命體征及做好護理工作。在心血管病房住院期間,物理治療師在醫(yī)生所制定的護理干預措施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步行進行活動,通過物理治療干預,盡可能改善患者功能狀態(tài)。物理治療師與護士協(xié)同護理,更好地配合護理,提高護理質量。心理治療師及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輔助進行有針對性地心理干預,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1.3 觀察指標 本組研究中在患者出院前評估患者進門至球囊擴張時間(DTB)、人均住院費用、平均住院日等護理一般資料,并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并在6個月時,行冠脈造影檢查評估患者左心室舒張未期內徑(LVED)及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水平,統(tǒng)計分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冠脈再狹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或%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護理一般資料調查結果 見表1。
表1 患者護理一般資料調查結果(
表1 患者護理一般資料調查結果(
?
2.2 患者心臟功能指標檢查結果 見表2。
表2 患者心臟功能指標檢查結果(
表2 患者心臟功能指標檢查結果(
?
2.3 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冠脈再狹窄發(fā)生情況 見表3。
表3 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冠脈再狹窄發(fā)生情況[n(%)]
STEMI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類疾病,其存在病情變化快、病情危重、發(fā)病率高等特點,PCI療法是臨床中應用較廣的治療方法,其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后質量。在對STEMI患者進行干預時,迅速恢復患者梗死、心肌缺血的冠脈動脈前向血流是首要目標,避免左心室重構,挽救缺血心肌細胞,改善患者后期生活質量?,F(xiàn)階段臨床中多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對STEMI患者進行干預,但由于臨床實踐的諸多因素限制,常導致無法及時有效針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干預。
本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DTB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人均住院費用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多科室護理協(xié)作模式是近年來提出的具有較廣應用前景的護理模式。在出院前對患者LVEF及LVED水平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觀察組LVEF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LVED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采用多科室護理協(xié)作模式對ATEMI患者進行干預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指標,有利于冠狀動脈的迅速開通及冠狀動脈前向血流灌注的恢復,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復。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冠脈再狹窄及心源性梗死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幾率,提高安全性。采用多科室護理協(xié)作模式對ATEMI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通過完全、持久早期地輔助患者開通梗死血管,恢復血液灌注,并有效改善冠狀動脈血液循環(huán),避免或減少心肌壞死或缺血,降低冠脈再狹窄發(fā)生率。同時,在ATEMI患者冠狀動脈血流恢復后,可顯著改善冠脈微循環(huán)血流量,護膚動脈微循環(huán),挽救梗死區(qū)心肌功能,改善心臟功能,有利于維持穩(wěn)定的心電活動,因而可減少患者再發(fā)心肌梗死、惡性心率失常、心源性死亡概率。
[1] Basu S,Ratcliffe G.Develop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within the ED towards domestic violence presentations.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14,31(3):192-195.
[2] Wolf L,Ulrich CM,Grady C.Emergency Nursing,Ebola,and Public Policy: The Contributions of Nursing to the Public Policy Conversation. Hastings Center Report,2016,46(S1):S35-S38.
[3] 吳潔.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22):2492-2494.
[4] Christensen M, Rosenberg M, Mahon E, et al. Pivot Nursing: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ED Triage.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 2016,42(5):39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