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希國,王 芳
(1.遼東學院 旅游管理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1;2.遼東學院 學報編輯部,遼寧 丹東 118001)
【文史新證】
《春秋大事表·〈春秋左傳〉引據〈書〉經表》補
孫希國1,王 芳2①
(1.遼東學院 旅游管理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1;2.遼東學院 學報編輯部,遼寧 丹東 118001)
《春秋大事表·〈春秋左傳〉引據〈詩〉〈書〉〈易〉三經表》統(tǒng)計《左傳》引《書》有很多的疏漏。詳細了解《左傳》引《書》的具體情況,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左傳》、深入理解《左傳》的思想內涵。
《春秋大事表》;《左傳》;《尚書》;民本主義
《左傳》在敘述、議論、闡述事理的過程中,征引了許多《尚書》中的句子。清代學者顧棟高(1679—1759)在其代表作《春秋大事表》中對《左傳》引《書》的情況作了比較詳細的統(tǒng)計,對后學者學習《左傳》大有裨益。但仔細審之,其統(tǒng)計存在著許多疏漏。詳細了解《春秋大事表》統(tǒng)計《左傳》引《書》的具體情況,對于我們學習《左傳》、深入理解《左傳》的思想內涵是大有幫助的。此外,本文所討論的《尚書》引文只標注今古文,這里不作相關問題的討論。
《左傳》引《書》最早出現于隱公六年(前717年),止于哀公十八年(前477年),除桓公、閔公兩個時期的史料沒有引《書》,其余的都有引《書》的情況,具體為隱公1處;莊公2處;僖公7處;文公4處;宣公3處;成公6處;襄公16處;昭公10處;定公2處;哀公4處。
《春秋大事表·〈春秋左傳〉引據〈詩〉〈書〉〈易〉三經表》(以下簡稱《〈左傳〉引據〈書〉經表》)統(tǒng)計《左傳》引《書》二十二處[1]2561-2565,具體為:《尚書·盤庚》2處;《古文尚書·大禹謨》7處(其中引“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句4處);《古文尚書·蔡仲之命》1處;《古文尚書·君陳》1處;《古文尚書·旅獒》1處;《尚書·康誥》5處;《尚書·益稷》1處;《尚書·洪范》1處;《古文尚書·五子之歌》2處;《尚書·呂刑》1處;《古文尚書·泰誓上》1處;《古文尚書·武成》1處;逸《書》1處。不刪其重,實為二十五處。
然而事實上,《左傳》引《書》之處不止于此數,《〈左傳〉引據〈書〉經表》沒有統(tǒng)計的還有30處,其中:《尚書·堯典》2處;《尚書·盤庚》1處;《古文尚書·大禹謨》3處;《古文尚書·仲虺之誥》3處;《古文尚書·蔡仲之命》2處;《尚書·泰誓》4處;《古文尚書·周官》1處(引文又見于《逸周書·程典》);《古文尚書·胤征》3處;《尚書·康誥》6處(其中一處引文不見于今本《尚書》);《尚書·武成》1處;《尚書·洪范》2處;《古文尚書·太甲中》1處;逸《書》1處。
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中統(tǒng)計《左傳》引《書》共22處。劉起釪先生在《尚書學史》中考證《左傳》引《書》共86次,涉及13篇[2]49,其中包括一些征引逸《書》和特殊用法的地方。而據筆者查證,《左傳》中明確標記引《書》共五十五處。在中國諸多古典文獻中,《左傳》引《書》是比較多的。現將《春秋大事表》遺漏的引《書》之處列表如下:
表1
續(xù)表
紀年《左傳》引《尚書》原文《尚書》篇名及原文襄公二十八年叔孫穆子曰:“必得之。武王有亂臣十人,崔杼其有乎?”《古文尚書·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毕骞曜悠ぴ?“《仲虺之志》云:‘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國之利也。’”《古文尚書·仲虺之誥》:“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闭压辍洞笫摹吩?“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薄豆盼纳袝ぬ┦纳稀?“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闭压晔逑蛟?“《書》曰:‘圣作則?!倍抛?逸書。今《古文尚書·說命》有:“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昭公七年昔堯殛鯀于羽山《尚書·堯典》:“殛鯀于羽山。”昭公七年昔武王數紂之罪以告諸侯曰:“紂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薄渡袝の涑伞?“(紂王)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闭压四辍吨軙吩?“惠不惠,茂不茂。”《尚書·康誥》:“惠不惠,懋不懋?!闭压辍稌吩?“欲敗度,縱敗禮。”《古文尚書·太甲中》:“欲敗度,縱敗禮。”昭公十七年太史曰:“故《夏書》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此月朔之謂也。當夏四月,是謂孟夏?!薄豆盼纳袝へ氛鳌?“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闭压暝泛渭赊o,曰:“與于青之賞,必及于其罰。在《康誥》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瘺r在群臣?臣敢貪君賜以干先王?”不見于今本《尚書·康誥》,劉起釪謂錄其大意。昭公二十四年《大誓》曰:“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余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薄豆盼纳袝ぬ┦摹?“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倍ü哪犟跫臼谕?陶叔授民,命以《康誥》而封于殷虛。《尚書·康誥》定公四年其子蔡仲改行帥德,周公舉之,以為己卿士,見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書云:“王曰:‘胡!無若爾考之違王命也!’”《古文尚書·蔡仲之命》:“王若曰:‘小子胡,惟爾率德改行……無若爾考之違王命?!卑Ч四昃釉?“惠王知志。《夏書》曰:‘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龜?!涫侵^乎?!薄豆盼纳袝ご笥碇儭?“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龜?!?/p>
(一)《〈左傳〉引據〈書〉經表》引文與《左傳》原文個別字不同
如《左傳·文公五年》:“晉陽處父聘于衛(wèi),反過寧,寧嬴從之。及溫而還。其妻問之。嬴曰:‘以剛?!渡虝吩唬骸吧驖u剛克,高明柔克?!薄盵3]540-541,《〈左傳〉引據〈書〉經表》作:“沈潛剛克?!盵1]2562此處,“漸”與“潛”互通。還有如“不”與“弗”、“暮”與“謨”、“茂”與“懋”等皆同此,并不影響我們的理解。
(二)《〈左傳〉引據〈書〉經表》引文的漏字、漏句現象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趙衰曰:“郤縠可。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对姟贰稌?,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此句,《尚書·舜典》作“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尚書·益稷》作“敷納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3]445-446《〈左傳〉引據〈書〉經表》作《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君其試之?!盵1]2562漏“車服以庸”四字。
《左傳》之引《書》,大多與原文原意相符,也有個別不符的,其具體情況如下:
(一)《左傳》引《書》與《尚書》原文原意相符的,作為論證的有力工具,更有利于表述其思想觀點
如《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3]50原意說為惡就好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燒一樣,不能面向接近,還能夠撲滅嗎?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陳桓公不顧鄰國關系,最終導致鄭、陳交惡。又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曰:‘吾獲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喪伯氏矣。’羊舌職說是賞也,曰:‘《周書》所謂“庸庸祗祗”者,謂此物也夫?!盵3]764-765借用《尚書·康誥》之語,對晉侯任用可用的人、尊敬可敬的人表示了贊同。
(二)《左傳》引《書》與《尚書》原文不符的,但與原意相符,并不影響《左傳》的思想體系和語義的表達
《左傳·哀公十一年》載子胥諫吳王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濟其欲也,不如早從事焉?!贯t(yī)除疾,而曰‘必遺類焉’者,未之有也?!侗P庚之誥》曰:‘其有顛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邑’,是商所以興也?!盵3]1664《尚書·盤庚》原文為:“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4]357又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臼季語晉文公曰:“《康誥》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3]502今本《尚書·康誥》原文為:“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盵4]541此外如《左傳·成公六年》:“《商書》曰:‘三人占,從二人?!盵3]830《尚書·洪范》原文作“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先秦典籍引用文獻,多有丟字、借字或以其原意造句者,并不影響其思想、語義的表達。
(一)《左傳》所反映的樸素的天命觀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君子謂慶氏曰:“不義,不可肆也。故《書》曰:‘惟命不于常。’”[3]1073《成公十六年》也引此條。《左傳·僖公五年》載宮之奇諫虞公曰:“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盵3]309明確地指出了天命是變化的,但變化中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即天命是眷顧有德之人的。
(二)《左傳》所反映的德政思想
《左傳·成公二年》載申公巫臣曰:“《周書》曰‘明德慎罰’,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務崇之之謂也;慎罰,務去之之謂也。若興諸侯,以取大罰,非慎之也。君其圖之!”[3]803《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周書》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言畏而愛之也?!盵3]1194指出了執(zhí)政者執(zhí)政的基本要求就是實行德政,其具體措施就是“明德慎罰”。
(三)《左傳》所反映的危機意識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盵3]1109《左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紕t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guī)?!盵3]994《左傳·成公十六年》:“《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瘜⑸髌浼氁?。今而明之,其可乎?”[3]895反映了儒家要求善始善終、防患于未然的憂患意識。
(四)《左傳》的民本主義思想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誓》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3]1184認為上天是順從民意的,進一步肯定了人對天的主宰,統(tǒng)治者遵從民意,就是遵從天意,反映了先秦時期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
《春秋大事表·〈春秋左傳〉引據〈書〉經表》統(tǒng)計《左傳》引《書》有很多的疏漏,這是我們在參看《春秋大事表》時需要注意到的。具體了解《左傳》引《書》的詳細情況,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左傳》、深入理解《左傳》的思想內涵。
[1][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劉起釪.尚書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王 芳)
Content ofZuoZhuan(左傳) Quoted fromShangShu(尚書) Recorded inGreatEventsinSpringandAutumnPeriod(春秋大事表) Written by Gu Donggao: a Supplement
SUN Xi-guo1, WANG Fang2
(1.SchoolofTourismandHospitality,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Dandong118001,China;2.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Dandong118001,China)
There is much omission inGreatEvents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春秋大事表) written by Gu Donggao. To clearly find out the content ofZuoZhuan(左傳) quoted fromShangShu(尚書) can help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ofZuoZhuan(左傳).
GreatEvents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春秋大事表);ZuoZhuan(左傳);ShangShu(尚書); people-oriented doctrine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1.08
2016-12-06
“《儒藏》精華本”(04ZD041)子課題“《書傳大全》校點”階段性成果;遼東學院青年基金項目(2016QN019);遼東學院人才梯隊(第三梯隊)建設計劃資助項目
孫希國(1975—),男(滿族),遼寧丹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文化、旅游文化。
K23
A
1672-8572(2017)01-0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