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
《鹿鼎記》里,康親王想給當時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皇帝面前的紅人韋小寶送禮,可怎么送才能既不失自己的王爺身份、又不顯得過于巴結(jié)對方呢?康親王著實費了一番腦筋。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觀察。觀察總是沒錯的,先看看對方喜歡什么,再投其所好,免得適得其反。
于是,康親王和韋小寶在花園中對酌時,康親王找機會問起韋小寶的嗜好,這就是觀察加探問了。但韋小寶很滑頭,來了一句:“我也沒什么喜歡的。”他自己故意不說,讓康親王看著辦!
眼看韋小寶不接招,康親王陷入了沉思,該怎么辦呢?他開始憑借經(jīng)驗推測,尋思著:“老年人愛錢,中年少年人好色,太監(jiān)可就不會好色了。這小太監(jiān)喜歡什么,倒難猜得很。”
還好,康親王很快有了一個方案:他(韋小寶)不是會點兒武功嗎?那就送他寶刀!但轉(zhuǎn)瞬間,康親王就在心里否定了這個方案:“在宮中說不定惹出禍來,倒得擔上好大干系?!?/p>
這句話沒毛病。送禮一定要謹慎,不能只顧對方喜不喜歡,還要考慮對方的老板是不是喜歡。
比如,康親王給韋小寶送寶刀,韋小寶是喜歡了,可是他的老板康熙多半就不高興了:韋小寶帶著寶刀在宮里亂晃,這是想干嗎?想殺朕?康親王給我手下人遞刀子,是什么意思?親王當?shù)貌贿^癮了,想當更大的?
想到這里,康親王不禁頭頂冒汗,趕緊想了一個新主意,對韋小寶說:“桂公公(韋小寶),咱們一見如故,我?guī)叙B(yǎng)得幾匹好馬,請你去挑選幾匹?!?/p>
送馬是一個好主意。
首先,馬值錢、分量夠,很多人都喜歡。果然下文就說,“韋小寶大喜”。
其次,這馬一送,二人以后就有了共同話題,再見面時可以聊聊:“那幾匹馬怎么樣啊,哪匹跑得快,哪匹坐著穩(wěn)???”這樣一來,雙方關(guān)系自然就加強了。
第三,送馬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
大清在馬背上得天下,所以朝廷特別鼓勵大家多騎射??涤H王作為親王,給韋小寶送馬,可以說是寓意深長,是勉勵韋小寶熟悉弓馬,不忘大清立國之本——這事無論傳到誰的耳朵里都是好事。
不過,送馬的時候,康親王雖然細心地親自牽著韋小寶的手去選,但他還是出現(xiàn)了一個小失誤。他說錯了一句話,吩咐馬夫時說的是:“牽幾匹最好的小馬出來?!表f小寶立刻就臉色漸變,“笑道”:“我便愛騎大馬……”,并在心底吐槽了康親王一頓。
幸好康親王機靈,馬上反應(yīng)過來了,一邊“拍腿笑道:是我胡涂,是我胡涂”,一邊迅速采取措施彌補。
怎么彌補呢?如果換了一般人,肯定會說:那就快快換大馬!可康親王腦瓜子一轉(zhuǎn),認為既然是彌補失誤,那就要加倍彌補。他立刻吩咐:“牽我那匹玉花驄出來!”——干脆把自己騎的馬送給了韋小寶。至此,康親王終于完成了自己既糾結(jié)又得意的送禮歷程。
這其實也是歪打正著。如果康親王一上來就給韋小寶送自己的坐騎,會顯得很突兀。畢竟二人初次見面,康親王又是領(lǐng)導(dǎo)、級別高,韋小寶是下級、級別低,如果康親王直接送自己騎的馬給韋小寶,其巴結(jié)意味未免太重了。但如果變成康親王說錯了話,拍著大腿向韋小寶致歉,把坐騎給了韋小寶,就很自然了。
康親王一定沒想到自己竟然莫名地用了一種心理控制技巧——先讓對方小失望一下,再來賠不是,給對方以超出預(yù)期的補償。這樣一來,對方反而很受用。
比如《水滸傳》里,柴進隆重邀請林沖去家里做客,叫人上酒。結(jié)果家人端出一小瓶子酒、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貫錢,來給林沖。這些寒磣的東西拿出來,林沖肯定很失望,柴進就罵:“一群二貨!你以為打發(fā)叫花子呢?這可是著名的林教頭,快上好酒好肉,殺羊款待!”
這心理上的一落一起,林沖自然會十分高興。柴進還可以打著“賠罪”的旗號更自然地和林沖加深關(guān)系。
有的男同學(xué)看到這里可能會大喜:原來還有這些招,我也要用到給女孩子送禮物上。
其實,你想多了。再好的招,也要人家配合才行。人家不喜歡你的話,是不會告訴你愛好的,告訴你愛好就等于給了你機會。
人家明明喜歡買口紅,喜歡吃小龍蝦,喜歡旅游,但對你說時,多半只會像韋小寶剛開始時一樣:“我也沒什么喜歡的。呵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