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壯
扎西才讓的這一組札記名為《在甘南》。甘南是黃河的水源涵養(yǎng)地之一,扎西才讓在文章中也寫到過黃河的源頭。黃河離開甘南往下流去,不遠便是黃土高原,接著便是中下游的開闊疆土。那里的故事我們早已熟知,無數(shù)道溝溝壑壑如結構復雜的大腦皮層般橫剖鋪展開來,幾千年來的傳說、典故、面容,甚至在代代傳承之中愈發(fā)熟稔的特定講述方式,都密密麻麻地在兩岸沉積鋪排開去。它們關乎到我們對漫長歷史的理解,也關乎當下時代中那如幽靈般漂浮不定的自我意識?,F(xiàn)在,讓我們回到這條河水的源頭,回到扎西才讓生活的甘南。在這里,黃河還沒有真正成為黃河。很多時候,它只是一片片水洼、一條條河溝;站在水邊的也不是秦皇漢武,而是記憶中的女子與頑童。這一幅幅畫面在歲月的磨蝕中泛黃陳舊,卻因這黃與舊獲得了更加堅不可摧的力量。它們散落在歲月的門外,等待著被人拾起。
本組札記中的扎西才讓,正是一個撿拾者的形象。這種撿拾是隨性所至的,從容、淡泊,帶著隱約的哀愁和深沉。相較于朔風中飄揚高舉的旌旗,他更迷戀俯身下趨的姿態(tài);遠離了布道者或高音喇叭的覆蓋領域,他更愿意在喃喃自語中躬身自省。精神層面的姿態(tài),最終會呈現(xiàn)為文字意義上的風格;因此,盡管《在甘南》這組札記在結構、經驗、題材、乃至文體等方面都稱得上漫無拘束、天馬行空,我們卻依然能夠一眼辨認出那條貫穿文本的脊骨,那就是扎西才讓獨特的語調。不論是回憶、慨嘆還是講述語言,扎西才讓的語調總是恬淡、舒展、緩急得體、充滿呼吸感,像遺落在草甸深處的古老神像,傲然于光陰世事,又帶著幾分淡淡的神秘與寂寥。關于“語調”或者說“音調”,愛倫坡有一個觀點頗為獨到;他認為,在現(xiàn)代詩學中,形式元素(而非“意義”)才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起源。詩的創(chuàng)作發(fā)起于音調的構造,一種特定的言說方式構成了詩的原動力;它營造出一種“無形體的氛圍”,類似于我們所說的“語言的預感”,關聯(lián)于意義的詞語組合隨后才被召喚而來。愛倫坡談論的是詩歌,但我覺得這些表述同樣適用于扎西才讓的這組札記。且不說其中濃郁的詩性,僅就文體形式而言,《在甘南》也能夠令我們聯(lián)想到紀伯倫《沙與沫》《先知》以及魯迅《野草》等被歸入“散文詩”范疇的作品。當然,不同于紀伯倫或魯迅,哲思體悟并不是扎西才讓的立足重點,抉心自食的精神創(chuàng)痛也常常被消弭軟化。體量宏大的哲思未遭排斥,只是化散到了背景底色之中;悸動的情緒暗涌也有跡可循,然而更多時候,它們是如夜晚的昆蟲一般,蟄伏在了溫暖潮濕的語言浮土之下。此種策略,同《在甘南》的整體風格特征是互為因果的:那些自語般的文字迷蒙著一層夢幻般的色彩,它們柔軟,但背后有無形的剛強;它們流淌,但終會在無形的期許里凝鑄為黃金的雕像。在這個文學語言頻遭現(xiàn)實逼促、詞語不斷被公共經驗磨損的年代里,扎西才讓的散文語言,更像是對文學本心的一種回歸。
這種回歸,恰好關涉到當下正急劇升溫的“邊疆想象”話題。半野生的環(huán)境、緩慢的身心節(jié)奏、當下經驗與歷史記憶間活化石般的珍貴重疊……扎西才讓那種夢幻般的語調,雖然不難分辨出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影響痕跡,但在氣息根脈上,必然與甘南邊地獨特的文化語境有關。更何況,《在甘南》與“邊疆想象”的相涉之處,不僅在語言氛圍,更有經驗題材層面的內容。說起來,我們對邊疆的想象,從邊塞詩盛行的唐宋、甚至《山海經》的上古時期便已開始。在漫長的時間之內,對生活在中原地帶的我們來說,這種邊緣不僅僅是空間的邊緣、版圖的邊緣、政治或軍事意義上的邊緣,更意味著文化生態(tài)和精神構成意義上的邊緣。此種意義上的“邊地”、“邊疆”,仍是一種自我確證的話語策略的產物——“邊”,并非簡單的地理概念、也不是純粹的他者,它實際上是作為一種文明體認自我的鏡面般的道具而出現(xiàn)。但在今日,這一切似乎發(fā)生了逆轉。當發(fā)達的現(xiàn)代傳媒不斷消解著“講故事的人”、當現(xiàn)實本身的荒誕早已突破了正常人類的想象力,往往是在那些遠離現(xiàn)代文明灼熱核心的所在,文學才更容易呈現(xiàn)出自身古老的魅力。邊地,正在變成另一種意義上的“中心”;古老的傳說、質樸的寓言、狂野強蠻的欲望、孑立疏群的身影、耽溺在現(xiàn)代性轉型半途的邊地小城,正堂皇步入當下文學的核心增長點之列。這些,恰恰是《在甘南》這組散文重要的興奮點。我們能從中看到人與自然的重影互喻(《鷹》《模仿》),看到借助時間施展開的古老魔術(《莊園的門》《馬蓮灘》),看到藏地傳說的再現(xiàn)和衍伸(《智美更登》《意念的力量》),看到一場場民間游戲是如何裸呈出人性中那些隱秘的角落(《打木猴》《過家家》《滑冰賽》)。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扎西才讓借助邊地書寫完成的對永恒命題的觸碰:《娃娃溝》,死亡與欲望的怪異復調里暗含著人世的隱喻;《騰志街》、《街景》的精確描摹,在節(jié)制中鼓蕩著浩遠情懷;若干關于殘酷與悲憫、理智與荒誕、虛無與永在的思索,也常能沿著生活細節(jié)的葉脈迅猛鋪展成濃蔭。面對這些篇章,我大致能夠確信,我正在閱讀的,是一位有大氣象、大關懷的作家。
“我把手插在口袋里時,感到里面又深又黑,似乎能一直通到我的體內。我只好在口袋里裝兩個核桃,一邊一個,握在手心里,覺得格外踏實。我相信沒有人能看得到它們?!边@是扎西才讓向內的一面,他要俯下面孔、貼向自己最深的深處,那種舒適和熨帖來自無人驚擾的幻景;“夜里非常安靜時,唯有這一小部分人,能聽到土地的呼吸聲,就在街道下面,排水通道里,有著豹子的力量?!边@是扎西才讓向外的一面,他要昂起頭顱、打開每一個毛孔,傾聽并說出宇宙時間的力量與秘密。當然,更多的時候,扎西才讓也像他寫到過的各色人物一樣,“只呆在云下,擁有著無數(shù)云下的日子?!边@是愛恨喜悲之后的剎那了悟,帶有幾分宗教式的深沉;同時,也正是我們每個人最恒久的寫照。(扎西才讓的隨筆《詩邊札記:在甘南》刊于《文學港》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