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伯明翰學派的媒介文化理論是大眾傳播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伯明翰學派將媒介文化理論放在了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情境中來研究分析,認為媒介即文化,媒介活動就是文化活動。伯明翰學派對媒介文化研究的貢獻,推動了媒介文化研究的快速發(fā)展,影響深遠。
關鍵詞:伯明翰學派;媒介文化
伯明翰學派是20世紀在英國出現(xiàn)的重要的文化研究流派,是以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為主的一個文化研究流派,又稱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其創(chuàng)始人為霍格特,主要成員包括理查德·約翰遜、斯圖亞特·霍爾、安吉拉·默克羅比、戴維·莫利、托尼·杰斐遜等,還包括一些與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聯(lián)系密切的雷蒙德·威廉斯、湯姆森、約翰·菲斯克、雷厄姆·默多克等。伯明翰學派以其在文化研究方面卓越成就開啟了英語世界的文化研究先聲。伯明翰學派的媒介文化理論是大眾傳播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伯明翰學派將媒介文化理論放在了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情境中來研究分析,并納入了科學,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等研究方法,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媒介文化理論學派,對整個世界在文化上的探究產(chǎn)生了長久而又深遠的影響。
文化是伯明翰學派研究的中心問題,從早期的威廉斯的對文化傳統(tǒng)的研究,還是后來霍爾的編碼與解碼理論,都是圍繞文化來進行。在威廉斯看來,文化是一種整體的社會實踐和生活方式,文化不僅僅意味著文學、藝術、審美等傳統(tǒng)的文化創(chuàng)造,除此之外,文化的外延非常寬泛,還包括娛樂、休閑活動、宗教活動、體育活動、電影、電視、報紙、雜志、流行音樂、時尚等一切生活中遇到的文化形態(tài)。我們對文化的界定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學、藝術和審美,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文化作為共同的意識結構延伸到了人類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在這些紛繁復雜的文化形態(tài)中,傳媒在今天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媒介傳播信息,提供娛樂,教育大眾,例如廣告促成時尚,時尚引導消費;今天媒介在整合社會,形成共識,塑造生活,引領文化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伯明翰學派的學者們把媒介作為當代文化研究的突破口。
麥克盧漢曾說過“媒介即信息”,借用這個觀點來概括伯明翰學派的媒介文化理論恰如其分,伯明翰的學派的媒介文化觀概而言之就是“媒介即文化”。伯明翰學派把媒介看成是是當代社會重要的一種文化實踐,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媒介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在當代社會異常緊密,所有的文化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傳播手段才能成為社會文化。媒介不單純是大眾傳播活動中的一個建制,媒介超越了技術層面深入到意義內涵。
伯明翰學派的早期的文化研究就是從媒介開始的,威廉斯在《文化與社會》一書中研究了大眾傳媒對新興的工人階級的影響,大量的外來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產(chǎn)品的流行造成了工人階級沉湎其中。霍加特認為這種外來文化是充滿了“腐敗墮落”,對工人階級造成了“不正當?shù)恼T惑和道德淪喪”,使他們成為“意志消沉的一族”和被大眾傳媒“馴服的奴隸”。還評價這個時期“新的大眾出版物、電影、廣播和電視,以及大規(guī)模的廣告,是在工人階級之中鼓動一種無意識的統(tǒng)一性,一種高度的被動接受性”。之后威廉斯在《傳播學》中對世界上主要的傳播制度進行了概括,他把傳播制度分成了“獨裁的、家長的、商業(yè)的和民主的”,他認為不同的傳播制度與其文化和社會結構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傳播制度往往能發(fā)映出一個社會的基本文化形態(tài)和結構。
霍爾作為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的重要人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了編碼和解碼理論,他認為傳播過程并不是一個單線的傳播者到受眾的行為,意識形態(tài)的傳送并不等于被接受。傳播是個復雜的過程,傳播文本的編碼和解碼不是完全對應的,是分開的,兩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意義的產(chǎn)生取決于受眾對可接觸到的媒介文本的解讀方式。這種解碼方式有三種:認同式解碼、協(xié)調式解碼、對抗式解碼。不同的解碼方式主導著受眾對媒介文化的認知,對意識形態(tài)的感知和領悟?;魻柊盐幕芯康闹攸c引向的文本研究,在文化生產(chǎn)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編碼的手段,將語言、圖像進行加工,把處于支配地位的階級的利益進行包裝,以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使其“自然化”?;魻栍媒Y構主義的分析方法,指出媒介是怎樣利用意識形態(tài)的編碼過程生產(chǎn)輿論、制造共識的。大眾媒介作為一個開放的空間,不同的力量在其中呈現(xiàn)和角逐,不同的利益團體以意義斗爭的形式出現(xiàn)。媒介成為一個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斗爭的社會場域,成為進行推廣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工具。
伯明翰學派的媒介即文化的觀念是基于他們對文化的重新定義,他們將文化理解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威廉斯認為通過對某一時期文化實踐的考察,可以了解某一時代的文化精神風貌,媒介作為文化的載體,有時媒介就是文化本身,媒介活動就是文化活動。伯明翰學派完成了傳播研究的一次重大轉型,由關注媒介活動外在到關注媒介活動本身,由社會學研究走向了對媒介的全方位的考察,人們開始客觀冷靜的看待媒介活動。文化研究學派為媒介在現(xiàn)在社會找到了一個恰當?shù)奈恢茫瑥牧硗庖粋€角度為媒介尋求了一個身份認同。伯明翰學派據(jù)此完成了媒介文化研究的范式轉型,開啟了媒介研究的本體論傳統(tǒng)。
媒介即文化的觀念是伯明翰學派對媒介文化研究的貢獻,推動了媒介文化研究的快速發(fā)展,影響深遠。麥克魯漢說:“媒介即信息”,“媒介即文化,……媒介會改變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他會消滅一種文化,引進另外一種文化?!泵浇楦淖冎澜纾淖冎祟惖氖澜缬^,進一步說,文明的演進是在媒介的嬗變中進行的。當然,麥克魯漢的媒介觀有些過于激進,但是其從正面大力強調媒介的文化屬性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陸揚,王毅.大眾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2][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與社會[M].吳松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潘知常.傳媒批判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4]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
作者簡介:杜方偉(1980-)男,漢族,河南信陽人,研究生,黃河科技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