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艷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日本茶道文化的救贖內(nèi)涵探究
代小艷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茶文化始發(fā)于中國,而最先賦予“茶道”這個名詞內(nèi)涵的卻是日本。日本的茶道文化從飲茶開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茶道文化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內(nèi)涵。從生物進化論的本質角度上分析,物種要適應自然的發(fā)展只有逼迫自己不斷去進化才能免于被淘汰的厄運。同樣,對于日本茶道文化而言,茶道文化的內(nèi)涵只有符合現(xiàn)代人生活的氣息并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現(xiàn)代生活質量的提高,才可以隨著時代發(fā)展而長久存在下去。否則,它極有可能會像民間的一門小眾藝術,最終也會消失在人們的記憶里。從這個角度上考慮,關于日本茶道文化的救贖內(nèi)涵的研究便顯得十分有必要。因此,本文在回顧了日本茶道文化發(fā)展歷史的同時,從“救贖意識”的角度,深入探討了有關于日本茶道文化的救贖內(nèi)涵以及其救贖措施。
茶道文化;日本;救贖;思想解放
文化孕育著思想,而思想是意識的高度集中。人類受著自身意識的作用而參與對這個世界的改造。不同國家因為有各自的統(tǒng)一的民族認同感和意識流,從而使得不同國家的公民有著區(qū)別與其他國家公民的獨特行為習慣。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本國推崇和倡導的文化思想最容易形成一國約定俗成的道德標準。這種道德標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但是另一方面,這種道德標準的弊端也給人們帶來無謂的煩惱。拿婚姻觀來說,對于美國人而言,如果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沒有結婚,膝下也無子女,那這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同樣的情況倘若出現(xiàn)在中國,中國的婦女們可能會把它作為一件奇特的事情在茶余飯后進行熱烈的談論。她們會像某一領域的專業(yè)分析師一樣把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一一羅列。女人的外表、性格、家庭背景、學歷、財產(chǎn)狀況等都是基本的參考要素。而這種情況如果出現(xiàn)在日本就更糟糕,日本人可能會直接把它與“不孝”劃上一個“等號”。那么,對于這個四十多歲沒有結婚的女人,不同的國家可能會給她帶來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命運。以上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思想觀念尤其是高度集中的思想觀念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一國的文化可以成就許多人,也可以摧毀許多人。日本茶道文化由于與禪意結合,在包羅萬象的基礎上還原了人類最原始的情感訴求。因此,把日本茶道文化作為人類思想的一次自我“救贖”的一種途徑,非常具有現(xiàn)實和深遠意義。
1.1 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于“茶道”的起源,其實應該從中國的飲茶開始追溯。但是在中國,我們習慣上說的是茶文化,而非茶道。茶道是日本本土給出的一個概念。茶葉在生長過程中沒有任何氣味。它不像花會散發(fā)迷人的幽香。但是當把鮮嫩的茶葉浸泡于熱水中時,茶葉清秀的香氣會在幾秒鐘之內(nèi)在空氣中散發(fā)開來。這說明了茶葉具有高雅清秀的氣質,但同時它又擁有低調的性格。從功效上來看,飲茶有助于人排除體內(nèi)的毒素,也有助于人保持清醒的頭腦。茶葉是有別于世俗之物的另一種存在。因此,意氣相投的人懷著虔誠的心對茶展開了解,進而把茶的精髓上升到一種精神上的標準。茶文化是茶葉精髓的集中精神體現(xiàn)。
茶文化在日本傳播過程中有幸與日本的宗教結上緣分,由此產(chǎn)生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在全世界的范圍內(nèi)非常有名,其原因之一是茶精神的精髓與宗教禪學思想不謀而合,茶葉的普遍存在性正好為宗教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日本茶道文化之所以會得到全世界廣泛的認可,跟茶葉的“親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2 日本茶道文化的內(nèi)涵
前文中有提到,日本茶道文化最初是源于中國的茶文化。但是日本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又賦予了“茶禪”的內(nèi)涵。并且,這種茶道精神被認真落實到日本本土居民生活的日常行為習慣中。比如在一些重要場合,晚輩對于長輩需要講究并且遵守進茶禮儀;女子在結婚之前需要先行學習基本的茶道程序禮儀;小學生在學前教育階段也要首先學習茶道章節(jié)等等。這些都體現(xiàn)出茶道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日本本土中,并且日漸成為日本這個民族的精神象征符號。由此,日本茶道文化的內(nèi)涵更體現(xiàn)出了一種民族氣節(jié)以及尊師重教、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這些精神正是處于現(xiàn)今這個快消時代的人們正在積極尋求“心靈治愈”的“良藥”。
2.1 幾乎每個人都在潛意識里等待被“救贖”
人的一生其本質也是一個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年幼時擁有純真缺少判斷力,讀書階段擁有判斷缺少獨立,工作階段擁有獨立卻又丟失了純真……人們往往在失去某種精神后會感慨過去擁有時的美好。因此,可以這么認為,現(xiàn)世生活中的人們幾乎都在潛意識里面想要挽回曾經(jīng)失去的重要品質。只是快節(jié)奏的生活以及工作的壓力使得很少有人為自己騰出時間來思考和自省。因此,人們越長大會變得越難感受到快樂。很多人至今也不明白為什么擁有的越多,幸福感卻越少。
現(xiàn)代人尤其是現(xiàn)代成年人,為了“救贖”自己的心,嘗試向心理醫(yī)生尋求幫助。但是心理醫(yī)生的能力也非常有限,他們只能幫助患者疏通被堵塞的“心靈出口”,但是能找回自己的初心的正確“通道”依然是需要患者自己去探索。文化可以帶給人力量。文化的精髓在于思想,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可以引領人們走向內(nèi)心最初的方向。
2.2 不同的文化思想都有其特定的“救贖”意識內(nèi)涵
過去,文化的開放性帶來了思想的解放。思想的“救贖”還在于思想的宣揚者想要挽回什么。例如,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其實質是對于人類思維局限性的一次救贖。人們往往把自己作為立足點,把自己感受得到的認為其存在,而把自己感受不到的認為其不存在。而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就指出,人類的感官世界感受到的往往是這一事物存在的極其微小的一方面,雖然我們尚且無法感知另外的方面,但是我們不該否認其存在。柏拉圖的《理想國》打開了人們對于世界認知的廣度和深度,把人類從狹隘、片面的認識中解救出來,有利于人類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當然,除柏拉圖外,在人類的思想長河中,還有亞里士多德、維夫斯以及馬克思等具有時代意義的思想家們的著作都是屬于在不同的方面對人類思想有著重要的“救贖”意義。
3.1 豐富的日本茶道救贖內(nèi)涵
在中國過去封建社會時期,人們把精神寄托于神靈,希望通過對神靈的祭拜來尋求內(nèi)心的安穩(wěn)。隨著不同宗教學派的發(fā)展和壯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其實,宗教信仰的本質也是一種精神寄托。人存活于社會中,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guī)對人的約束范圍是有限的。道德的范疇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宗教。人們有了宗教信仰之后,內(nèi)心會受著宗教倫理的約束而使其在精神上變得有理可尋。但是,無論何種宗教最終都免不了需要人們對某位主或者神靈進行一定的膜拜。對于部分“無神論”人士而言,這種對虛有人物的膜拜是他們無法認同和接受的。因此,在人類精神“救贖”之路上,宗教依然有其內(nèi)在的局限性。
從思想的接納度而言,日本的茶道文化的思想精髓較前二者而言比較容易被絕大多數(shù)人接受。日本茶道文化雖然融合了“禪”意,但是它并沒有向人們宣揚一些莫須有的理論和禮儀。它以謙和的方式向人們傳達著至善至真的精神品質。日本的茶道文化教人們對事物認知保持一顆虔誠的內(nèi)心,遇事不急不躁,待人溫文爾雅,做事正直不阿,追求美好的事物但不沉迷。這些都是處于現(xiàn)行這個功利社會中的人們所迫切渴望和尋求的品格。
3.2 日本茶道文化對人精神世界的救贖應用
3.2.1 將日本茶道文化引入醫(yī)學心理治療項目
對于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上班族而言,工作的壓力和家庭的重任是他們迫切需要“被救贖”的主要原因。他們甚至沒有時間去好好了解“救贖”的辦法,最直接的想法便是尋求心理醫(yī)生。日本茶道文化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雖然非常有利于人們的“精神救贖”,但是它目前并沒有在心理醫(yī)學界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醫(yī)生面對患者往往采用傳統(tǒng)的做題分析加開藥的方法。這樣的行醫(yī)模式對于患者的病情來說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套路。因此,本文建議心理醫(yī)學研究機構可以在充分連接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的同時,把日本茶道文化做成一個專門和系統(tǒng)的治療項目。日本茶道文化經(jīng)過系統(tǒng)化的處理過程后會變成一種更加針對于“救贖”意識的心理醫(yī)學新項目。它將最終有利于心理醫(yī)學事業(yè)回歸到真正拯救人們內(nèi)心、喚起人們對美好的真切感受的事情上來。
3.2.2 成立茶道文化紀念日
任何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精神都應該擁有自己特定的節(jié)日作為其紀念日。茶道文化紀念日的成立不僅預示著茶道文化作為一種真正擁有“治愈”和“救贖”功效的精神文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也表明茶道文化將會以更加飽滿的姿態(tài)走向未來。在茶道文化紀念日當天,各種跟茶道有關的活動都會被開展,熟悉茶道文化的人會因為它的熱鬧而對它更加追捧和相信。而成立茶道文化紀念日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希望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最終被全世界的人們所認知和追捧,在精神空虛和迷茫的時候懂得利用它來讓自己內(nèi)心平靜,找回最初的自己,為自己的心靈找到通往光明的出口,從而完成一次精神的“救贖”。成立茶道文化紀念日這個舉措的實現(xiàn)可能需要再等待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它對于茶道文化救贖的作用卻是非常值得推崇和考證的。
[1]李道和.中國茶葉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經(jīng)濟學分析[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9.
[2][唐]封演著、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李道和,池澤新.江西省茶葉產(chǎn)業(yè)競爭力實證分析[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76-79.
[4]彭雨良,李思雨.網(wǎng)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影響與對策[J].重慶與世界,2012(10).
[5]岡倉天心.谷意譯.茶之書[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2011年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計劃項目“村上春樹作品中‘自我救贖’意識的研究”(11XSYK115),負責人:代小艷。此文為該項目階段性成果。
代小艷(1985-),女,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與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