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
(許昌市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支隊 河南 許昌 461000)
李葉紅點病和袋果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郭君
(許昌市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支隊 河南 許昌 461000)
李葉紅點病別名疔病、軟骨紅斑、紅斑病、軟骨腫斑。國內外分布較廣,危害李屬的多種植物,如李、毛梗李、山櫻桃、櫻桃、細齒稠李等。李袋果病我國東北和西南高原地區(qū)發(fā)生較多。主要危害李、山櫻桃等。
1.1 李葉紅點病。發(fā)病初期,葉面上出現(xiàn)紅色、紅褐色小疹點,以后逐漸擴大,葉正面漸漸隆起,形成較明顯的饅頭形或類圓形腫斑,軟骨質,表面平滑,略有光澤,表面密生多數(shù)紅色、紅褐色小疹點,即病原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器;葉背面對應部分呈弧形、凹透鏡形凹斑。受害嚴重時,葉片兩面布滿紅褐色、橙色病斑,葉片卷曲或早期脫落。
1.2 李袋果病。主要危害果實,也危害葉片、枝干。果實感病后,無果核,呈中空狹長形狀,故名袋果病。病果幼小時淡黃或紅色,后漸皺縮并變?yōu)榛疑?,最后呈深褐色至黑色,懸掛在樹上,?shù)日后脫落。幼嫩枝條和葉片均能受害。病枝膨腫,組織松軟,終至枯死。次年在此枯枝側面所生的新枝,大都受害。葉片被害后卷曲皺縮,呈黃色或紅色,和桃縮葉病很相似。在5、6月間,在病葉、病果和病枝上均出現(xiàn)灰白色的粉狀物,即為病原菌的子囊層。
2.1 李葉紅點病。病原菌有性世代隸屬于子囊菌綱,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疔座霉屬;無性世代隸屬于不完全菌類,類球殼菌目(殼霉目),類癭腫病菌科(赤殼霉科),紅點病菌屬(多點菌屬,多點霉屬,紅點菌屬,紅點屬)。有性世代之子囊殼一部分乃至全部埋生于較明顯的子座中,或者生于棉絮狀之菌絲綱中,子囊孢子8個,橢圓形或者近于橄欖形,單孢無色。無性世代之子座埋生于葉片的病組織中,稍稍隆起,呈腫狀大斑,鮮桔紅色至橙色,軟骨質,通常占葉片的全部厚度,內生多數(shù)扁球形至球形的分生孢子器,壁較薄,淡橙黃色至無色透明;分生孢子器內充滿線形或蠕蟲形的分生孢子,單孢,無色透明,或多或少彎曲。
2.2 李袋果病。該病由子囊菌亞門,半子囊菌綱,外囊菌目,外囊菌科,外囊菌屬,李外囊菌引起。子囊層露于病部表面,呈灰色粉狀。子囊筒形排列成柵欄狀無色。子囊孢子無色,球形,能在子囊內芽殖。
3.1 李葉紅點病。病原菌以子囊殼在病落葉上過冬,次年春季成熟,放出子囊孢子,經風雨傳播至嫩葉上,侵入危害,其后不再發(fā)生再次侵染。
3.2 李袋果病。病原菌的越冬方式尚不確切,一般是在夏季即有子囊孢子從子囊內放出,冬季以孢子在芽鱗上越冬,并能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進行芽殖。此病一年只有一次侵染,無再侵染。一般在寒冷地帶發(fā)生較多,春寒多雨的年份,發(fā)生嚴重。紅色及紫色品種受害較重,野生品種更易受害。病害始見期3月中旬,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發(fā)病盛期。一般低洼潮濕地、江河沿岸、湖畔低洼旁的李園發(fā)病較重。
4.1 李葉紅點病。于秋末落葉盛期,收集落地病葉燒毀或漚糞造肥,消滅越冬病原菌。病害發(fā)生期結合疏枝修剪,剪除發(fā)病較重的枝葉,控制病菌傳播蔓延。在有條件實行藥劑防治的重病區(qū),可于每年發(fā)病期前,向葉背面噴1~3次波爾多液進行預防。
4.2 李袋果病。注意園內通風透光,栽植不要過密。合理施肥、澆水,增強樹體抗病能力。剪除病枝、病果集中深埋或燒毀。在李樹發(fā)芽前,可交替使用4°~5°Be石硫合劑、1∶1∶100倍式波爾多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30%堿式硫酸銅膠懸劑400~500倍液、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等進行防治,以鏟除越冬菌源,減輕發(fā)病。自李芽開始膨大至露紅期,可交替使用下列藥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每10~15 d噴1次,連噴2~3次。
[1]王占斌,李晶瑩.李子紅點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J].防護林科技,2015(9):117~118.
[2]徐睿,梁臣,李東項,等.李樹葉片紅點病的發(fā)生及防治技術 [J].河南林業(yè)科技,2001(6):46.
[3]張素敏,劉春雨,徐少鋒.園林植物病害發(fā)生與防治 [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
[4]伊建平,賀杰,單長卷.常見植物病害防治原理與診治 [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2.
[5]陳守耀,周秀梅,陳建業(yè).北方果樹優(yōu)質果品生產技術 [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