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華
一齡鰱鳙草鳊魚種培育技術
唐玉華
魚種培育是一項基礎工作,是奪取成魚養(yǎng)殖高產、優(yōu)質、高效的重要物質保證。一齡魚種是指將3cm左右的夏花,經過4~5個月的培育,使其長成體質健壯、個體達10~20cm的魚種,以供商品魚養(yǎng)殖之用?,F(xiàn)將一齡鰱鳙草鳊魚種培育的相關技術簡介如下,供參考。
培育池呈東西向的長方形,面積以3~5畝為宜,水深為1.5~2.0m,土質以壤土為佳,池埂堅固,池底平坦,保水性好。培育池應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并配有相應的增氧、投飼、水泵等機電設備。
于放養(yǎng)前10~15d,清除池邊雜草、雜物,挖除池底過多淤泥,保留淤泥不超過10cm,隨后使用生石灰?guī)宄?,用量?25~150kg/畝,以殺滅病原菌、寄生蟲、野雜魚等敵害生物。于放養(yǎng)前5~7d投施腐熟發(fā)酵并用1%~2%的生石灰消毒好的畜禽糞肥,用量為300~400kg/畝,以培育浮游生物,為即將入池的夏花提供適口天然生物餌料。生物餌料營養(yǎng)豐富,適口性好,是提高魚種培育成活率的重要措施。鰱、鳙魚種的培育池可適當加大施肥量。草、鳊魚種為主培育池還應預先培養(yǎng)蕪萍、小浮萍等。
選擇1個品種作為主培魚種,2~3個在活動水層和食性上與主培魚種無沖突的品種作為配培魚種,以充分發(fā)揮水體生產力和魚的共生互利優(yōu)勢,以增加培育產量和效益。以鰱魚種為主的培育池可搭配培育部分鳙、草魚種;以鳙魚種為主的培育池可搭配培育部分草、鳊魚種;以草魚種為主的培育池可搭配培育部分鳙、鳊魚種;以鳊魚種為主的培育池可搭配培育部分鰱、鳙魚種。一般主培魚種的放養(yǎng)比例為60%~70%,配培魚種為30%~40%。夏花的放養(yǎng)密度應根據(jù)池水深度、培育品種及育成規(guī)格等因素綜合考慮,科學確定。一般放養(yǎng)密度為15000~20000尾/畝,條件好的可增至25000~30000尾。在同一培育池內,同一種類魚的夏花放養(yǎng)規(guī)格應一至,并一次放足。主培魚應提前入池,配培魚應滯后20~30d放養(yǎng)。夏花放養(yǎng)前需用2%~3%的食鹽水或15~20g/m3的高錳酸鉀溶液藥浴5~10min。
主養(yǎng)鰱、鳙魚種的培育池,餌料投喂以施追肥為主。除放養(yǎng)前施足一定量的基肥外,每月還需追施4~5次鰱鳙肥(主要成份為肥水菌群:光合細菌、芽孢桿菌、乳酸菌、酵母菌、固氮菌等)或漁肥精(主要成份:高效生物酵素、活性有機質、微量元素、特殊活化劑等),每次追肥量分別為1kg/畝·m和2~3kg/畝·m,以分解多余有機物,不斷釋放有機養(yǎng)分,促進浮游生物持續(xù)繁殖、快速生長,增加密度,滿足鰱、鳙魚快速生長的營養(yǎng)需求。培育過程中,還應適量投喂部分小麥粉、菜餅漿和破碎配合料等。主養(yǎng)草、鳊魚種的培育池,7月~9月上旬以投喂蕪萍、小浮萍等青料為主,輔喂適量的配合料,9月中旬~11月投喂浮萍、水草、細嫩陸草等,并增加配合料的投喂量。投喂配合料的粒徑大小“因魚而宜”,具體的投喂量應根據(jù)天氣、水溫、水質和魚的攝食生長情況靈活掌控。一般青料以投喂后1~2h、配合料20~30min基本吃完為宜。
每5~7d加水1次,每次加入新水10~20cm;每15~20d換水1次,每次換掉老水20%~30%,保持池水透明度為30cm左右。適時開啟增氧機,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pH值低于7.0時或高于8.5時,全池潑灑生石灰或降堿抑藻素(主要成份:果酸、草酸、檸檬酸、丙酸等復合有機酸),用量分別為10kg/畝·m和100~150mL/畝·m,調節(jié)pH值在7.0~8.5之間。每10d左右潑灑1次微生物益水素(主要成份:光合細菌、生物活性物質、營養(yǎng)元素等),用量為1~2L/畝·m,以有效轉化分解氨態(tài)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迅速分解利用水體中的殘餌、排泄物等有機物質,改良水質。每15~20d潑灑1次底改凈(主要成份:過硫酸氫鉀、螯合劑、表面活性劑、穩(wěn)定劑等),用量為100~150g/畝·m,以強力去除水底硫化氫、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質,氧化底泥,除黑除臭,修復和改善底質。
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積極措施,嚴格控制魚病的發(fā)生和蔓延。每7~10d用含氯30%的漂白粉對食場水域消毒1次,用量為25g/m2,防止細菌的大量滋生。7~9月,每月投喂1次用0.2%的黃芪多糖(主要成份:黃芪多糖、靈芝多糖、果寡糖、多維、高活性生物酶等)制成的藥餌,每日2次,連喂3~4d,以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力。6~9月,每10~15d潑灑1次溴氯海因(主要成份:1-溴-3氯-5,5-二甲基乙內酰脲;規(guī)格:8%),用量為300g/畝·m,防止細菌病。5~8月份,每月使用1次滅蟲精,用量為10~20mL/畝·m,防止寄生蟲病。一旦池魚發(fā)病,應及時診斷,科學選藥,合理下藥,力求將魚病消滅在誘發(fā)狀態(tài)。
堅持每天早晨和下午各巡池1次,觀察池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以便調整投喂量。每周檢測水溫、溶氧、pH值、透明度等水質指標,若發(fā)現(xiàn)水質變壞,應及時采取改良措施。定期檢看水泵、增氧機、投飼機、防逃等設施的完好情況,發(fā)現(xiàn)損壞,應及時檢修或更換。每月拉網鍛煉魚體1~2次。
當水溫在5~10℃時可拉網并池,按種類、規(guī)格將魚種進行分類歸并放入到專用池越冬,也可以將大規(guī)格魚種直接放入成魚池中養(yǎng)殖。在拉網、選魚、運輸、放養(yǎng)等操作中,動作應快捷輕柔,以防魚體受傷。
(通聯(lián):211600,江蘇省金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健康路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