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更生,趙春燕,唐瑞永
(天水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甘肅 天水 741001)
早春大棚辣椒生產可以實現(xiàn)提早上市,并以其投入小、管理簡單、效益高、市場廣闊的特點深受菜農喜愛,栽培面積逐年擴大,發(fā)展非常迅速。但在實際生產中,由于許多大棚是新發(fā)展起來的蔬菜基地,菜農由糧農轉化而來,缺乏辣椒栽培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特別是育苗技術缺乏,苗期管理不當,極大地影響了辣椒的產量和產值。苗好三成收,做好辣椒育苗和苗期病害防治、為生產提供優(yōu)質健壯秧苗,是辣椒栽培提早成熟、提高產量、增加效益的前提和保證。在辣椒播種、苗期管理等過程中幫助菜農正確運用早春大棚辣椒育苗技術,并對育苗中的常見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是盡快改進當前生產現(xiàn)狀的有效措施。
適時育苗是保證適時定植、實現(xiàn)早春大棚辣椒高產高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辣椒播種期應根據當?shù)貧夂驐l件、育苗設施等確定,保證在終霜期后定植。天水地區(qū)早春大棚辣椒栽培一般在12月下旬育苗,苗齡80~90 d。
1.2.1 苗床及營養(yǎng)土準備
早春大棚辣椒育苗應在日光溫室中進行。播種前平整土地,做1.2~1.5 m寬的育苗床。為了培育壯苗,營養(yǎng)土必須疏松、肥沃,保水性和透氣性良好,無病菌和害蟲等,并含有豐富的礦物營養(yǎng)和充足的水分供秧苗生長發(fā)育。播種前按有機肥與田園土3∶7或4∶6的體積比配制營養(yǎng)土,每平方米苗床需營養(yǎng)土0.1 m3,有機肥采用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農家肥并過篩,田園土應選取未種過茄果類作物的大田土并過篩,再摻撒適量磷肥和殺菌劑(每立方米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 g),配好藥肥后充分混合均勻,作育苗營養(yǎng)土使用。
1.2.2 種子處理
用55 ℃溫水(2份開水對1份涼水)燙種消毒10~15 min,用水量是種子質量的5倍,然后用25~30 ℃溫水浸種4~5 h,洗凈種子表面黏液,瀝干水分后播種。
將配好的營養(yǎng)土均勻施入苗床內(平鋪8~9 cm厚),如采用營養(yǎng)缽育苗宜選用(8~10)cm×10 cm的營養(yǎng)缽,育苗盤宜選用50孔或72孔。播種前將已裝好營養(yǎng)土(八九成滿)的育苗盤或營養(yǎng)缽整齊擺放于育苗床。苗床提前灌足水,待水滲下后播種,一般每平方米用種量10~15 g,營養(yǎng)缽或穴盤育苗每穴播種2~3粒,播后要及時覆1.0~1.2 cm厚的育苗土,然后覆上1層塑料薄膜,再覆蓋小拱棚以增溫保墑。在未出苗之前不宜澆水,避免因澆水降低地溫而影響種子發(fā)芽率,推遲種子出苗時間。
早春大棚辣椒育苗的關鍵是提高苗床溫度,播種后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 ℃,夜間18~20 ℃;當有60%~70%的出苗率時揭去塑料薄膜,白天氣溫保持在20~25 ℃,夜間10~15 ℃。當棚內溫度穩(wěn)定在15 ℃以上時及時撤掉小拱棚。真葉展開前不澆水,幼苗期保持土壤見濕見干,澆水時應少量勤澆,時間應選在晴天的10:00—12:00,忌陰雨天澆水或澆水過量,以免造成床土濕度過大。若發(fā)現(xiàn)幼苗缺肥時,可噴施葉面肥。在定植前10~15 d,要逐漸降低棚溫,加大通風量,進行低溫煉苗。此時夜間室溫可降到10~12 ℃,大棚通風口無需關閉。
2.1.1 癥狀
猝倒病又名綿腐病,俗稱“小腳瘟”“倒苗”“霉根”,常見的癥狀有爛種、死苗和猝倒3種,是辣椒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種子發(fā)芽至出土前即可發(fā)生,表現(xiàn)為爛種、爛芽。幼苗出土后主要危害真葉展開前的幼苗及1~2片真葉的小苗,莖基部木質化的大苗一般不會受害。幼苗發(fā)病時,病苗基部像開水燙過一樣呈黃綠色水漬狀,病斑很快變?yōu)辄S褐色并發(fā)展至繞莖一周,病部組織腐爛、干枯進而凹陷、縊縮,變細呈線狀,地上部因失去支撐能力而倒伏,病苗葉片一般仍保持綠色。苗床濕度較大時,在病苗及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可區(qū)別于立枯病。發(fā)病初期苗床只有少數(shù)幼苗發(fā)病,幾天后以發(fā)病幼苗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展蔓延,最后引起幼苗成片倒伏死亡。
2.1.2 防治措施
加強苗床管理,苗床土壤溫度要求保持在16 ℃以上,棚溫保持在20~30 ℃。齊苗后注意通風,防止苗床濕度過大,并增加光照,促進秧苗健壯生長。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并用生石灰與草木灰按1∶10的質量比配成黑白灰撒入苗床。發(fā)病初期,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疫霉靈2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鋅500倍液噴霧,每7 d噴1次,連噴2~3次,也可用72.2%霜霉威水劑700倍液苗床澆灌。苗床濕度較大時,不宜再噴藥水,要用甲基托布津或甲霜靈等粉劑拌草木灰或干細土撒在苗床上。
2.2.1 癥狀
立枯病又稱“死苗”,剛出土幼苗及大苗均可發(fā)病,但一般多發(fā)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因發(fā)病幼苗苗齡較大,發(fā)病后幼苗并不立即倒伏,仍然保持直立狀態(tài),因此稱之為“立枯病”,有與猝倒病不同的特征。發(fā)病初期幼苗白天萎蔫,早晚恢復正常,反復幾天后枯萎死亡。該病主要危害秧苗莖基部,苗莖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逐漸凹陷擴大,繞莖一周后病部收縮干枯,形成縊縮,導致幼苗全株死亡。一般情況下,病株葉片多變?yōu)榈G色,然后轉為黃色,最后枯死、脫落。當濕度大時,病部生淡褐色蛛網狀霉層,無明顯白色霉斑,可以此區(qū)別猝倒病。
2.2.2 防治措施
苗床管理同猝倒病,同時要防止大棚出現(xiàn)高溫、高濕狀態(tài)。發(fā)病初期,可選用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20%甲基立枯靈1 500倍液、5%井岡霉素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30%惡霉靈500倍液等噴施。一般每7 d噴1次,連噴2~3次。當苗床同時出現(xiàn)猝倒病和立枯病時,可用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或38%福·甲霜可濕性粉劑600倍液苗床澆施。
2.3.1 癥狀
主要發(fā)生在幼苗長出真葉以后,氣溫低、通風不良的情況下容易發(fā)病,苗床濕度過大或遇有1周以上的連續(xù)陰雨天氣,最利于該病發(fā)生和蔓延,該病已成為眾多地區(qū)苗期毀滅性病害。當辣椒出現(xiàn)第1片真葉以后,子葉、幼葉均可感病。幼苗多在葉尖部發(fā)病,由葉緣向內呈“V”字形擴展。初始時子葉頂端褪綠變黃,后擴展到幼莖;開始病部呈水漬狀,后變褐色、縊縮、折倒,直至全株死亡。葉片感染后,病部腐爛,或長出灰色霉狀物,嚴重時上部葉片全部爛掉,僅余下半截苗莖。幼莖感染,病部縊縮呈灰白色,組織軟化,表面生有大量灰色霉層,病部擴展繞莖一周時秧苗折倒,其上端枝葉枯萎、腐爛或枯死,癥狀有別于猝倒病。
2.3.2 防治措施
低溫高濕有利于該病的發(fā)生,應加強苗床的通風,降低濕度,適當控制澆水量,切忌大水漫灌。澆水應在晴天上午進行,以便排濕,減少夜間棚室結露。發(fā)現(xiàn)病苗及時挖除,以減少菌源。防病初期及時噴藥,可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施,每隔7~10 d噴施1次,共2~3次。也可667 m2用10%速克靈煙熏劑250~300 g熏蒸防治。
2.4.1 癥狀
漚根為非病理性病害,而是一種生理性病害。發(fā)生漚根的幼苗長時間不發(fā)新根,不定根少或完全沒有,原有根皮發(fā)黃呈銹褐色,逐漸腐爛。漚根初期,幼苗白天萎蔫、早晚復原;幼苗的葉片變薄,陽光照射后白天萎蔫,葉緣焦枯,逐漸導致整株枯死,病苗極易從土中拔起。
2.4.2 防治措施
漚根是由于苗床低溫、高濕和光照不足、土壤通透性不良,造成幼苗根系缺氧、生長停滯,甚至腐爛壞死。因此應從育苗管理抓起,床土需增施有機肥并配施磷鉀肥。出苗后注意天氣變化,做好通風換氣,同時注意棚室保溫,可用雙層塑料薄膜覆蓋大棚。濕度大時,可適當通風排濕;苗床局部濕度大時,可撒草木灰或過篩細干土等吸潮降濕,從而改善土壤環(huán)境。此外,可噴灑生根粉、增施鉀肥和葉面肥,促進根系發(fā)育及幼苗生長,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辣椒苗帶著種皮出土稱子葉帶帽,其子葉被種皮夾住,難以伸展,嚴重妨礙光合作用,影響辣椒幼苗的正常生長。床土濕度不夠或播種后覆土太薄,是出現(xiàn)“帶帽”的主要原因。播種時要灌足底水,保持床土濕潤;播種后覆蓋土層厚度以1.0~1.2 cm為宜,覆土要均勻,覆土后應及時覆蓋地膜,苗床兩端的地膜要用土壓緊。幼苗頂土并即將鉆出地面時,應選擇晴天中午噴灑少量清水,以保持苗床濕潤;若遇陰雨天氣,可在床面撒一層濕潤細土,從而解決子葉帶帽。
閃苗是因苗床管理不善,尤其是通風不當造成幼苗生長環(huán)境突變而引起的一種生理病害。幼苗揭膜后產生萎縮現(xiàn)象,隨之葉緣上卷,葉片變白干枯。當苗床內外溫差較大且床溫超過30 ℃時,猛然大量通風,空氣流動加速,引起葉片蒸發(fā)量劇增、失水過多,形成生理性干旱;同時因冷風侵入床內,幼苗在較高的溫度下驟遇涼風刺激,也會產生葉片萎蔫現(xiàn)象,進而干枯。應注意及時通風,通風口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當床溫達20 ℃時,就要適時進行通風,一般隨氣溫的升高通風量由小到大、通風口由少到多。陰雨天氣,尤其是連續(xù)陰天應擇機揭簾揭膜、增加光照。
徒長是苗期常見的生長發(fā)育失常現(xiàn)象。由于苗床通風不及時,床溫偏高、濕度過大,或幼苗過密、雜草從生、氮肥施用過多等,造成幼苗莖稈纖細、節(jié)間拉長,莖色和葉色黃綠,葉片質地松軟,根系細弱。解決辦法是及時做好苗床的通風,尤其是晴天中午更要注意通風;苗床濕度過大時,應加強通風排濕,及時拔除雜草,增加光照。已發(fā)生徒長時,用15%多效唑(粉劑)150 mg/kg均勻噴霧,即可抑制辣椒幼苗徒長,還可增加莖粗,對提早成熟、增加前期產量有明顯效果。
僵苗又叫小老苗,是苗床土壤管理不良和苗床結構不合理造成的一種生理障害。表現(xiàn)為幼苗生長發(fā)育遲緩,生長慢,苗株瘦弱,葉片黃小,莖稈細硬。苗床土壤施肥不足,肥力低下(尤其缺乏氮肥)、土壤干旱以及土壤質地黏重等不良因素是形成僵苗的主要原因。
配制床土時,既要施足腐熟的有機肥料,也要施足幼苗發(fā)育所需的氮、磷、鉀營養(yǎng)物質。苗期應增加光照,并噴施葉面肥,促進幼苗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