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升,李興盛,袁曉偉
(山東省華盛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青州 262500)
辣椒作為一種重要的茄科蔬菜作物,果實中除含有辣椒素可作調味品之外,還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營養(yǎng)價值極高,又因辣椒的適應性強,因而在中國各地都有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約為155萬hm2,約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35%,年產鮮椒、干椒280億kg,占世界辣椒總產量的46%,居世界首位。
我國是辣椒消費大國,全國約有四成以上人口為辣椒消費群體。近年來,品質優(yōu)良的辣椒品種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由于蔬菜大棚種植每年連作,病蟲害極其嚴重,因而急需抗病性強的辣椒品種。為了選育出符合市場需求、有辣味、產量高、抗病性好的辣椒新品種,華盛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經過多年攻關,最終選育出了新一代較大果、干椒新品種,命名為烈火S45。
烈火S45為早中熟品種,植株長勢強,首花節(jié)位9~11節(jié),掛果集中,果實長羊角形,青果綠色,果面光滑,果長11.67 cm,果徑1.92 cm,平均單果質量13.67 g,辣味較強,抗疫病,抗炭疽病,耐熱耐濕,適應性強。烈火S45株高一般80~100 cm,每株結果30~40個,最多可達70個以上,果形好、產量高,4 kg鮮(紅)果可烘(曬)干椒1 kg。
烈火S45母本PE02-3是應用育性穩(wěn)定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系A5與優(yōu)良的保持系PE057連續(xù)回交7代轉育而成。其始花節(jié)位7~8節(jié),果實長形,果色綠,轉色后深紅,中熟,辣度高,連續(xù)坐果能力強,抗性好,產量高。
PE-7是在2009年從201辣椒母本中發(fā)現的1個突變單株。該單株與原母本性狀有較大差距,經5代單株篩選后性狀基本穩(wěn)定。在進行育性測配時,發(fā)現后代表現為部分可育,可育株率為75%,但可育株的恢復性好,結實正常。通過單株定向測配及后代連續(xù)自交,選育出育性完全恢復的單株后代,經4代單株定向可育性選育,獲得可育株率99.7%、可育度100%的恢復系,代號PE-7。該材料平均株高55 cm,平均分枝節(jié)位為8節(jié);果實縱徑12.5 cm,果實橫徑2.0 cm,果色深紅,為大果干椒,果面光滑,辣味中等;抗病性強,連續(xù)坐果能力強。
于2011年在青州試驗基地配制雜交組合,2012年進行配合力測定,2013年在山東華盛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試驗基地試驗大棚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4—2015年在山東、內蒙、新疆進行多點試驗和生產示范試驗。
2013年春季在山東華盛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試驗基地試驗大棚進行品種比較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以山東當地主栽品種改良新4號作對照,設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8 m2,每小區(qū)定植30株,早春育苗,露地栽培。分3次采收以測定前期產量,采收截止于10月5日,共采收6次以確定總產量,截止于11月5日。表1試驗結果表明:烈火S45辣椒單果質量(13.67 g)較對照品種改良新4號(20.3 g)低,但因坐果多,烈火S45辣椒前期產量及總產量均高于對照品種改良新4號,豐產性好,抗病性也更好。
烈火S45參加了2014—2015年的多點試驗和生產示范試驗,共設置了山東菏澤、山東濟寧、內蒙、新疆等試點,以改良新4號為對照品種,在2014—2015年的多點試驗中,烈火S45在高溫和多濕條件下均表現出了較強的適應性,在新疆(平均溫度36 ℃)的田間試驗中,產量表現較穩(wěn)定。表2顯示烈火S45辣椒前期產量及總產量均高于對照品種改良新4號,豐產性好。表3田間病害調查結果顯示,烈火S45的抗病性強,尤其高抗炭疽病。
合理施肥是實現辣椒優(yōu)質高產的關鍵,施肥要根據土壤的肥力水平和性質靈活掌握,在整地做畦前要一次性施足優(yōu)質有機肥或遲效復合肥。對于肥力中等的土壤,一般要求每667 m2施用農家肥料4~5 t。以上肥料可基本上滿足辣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對于缺磷鉀肥的土壤,每667 m2可增施50 kg左右的過磷酸鈣和20 kg的硫酸鉀。另外農家肥必須充分腐熟。
整地時要隨翻隨耙,使土壤疏松細碎,畦面平整無坑洼。
由于地膜覆蓋后,辣椒根系生長發(fā)育好,一般翻耕深度在25~30 cm,以耕至底土為準。底土要求成坨成塊,以利透水透氣。表層土細碎,畦面平整,有利地膜緊貼土表,增加土溫,殺死雜草等,發(fā)揮地膜覆蓋的效果。
要選擇地勢平坦、肥力較高、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塊種植辣椒,盡量避免重茬,不選低洼易澇地做辣椒田。辣椒定植后要及時覆膜。辣椒地膜覆蓋有兩種方法,一是先鋪膜后定植;二是先定植后鋪膜。生產中應用較多的是第2種方法。蓋膜前再平整畦土表面,四周畦邊削平、削直。蓋膜時3人1組,首先在畦頭將膜用土壓緊,然后1人將薄膜展開,并拉緊使其緊貼畦面,另2人將膜的兩側用土壓緊。蓋膜前畦土要干爽,一般在定植前7~10 d進行。溝底不要鋪膜,留作灌水和追肥。蓋膜前要根據畦的寬度選擇適宜幅寬的薄膜,以避免浪費。
表1 品種比較試驗
表2 生產試驗產量比較
表3 烈火S45生產試驗抗病性情況
由于地膜覆蓋后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辣椒生長前期需水量較露地栽培少,后期植株生長較快,水分蒸騰量大于露地栽培。辣椒定植后3~5 d為緩苗期,應每天上午澆1次水。中后期為高溫干旱季節(jié),要加強灌水。每3~5 d灌水1次,早晚灌水,水不漫膜,以膜高2/3為宜。高溫炎熱季節(jié),要勤灌勤排。
底肥選用平衡復合肥(18-9-18),蓋膜后追肥困難,要少施勤施,避免一次性追肥量過大。追肥以速溶性復合肥和發(fā)酵后人畜糞尿溶液為主,一般隨水追施。第1次追肥在門椒采收后,以后根據辣椒生長情況追肥。在辣椒生長中后期,也可用磷酸二氫鉀、尿素等速效肥進行葉面追肥,5~7 d噴施1次。辣椒生長后期,如田塊缺肥,可揭膜或破膜進行灌水追肥。
辣椒定植后進行農事操作時要小心,盡量不損壞地膜,如出現破損,要及時用土壓嚴。在定植孔、壓膜處或破損處容易生長雜草,雜草長大后頂膜或穿破地膜,影響地膜覆蓋的效果,因此發(fā)現雜草,一定要及時拔除。
生長旺盛地塊為防止后期椒苗倒伏,每隔5~8 m在壟上插1根粗木棍,在辣椒兩側用2根較細尼龍繩連接在木棍上拉緊, 把辣椒秧夾在兩繩中間,小面積椒田可用木棍、樹枝支撐。
辣椒成熟后可分批采收晾曬,具體方法是:選擇紅熟果采摘,在遮陽通風處攤晾3 d左右,待椒果萎蔫變軟后,再放在直射光環(huán)境中晾曬,最好放在塑料大棚內,白天關棚增溫,夜間放風排濕。霜前3~4 d(約9月15日左右)即連根拔下鋪放,鋪放時根朝同一方向。每隔3~5 d上下翻動1次,在田間晾曬15~20 d后,拉回碼垛。椒垛要選地勢高、向陽的地方,垛底用粗木桿或葵花稈等墊好,碼南北向單排垛,垛高1.5 m左右,垛間留0.5 m的間隙,每隔8~10 d翻動1次。晾曬翻動時不要擠壓、踐踏,更不能使用鋼叉類利器翻動,以免損傷椒果,造成霉爛。待晾到椒果根部手捻不滑動時,即達到收購要求的水分,可把椒果從秧上摘下,裝袋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