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源忠
觸摸祥云米甸的脈動
● 楊源忠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奮斗精神植根于泥土,來源于大山深處。在祥云米甸的深處,是個彌漫著獨特風情的地方。走進這里,了解這里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情不自禁地被一種熱鬧的氣息所感染,在好奇和熱情中去觸摸米甸的脈動。
艷陽高照,天空湛藍得像一塊晶瑩剔透的水晶。
米甸在我的腦海里,蕩漾著人世滄桑,無盡的記憶歷歷在目:四十年前我到米甸公社(當時的名稱)當工作隊員,第一次走進米甸。那時的道路狹窄,街道很短,一個喇叭孔通街,抽根煙都可打來回??僧敃r街上國營食堂,賣百貨的商鋪,殘破的小屋,靜謐的胡同巷子,灰墻青瓦的小院,鋪在路上的青石板,火把節(jié)晚會的場景都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
相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景物。一天,因為感動,我?guī)е氖昵皽囟鹊挠洃?,與文友一道再次走入米甸。
米甸鎮(zhèn)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nèi)立體氣候明顯,屬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冬干夏濕,寒暑差距小,四季差別不明顯,土壤以紅壤、紫色土、水稻土等為主,高山、平壩、河谷形成立體氣候和獨特邊地風光。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民族風情濃郁,是一幅多姿多彩的邊地民俗風情畫廊。
駐足米甸鎮(zhèn),恍若隔世。米甸鎮(zhèn)在快速運轉的主流社會背景下,發(fā)展穩(wěn)步迅速,市鎮(zhèn)公用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眼前的這些市鎮(zhèn)功能日趨完善,人居環(huán)境越來越好,已是面目一新,美好的故事還在繼續(xù)。穿鎮(zhèn)而過的公路在延伸,梳理著發(fā)展變化的纖細脈絡。我想,每個來米甸的游人,都會在這里拾取到自己一生難忘的情懷。
午后的街子早已是沸騰的海洋,人聲、沿街的叫賣聲、摩托車聲、VCD和電視機里傳出的聲音,糾結一塊,雖有些嘲雜,但聽著卻很親切。
一眼望不到頭的主街道,人潮涌動,川流不息。街道兩旁豎著無數(shù)大小不一顏色形態(tài)各異的太陽傘,傘下的攤位上陳列著的物品琳瑯滿目,和縣城里的集市沒太大區(qū)別。菜市上一棵棵翡翠般的大青菜又嫩又甜又香,名聲遠揚。還有像一條玉帶,繞著青山蜿蜒東去,匯入漁泡江,流向金沙江的楚場河里的青魚、花魚、麻魚、鯧條魚、細鱗魚,在菜市上一筐、一桶擺賣。據(jù)說這魚烹調(diào)出來會讓你口齒留香,回味無窮。因而在米甸早有 “米甸街上青菜甜,楚場河邊魚米香”流傳著。穿著彝族服裝的本地人,背了些本地核桃、松子、木耳;花生、葵花籽、干野生菌、白蕓豆等特產(chǎn)山貨來,見縫插針地找個空地,鋪塊塑料布,要么干脆把東西往地上一扔,然后隨意地往地上一坐,就坐在水泥地上、石頭上、馬路牙子上說著彝話。
米甸的民族歌舞是最具有風采的,左腳舞,跺腳、合腳、甩腳、路擦、攢步等動作都比其他民族打歌優(yōu)美,他們用葫蘆笙、笛子和弦子,合著拍子,跳出一合腳,一翻半,兩翻半,四翻四倒頂?shù)然緞幼?,他們說“彝家的山頭千萬座,彝家的歌手千萬個”,歌舞不止,一展歌喉,一展身姿,通宵達旦盡情地唱歌、跳舞,談情說愛。
此時正逢春節(jié)來臨前夕,身著絢麗多彩的圍腰、腰帶民族服飾的彝族婦女和馬甲褂中青年男子在空地上圍成圓圈,與火紅的馬纓花、杜鵑花一樣爭芳斗艷,跳著大娛樂,唱著好聽的調(diào)子,“阿老表,阿老表,你要來呢嘎!不來就說不來呢話,別讓妹妹我白等著!”他們從繁重的勞作中得以暫時的解脫,卸下背簍、放下?lián)?,唱起動聽的歌,跳起自在的舞蹈,歡欣鼓舞,眉開眼笑,真是“彝農(nóng)處處有火塘,彝家處處是歌場”。
我漫步在大街上,努力尋找著少年時代的蛛絲馬跡,探秘這個市鎮(zhèn)的變化,傾聽這座市鎮(zhèn)新的聲音。可以說,這是一個讓我四十年來血液沸騰的鄉(xiāng)鎮(zhèn)。記得40年前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就是到這里——米甸公社當工作隊員,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場一生難以忘懷的既充滿人性張揚,又充滿熱烈奔放濃郁民族氣息的火把節(jié)盛典。
那如詩似畫的精彩場面,至今還沉醉在我古樸的夢幻里。眼前春意滿地飛,夢里不知身何在。我從夢幻中走出,走進門庭若市,商機無限,是非常熱鬧的街市。
祥云彝山的米甸黃草哨梯田,延綿起伏,淳樸自然,就像一幅古老而無規(guī)則的油畫掛在山巔上,讓人感到甜蜜的寧靜、深遠和親切。
從米甸沿祥姚公路順楚場河一路走來,但見層層疊疊的梯田,天梯一樣沿著山坡直上延展,交匯成良田,就像從人間登上天堂的天梯,壯觀美麗。
米甸黃草哨有梯田,它雖沒有如元陽梯田直撲云天,搏空蕩宇,鱗的波紋,但也延綿起伏,淳樸自然。在黃草哨境內(nèi),紅軍長征走過的遺跡、鹽馬古道和黃草哨分水槽所有景點中,梯田是實為難得的好景觀。
米甸梯田,是由黃草哨人在大山的深處開墾的,地處黃草哨山的腹地。勤勞智慧的黃草哨人為了生存,利用山上的水資源,通過數(shù)代人的不懈努力,堅韌不拔地在山坡上不斷開墾,慢慢便形成了今天的深山田園。
水,流動的生命,我為生命的水感動生情,對古代因勢利導,修建在黃草哨山坡上的分水槽遺跡情有獨鐘。這分水槽共52個分水口,開挖出了52股山泉水渠,把山水形成分支,使水通過村寨,再流入梯田,然后再以田為渠,自上而下灌溉,形成獨特的自流灌溉系統(tǒng)。
這天,我們到黃草哨看分水槽和梯田,此時正值小麥蔥綠,將冬日原本單調(diào)的田園,妝扮得充滿生機與活力。這分水槽里的山泉水,像典雅的女子,超凡脫俗而又典雅嫵媚,任它流到鄉(xiāng)村的每一個角落,滋潤著沃土,使低垂的花蕾將紅唇輕啟,讓枯萎的葉子把脖子伸長,將種子在地層里排列成出土的陣容,把露出肚皮的小溪卷起漩渦,使龜裂的地縫無聲地合攏,使山鄉(xiāng)大地披綠換裝。
我們站在分水槽邊俯瞰,梯田嵌刻在高山的脊梁山,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忽曲忽直,線條好,形體美,立體感強,宛如一片坡海奔來眼底,極目遠眺,參差錯落的梯田盡收眼底。如我們的夢、希望、奔波、掙扎、舞蹈和起伏,以各式的形態(tài)存活于這世界之間。它小巧、艷麗,輪廓優(yōu)美,立體感強,是藏在大山深處的田園。
群山中的人們,由于他們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開墾梯田,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也開田,一溝一梁的山嶺上,布滿了或寬或窄、或長或短、或直或曲的錯落有致,形態(tài)不一的一坡坡梯田,層層疊疊,像萬級銀梯,依著山勢,從楚場河谷緩緩向兩邊山坡舒展升高,這是黃草哨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它們不僅滿足了黃草哨人生存的需要,也同時成為米甸一景。而梯田和圍繞梯田發(fā)生的分水槽等一系列文化現(xiàn)象,與自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探尋出了一種人面對自然所應該遵循的原則和態(tài)度。
山林、小溪、村寨與梯田是他們最珍視的四樣事物,這是一種記憶深處的美,我相信我的祖先也曾在這樣的大山深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山田園,是農(nóng)耕文化的發(fā)展和受地理環(huán)境條件影響的產(chǎn)物,數(shù)千年來,這里的人民不斷開山引水造田,形成了今天的梯田景觀。米甸大山深處人們至今仍在這樣的美麗如童話般的田地中耕作和繁衍,在水墨畫一樣的風景里趕著水牛辛勤躬耕,有時只是偶爾到鎮(zhèn)上采辦些貨物,然后便回到梯田深處,繼續(xù)他們的寧靜生活。
在樸實傳統(tǒng)的米甸山里人看來,他們所實現(xiàn)的對梯田的開墾根本不是外人所想象的對自然的征服,更不是刻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改變自然,他們只是遵從天、地、人和諧平衡的生存規(guī)律辛勤耕種,在努力追求一種與自然的和諧,感激自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以絕妙的手法,將梯田雕琢得靈妙非凡,奏響大地的樂章,忠誠地服從大自然的安排和饋贈。因為山體挺拔高遠,蜿蜒的高山梯田至今無法沿用中原和江南地區(qū)早已習慣的機械化作業(yè)方式,只有依靠犁和水牛艱辛耕耘,生生不息,上天終究還是眷顧他們,很多個年頭都是風調(diào)雨順,實在讓人感嘆,這里農(nóng)夫和耕牛是樂章里的跳躍音符,讓樂章充滿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山寨及周遭的土地上布滿了許許多多曲曲折折的山路,山路上布滿了許許多多重重疊疊汗?jié)n累累的腳印。
山寨充滿親情。我在適宜的季節(jié)來這里,房前屋后桃花、李花、梨花盛開,清甜的花香招引無數(shù)蜂蝶,花朵在新葉簇擁下綻放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山村畫卷。
有人就有寨子,有寨子就有梯田,由紅褐色的云南泥土鋪排,混合著零散的村鎮(zhèn)點綴在碧綠的梯田里,出門隨便往哪邊走都能看到壯觀的梯田景色。
雄渾的山,清澈的水,潔白的云,澄碧的天。在紅色朝陽的投射下,四周的顏色也隨著太陽升高而不斷變幻,那種多彩與爛漫,色彩與田埂的線條交織,共同構成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彩繪版畫,我相信,游人們會心情激動地按下快門,鎖定這彩繪版畫的精彩。
我們踏上了黃草哨鹽馬古道,走在時間中,藍天漫涌霞,奔流的腳步帶著白云的癡情,我的心靈被深深震撼著,讓我難以忘記米甸黃草哨鹽馬古道之旅。
米甸黃草哨,山場風景俏麗,山勢雄峻奇秀,自然景觀獨特,田野平疇,村落散布。鹽馬古道從山頂崎嶇下坡,悠遠碧翠的楚長河谷一身秀色,似那音容秀麗的彝家少女,隱一截露一截情顫顫攬入視野。
藍天、白云、綠樹、田園。我很幸運,到訪這里的時候天是潔凈的,是碧藍的那一種潔凈;云是縹緲的,是神秘莫測的那一種縹緲。綠葉與綠葉輕輕兒笑鬧,使任何一個前來的人醉了甜甜的小酒窩。這條古驛道,盡管經(jīng)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可這里像定格了似的,永遠是那么年輕秀麗,保持著少女那份令人心顫的姿容,蟄伏在大地,也蟄伏在無數(shù)人的心中。在她身邊,你就會心地明白了什么叫做“不老的路”。
我為那崇山峻嶺坎坷的千年古道而折服。在這條歷經(jīng)千年的“鹽馬古道”上走著,我似乎看到了一隊又一隊馬幫,艱難地行進在這深山峽谷,馬蹄鐵踏在那山高路險的古道上,迸發(fā)了一串串閃亮的火花;我似乎聽到了馬鈴聲響徹在那崇山峻嶺中,搖醒了無數(shù)個睡夢,似乎聽到了背鹽馱鹽路上滄桑、遒勁、深長,令人回味的、浸透血淚的民歌:“鹽馬古道上的人啊,馬鈴鐺是響起的,人是情意深的,鹽巴掉進河里,人的情可以拿出來?;鹄镏蟪龅柠}巴最甜,從心里說出的話最真?!蔽曳路鹂吹搅四勤s馬的鍋頭、遠行的人絡繹而來,販鹽的商人,賣布的挑夫迤邐而來,幽幽思古之情涌上心頭,悠悠歲月之感頓生眉梢。
鹽馬古道因鹽而起,自古在云南大姚的石羊鎮(zhèn)鹽場地。石羊鎮(zhèn)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距縣城大姚35公里。它東與曇華、新街兩鄉(xiāng)相鄰,南接七街并與姚安縣左門鄉(xiāng)接壤,西連三岔河鄉(xiāng),北接三臺。古稱“白鹽井”。早在西漢時期,石羊就開始制鹽,明末清初,鹽業(yè)達到最盛時期,由于鹽的經(jīng)濟地位,封建中央政權在這里建制,四方客商向這里云集,各種文化向這里滲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與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豐富的多元文化體系,致使石羊成了一個遐邇聞名的地方。據(jù)說古時姓蒙的人家放羊,有一只羝羊喜歡舔當?shù)氐耐?于是挖下去,得到了可以提取鹽粒的鹵水,還挖得一塊石頭,形狀似羊,最后定名石羊。
黃草哨古鹽道其實都與古代白鹽井的開發(fā)有關。所產(chǎn)的鹽主要靠騾馬馱運,并最終形成一條條古騾馬鹽運驛道。一條從今大姚縣的孔仙橋、人頭關起,途經(jīng)祥云米甸鎮(zhèn)的楚場、黃草哨、雙橋哨、永安橋、米甸,禾甸鎮(zhèn)的溫水、哨上、小泥房、塘房,由此進入祥城鎮(zhèn)的于官、程官,再入祥城,出祥城經(jīng)灰窯、倚江進入彌渡。另一條往東北,經(jīng)鹽豐、大姚、永仁渡金沙江可達永勝、華坪及四川會理,從會理、西昌、越西一線進入四川腹地或者康藏地區(qū)。
深藏于高山密林間的黃草哨古鹽道,是人們利用馬匹、人力,運載著食鹽輾轉販賣的貿(mào)易通衢,是一條崎嶇坎坷、陡險狹窄的山野古道。這里的群山連綿,云霧繞翠,溪清水長,山路十八彎。山中有它優(yōu)美的傳說和動人故事,或是王子、仙女難圓愛情夢;或是勇士劍客,為了鎮(zhèn)魔除妖,站立守護;或是龍虎獅獸,馳騁千里,倦臥后一睡不醒;或是先人征戰(zhàn)遺下的殘槍斷戟。時至今日,不少路面用不規(guī)則的石塊砌成的石板路,路面寬1—2米不等,還依稀可見。狹窄處,險象環(huán)生,只夠一匹騾馬依次通過。
走在這條被歷史塵封的古道上,一幕幕深藏在歷史褶皺里的畫面隨著想象而漸漸清晰,先人們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這里濃縮積淀成為一個清晰的投影。來來往往的馬幫從春天到夏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走了一段又一段,永遠也走不到盡頭。一代又一代的趕馬人,一隊又一隊的馬幫,既要克服沿途的山高水險、風雷雨電、野獸出沒、瘟疫瘴癘,還要經(jīng)受兵匪路霸的阻擾搶掠,官商的盤剝刁難,以及各幫之間的利害沖突等。
趕馬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用平凡的腳步,一步一步去丈量,在上有藍天為幕,下有碧草為床的山野,踩踏出坑坑凹凹、坎坷不平、迢迢千里的漫漫古道。一路喧囂、一路繁華、一路鐸鈴、一路馬蹄、一路歌調(diào)的馬幫寫滿滄桑的時光和歲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條亙古的鹽馬古道走過了上千年的歲月,最后也要被歷史塵封。在地理概念上它正在一步一步地消失,而在人們的心中,它依然鮮活明亮,依然生動感人。滄桑的歲月中,閃爍著古樸純潔的光輝;藍天白云下,飄浮著神秘圣潔的光芒。那由鹽馬古道串聯(lián)起來的各種民族、宗教和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的獨特的古道文化,就是一個永久的歷史博物館,展示給后人。1936年4月19日,由肖克、王震二位將領率領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六軍團,經(jīng)大姚鹽豐進入楚場河谷即古驛道,沿鹽馬古道而上,駐扎在米甸,在米甸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歷史又在這里賦予了它嶄新的意義。
徒步在鹽馬古道時,歷史一幕幕地向我涌來,在古舊的石板路上,上面有著一道道或淺或深的印子。我似乎聽到印刻在上面歷史的嘆息,斷斷續(xù)續(xù)的蹤跡,讓我依稀可見當年鹽馬古道的艱辛。趕馬調(diào)自心底飛起,激越和悲傷交織,填滿了胸懷。
足跡斑斑,詩情畫意的古鹽道,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值得游人去翻閱。
米甸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米甸街就是“西南絲路”的必經(jīng)之路,公元1382年至公元1659年間,米甸都是縣、郡、賧駐地,是區(qū)域性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古為川藏商隊往返客居的首選之所。可祥云地勢較周邊縣城要高很多,境內(nèi)又無長流河,缺水總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因而古老的米甸素有:“好個禾甸壩,雷在中間響,雨在四方下”的諺語,缺乏水源,靠天吃飯,農(nóng)業(yè)發(fā)展和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都受到影響。
古往今來,歷史總有許多吻合之處,正因為干旱,早在600年前,人們就在米甸塔山坡至長官司箐口修建起“地龍”。
米甸壩以塔坡山為東西界點,東邊的克昌村一帶,有來自于岔溝、長官司箐的山泉水,耕地水源豐富,據(jù)說如果不是遇特大干旱,每年都有余而無不足。而塔坡山西部從塔坡山腳到朝陽地、海心子之間高于禾米河的大片糧田肥地,則因為北后山梁沒有較長的箐溝,缺乏出露山泉,就連雨季也收不到多少山水來灌溉田地,形成了一片濕潤一片干的現(xiàn)象。特別是在古代,“東水西調(diào)”,成了當時海子心、朝陽村和橋頭等幾個自然村各民族人民迫切的愿望。米甸地龍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修建的。
當我身臨其境近距離地接觸它,走進它,觀察它,感受它,了解它,品讀它,就會感到有一種晶瑩的、詩般的露珠從心里滴落下來,猶如溫柔的水灌溉著我的內(nèi)心。這條長長的米甸“地龍”,位于米甸街北的塔坡山麓東面,起端連接十二長官司篝水源,止于塔坡上東坡。直達壩區(qū)田野,感覺起點稍高于止點,長數(shù)公里,兩點之間直線開挖出槽基,然后用精心燒制的磚左右上下砌成磚質管道,并認真澆縫防漏,最后在上面鋪土。中部及末端開口數(shù)處,筑塘稱“龍?zhí)丁?、蓄水以灌溉沿途田地?/p>
我發(fā)現(xiàn)“地龍”的設計及建造具有相當?shù)目茖W性,它不占耕地,不受泥沙沖擊填埋,減少了水分蒸發(fā),因似長龍臥壩,又被掩埋到了地下,被形象地稱之為“地龍”,當?shù)厝罕姺Q為“龍溝”。
米甸地龍,是當時屯田制“十里一保,五里一哨”的水利設施產(chǎn)物,是今天的典范,古人偉大的杰作,天人合一的真諦。時至今日,地龍節(jié)節(jié)延伸,常年泉水長流,細細浸潤,還在沉著地為米甸提供庇護和濡養(yǎng),為無數(shù)民眾輸送汩汩清流,使“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平壩,成為旱澇保收的“米甸”,被外界稱為“秘境”。它不僅對于研究中國古代的水利設施有著重要的價值,是一部不朽的經(jīng)典,也是一部神秘的天書,更因為它的修建,歷史悠久,地點選擇恰當,工程布置合理,規(guī)模宏大,配套嚴密完整,最主要的是它運行科學,尊重自然,征服自然,服務人類,打造了自然與人、人與水、人與地高度的統(tǒng)一,與環(huán)境最完美的和諧結合,永久性地肥沃著這塊土地,造福著這里的人民,得到各地游客的青睞。
到米甸的游人,先不看山川如何壯麗,單聽那脆脆的“地龍”二字,心就被它不容分說地拉了過去。
“嚕泥地”在祥云傈僳族語言中是祭龍的意思。祥云各族人民每年都會舉行形式多樣的祭龍活動,在所有祭龍會中,要數(shù)米甸鎮(zhèn)楚場村立臘么山寨的活動最具特色,原汁原味,影響也最為深遠。
“祭龍”,寄托著生命傳承、族群永續(xù)、祈禱風調(diào)雨順、農(nóng)作物豐登的美好愿望。據(jù)說,立臘么很早以前高山上就住著傈僳族、彝族村民,村里的青年男女能歌善舞,尤其喜愛打歌。打歌以“擺時”為主,為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是一種少見的多聲部原始復式音樂形式,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將生產(chǎn)、生活中的各種姿態(tài)賦予藝術的韻味,表演起來活潑多變,熱情奔放。村里婦女的服飾華麗大方,男子較為簡樸,但個個都是武士,個個都是獵手,他們隨身攜帶的工具少不了長刀和弓弩。但由于山高水遠,祖祖輩輩都飲水艱難,特別寄希望于龍王下雨,讓老天保佑豐收,于是,就有了農(nóng)歷二月初二一年一度的“嚕泥地”龍?zhí)ь^祭龍會。特別是在立臘么山寨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更離不開水,鄉(xiāng)親們渴望下雨的心更切,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zhí)ь^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兇納吉,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谷豐登?!皣D嗟亍惫?jié)日也就成了賦予這多重含義和寄托的節(jié)日。
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嚕泥地”祭龍會活動這天,立臘么寨子的傈僳族和彝族同胞,都會集體度過祖祖輩輩留傳下來的祭龍活動,其內(nèi)容之豐盛,令人難忘。來自各地的民族群眾以及四面八方的村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共度佳節(jié)。
立臘么山寨的傈僳族、彝族同胞,就聚集在寨中被認作是“龍樹”的百歲核桃樹下,焚香磕頭,殺雞做飯。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原始刀耕火種、洗泥澡、分食“龍肉”嚕泥地祭龍會活動,以祈求上天保佑,普降甘霖,全年風調(diào)雨順,滋養(yǎng)眾生,為人們展現(xiàn)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傈僳族、彝族同胞,在寨子里用幾根巨木搭起一個四米多高的支架,龍桿上懸掛祭祀用的豬頭和羊頭,再供奉上造龍能手運用泥巴或樹木建造的飛舞泥龍。人們在泉水旁的樹上、坡地上,村民用各種顏色的紙、布和竹片扎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神態(tài)各異的龍。泉水邊擺放著鄉(xiāng)親們拼湊的包谷、土豆、酒水等祭品。泉水前的一小塊平地中間供著一缸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樹下有一個三平方左右的泥水池子,水是鄉(xiāng)親們從附近各村的山澗“借”來祭龍的,寨民們在畢摩祭師的帶領下,伴隨著震耳的鞭炮聲和鑼鼓聲,莊嚴地開始了祭龍儀式。
活動中,村民們身背葫蘆、頭戴包谷土豆等作物做成的帽子,女人身著節(jié)日盛裝,年滿 16歲的小伙子有的頭戴羊角或牛頭的面具,身穿牛羊皮,也有的幾乎全裸了身體,腰系樹葉衣服或棕裙,相互文身畫臉,在身上繪蝎子、蜈蚣、虎、野豬、狗等圖案,有的甚至還在下身掛上有些夸張意味的用不同材質制作的生殖器或者將其畫在身上 (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應該就是這樣的,只有裝扮成如此模樣,才能得到龍神的青睞,也能得到祖先的認可),渾身涂抹河泥扮作“水鬼”,畢摩祭師手舞足蹈地叨念著祭龍語,大家拿著香爐、端著五谷緊隨其后載歌載舞,虔誠地進行三叩九拜之后,祭師抱著老公雞開始點冠、祭龍,他們抬著龍王點著香,敲鑼打鼓,游行一圈后,在人們歡呼跳躍、鞭炮鼓樂聲中砸碎泥龍,暗示龍已經(jīng)上天去汲水,不久將降雨人間。年輕強健的小伙子為了一年的健康和快樂,將自己裝扮成地地道道的“水鬼“,爭先恐后地跳進泥巴潭里,酣暢淋漓沐浴起泥巴澡來,然后繞著龍樹順時針地行走兩圈,頂禮膜拜后開始大聲疾呼,期望龍王能夠快點下雨洗盡全身,盼天下雨洗清涼。這也為男女青年提供了一個表情達意的絕妙機會。哪個小伙子對某位姑娘有愛慕之情或姑娘看上某個小伙都會隨手抓把泥巴甩到對方的身上,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引起對方的注意,以此暗示對方。
祭龍結束,人們便牽上牛,扛上各種生產(chǎn)工具,擔上水,到田里開始翻挖土地,象征著一年的春耕正式開始。黃牛、水牛在吆喝聲和牛鞭的指引下賣力拉著犁耙,勞動之余還習慣性地抹起炭灰,鑄起“犁頭”?!拌T犁頭”的具體做法是:由四個力氣大的婦女將男子或賓客的手腳拉住,在空中來回甩,如同蕩秋千一樣,邊“鑄”邊說祝福語,上演歡快的勞作場面。
為了慶賀祭龍活動的圓滿和成功,也為了將自己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流露出來,淳樸善良的傈僳族和彝族人民會邀請遠道而來的賓客一起舞蹈,男的彈起三弦,女的拉成一圈,唱起動聽的民歌,開始打歌狂歡。篝火晚會上,立臘么村的姑娘小伙們,與各民族同胞們一起圍在火塘邊打歌,打歌以“擺時”為主,一人領唱眾人合唱,用輕快的舞姿跳出心中的喜悅,表現(xiàn)豐富的農(nóng)耕文化,用清脆的歌聲唱出心中的甜美,歌頌純潔的愛情和美好生活,這一活動每年都會延伸到半夜或天明。
近幾年來,立臘么村“嚕泥地”祭龍會越來越熱鬧,吸引不少的游人前來觀光。
米甸的火把節(jié)是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大家宰羊敬謝鬼神,供奉天地,然后擺長宴、打平伙,對拳暢飲,鬧個通宵達旦,不亦樂乎。
火把節(jié)的夜晚,村里豎起大火把,大火把下,只見老人們虔誠地帶著香火酒水到田頭地邊敬謝土地水神,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糧油滿倉。旁邊還有敬酒水、散炒豆等食品的人們。周圍的大人小孩手持小火把聚集到這里,把整個山村照得通紅,熱鬧非凡。
一會兒,小孩到大路上架起火把堆“跳火把”,還一把把抓出背在袋里的松香面,撒在火苗上,騰起烈焰,增加快樂。姑娘們把從山上挖來的金鳳花根搗碎,包在手上捂成紅指甲,戴著花索線的雙手,舉著一丈多長的火把舞耍。我不知道這里有燒“生人”的習俗,當我走過時,一群青年男女將我團團圍住,爭先恐后上,還不斷地從身上挎著的蘇散包里抓出松香面,借著火把“燒”,我當時被燒得頭發(fā)被燎,衣服被熏,無處躲避,盲頭亂撞,闖進了一位老大爺家,才得以幸免。
火把節(jié)是火的盛典,是民俗的盛宴?;穑菧嘏图で榈南笳?,它劃破了歷史的長夜,把人類帶入現(xiàn)代文明社會。
火是天賜的靈物,火是生存的前提,火是光明的使者。彝族人確信:火不滅,人不滅!
這一天,夜幕降臨,盛大的火把晚會才真正進入狂歡階段,進入了火的熱浪之中,一支火把點燃了,無數(shù)支火把點燃了,我也點燃火把,就連主席臺上的領導也走下來,一起匯入火海之中,那燃燒的火把,時而如光環(huán),時而似火車,時而似長龍,時而又似一片火?!?/p>
他們穿著各具特色飾有各種圖案的衣服,匯集到燈火通明,樂聲四起的大火把堆周圍。
火把節(jié)堪稱歌舞的海洋,歌場上一片沸騰。男女老少手拉著手,圍成七八十人一圈又一圈,踏著民族風味的節(jié)拍,盡情地唱著火的歌,跳著火的舞,一張張喜笑顏開的臉交替映襯在火光里,一份濃濃的愛心在傳遞,并溫暖著在場每個人的心。情感挽著情感,生命牽著生命,溫暖傳遞溫暖,陶醉在滿山流動的音符,沉醉在古樸的夢幻里。
熱情和粗獷的彝族人,能歌善舞,風情無限。人們唱呀,跳呀,在動人的弦子聲中,在歡樂的歌舞中,一個偉大的民族在這里融合得就像一個人,歌聲是那么的動人、歡快,舞步是那么的輕盈、飄蕩和浪漫。場面熱烈壯觀,氣氛親切感人,一切都在這火把節(jié)的火焰中升華和諧了。
男子邊跳邊玩弄三弦、笛子、葫蘆絲,所演奏的曲調(diào)雖然簡單,但步調(diào)整齊,輕重有度,感情奔放,粗獷動人,唱出自己奔放、粗獷,有氣度的歌。女子舞姿輕盈,歌聲蜜意柔情,似春風,像彩虹,帶有羞澀、甜蜜、向往、企盼之感。
整個晚會氣氛熱烈,人們盡情歡歌,盡情跳舞,沉浸在興奮、快樂、幸福之中。無一不體現(xiàn)彝族人的豪放和自由,奔放與粗獷,更體現(xiàn)彝族人民對客人的大方熱情。除令人震撼的舞姿外,還有彝族熱情的美酒。
熊熊火焰升起來,阿哥阿妹跳起來。人們盡情歡歌,盡情跳舞,邊開心喝酒,邊傾聽彝族妹子的祝酒歌,一起慶??駳g的火把節(jié)。
這邊唱道:弦子彈起來,蘆笙吹起來。真情的酒歌唱起來,歡快的舞步跳起來。那邊唱道:彝族山寨高喲,酒香飄四方啰,四方的賓客喲,請將酒品嘗啰。
還有表現(xiàn)深情的酒歌,男女對唱 《喝杯高興酒》。歌聲是那么的動人、歡快,舞步是那么的輕盈、飄蕩和浪漫。
夜晚的火把節(jié),隆重、盛大、壯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征,更是彝族人民的盛典。激情燃燒火把節(jié),點燃夜色狂歡跳。希望星火揚個性,滿地紅霞醉風情。
彝族是火的民族,他們的歷史是一條火的河,在彝族兒女的心里,永遠傳遞著一首火的歌:火,人類文明的象征,用古文化寫成的歷史,你是千百年來一次未完的婚禮,你給人類帶來光明,溫暖和希望。
火把,象征著幸福,象征著人們對生活的渴望,更象征著民族文化的永不熄滅!在歷史的永恒時空中,由彝族人民手拱手圈成的希望之火,點燃人們的激情,照亮人們心田,熊熊燃燒。在米甸的火把節(jié)也同樣熱情洋溢。
“嘗新節(jié)”彝語譯為“啋噷咗”,吃新米的意思,是祥云縣米甸鎮(zhèn)自羌朗村的一個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慶。每年農(nóng)歷八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舉行。
農(nóng)歷八月的第一屬龍日,一大早,來自祥云、賓川、大姚“兩州三縣”各族群眾和米甸自羌朗全村歡聚一堂,分享豐收的喜悅,品嘗新鮮的五谷,歡慶改革開放給彝家山寨帶來的巨大變化,共慶嘗新節(jié)。上午9點,嘗新節(jié)在祭祀儀式中拉開了帷幕,身著彝族服裝的村民在畢摩主持下到龍王廟、民族文化廣場祭龍、祭神農(nóng);祭祀活動完成后,在轟鳴的鼓號聲中,到泛著金色的田壩心舉行采新谷、獻新谷儀式,身著盛裝的彝族婦女們,就背上小竹簍到自己家長勢最好的那塊稻田里去,挑選最好的谷穗把它采摘下來,帶到家門口,舉行迎接谷神儀式,感謝上蒼的恩賜。隨后,用勺子從谷穗上把谷粒刮落下來,刮好后放入大鍋里炒干,此時陣陣清香會撲鼻而來。焙干到一定程度后就把谷粒放入石碓里舂,使其去皮,搗好的谷子用簸箕簸,讓米粒和稻皮分離,一粒粒金黃色的米粒就會呈現(xiàn)在眼前。在下鍋時,一是為了不讓新米被其他東西所沾染和免受損傷,二是為了讓新米保持原汁原味,新米是不淘洗的,可以直接下鍋后加水就煮,煮熟后的米飯絲毫不改原有的金色和香味。做好的飯菜要先敬神農(nóng)皇帝和祖先。然后喂過狗和耕牛之后才開席,宴請賓客,與客人們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中午,在少數(shù)民族體育競技場、民族文化廣場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系列展示,民族傳統(tǒng)體育蕩秋千、打陀螺、射弩、扭扁擔等競技比賽;爾后,嘗新節(jié)慶豐收群眾文藝展演拉開帷幕,活動中鑼鼓喧天,內(nèi)容豐富多彩,唱花燈、跳錢鞭、耍獅舞龍等,你方唱罷,我登場,聲情并茂,美不勝收。還有炒新米、熬土堿、刺繡等傳統(tǒng)技藝展示;唱山歌、對小調(diào)、搶喜親等活動,更加使人耳目一新,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活動,既有田園風味和彝族體育競技特色,又增添了節(jié)日的參與性和趣味性,吸引了附近村寨的彝族同胞參加,還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觀看在其他地方很難看見的少數(shù)民族風味很濃的競技項目。下午,在波羅村農(nóng)家小院品“嘗新宴”、喝彝家小甑酒。夜幕降臨,整個嘗新節(jié)活動迎來了最為高潮的部分:從十里八鄉(xiāng)趕來參加活動的賓客與當?shù)卮迕褚黄?,在村子中央燃燒著熊熊火把的廣場上,人們圍著火把里三圈、外三圈地開展民間歌舞打跳,與村民們共同慶祝豐收的喜悅。不僅歡慶紅紅的年代,火火的日子,而且,紅紅的篝火為您照亮了歇腳的垛木房,為小伙姑娘找到月亮下情牽夢縈的地方。
這是一個收獲的節(jié)日,一個狂歡的節(jié)日,一個彝族同胞的盛會。這里格外熱鬧,筆者曾被彝家兒女的歌聲、舞蹈所陶醉,更被農(nóng)家生態(tài)的美食深深吸引。
民族傳統(tǒng)文化無處不在,無論它用何種的方式出現(xiàn),又以何種方式感動著你,它就在你我的身邊。存在著生命和根源的自羌朗嘗新節(jié),就值得一去,它會指引著游人們?nèi)フ业缴畹谋菊?。自羌朗嘗新節(jié)就像一張舊照片,用生動的方式在記錄著我們曾經(jīng)的生活與歷史,一頁頁的翻開,便會看見歷史和痕跡的縮影。
米甸鎮(zhèn)自羌朗非遺文化嘗新節(jié)之旅,帶你回歸本真生活,將為您展現(xiàn)最傳統(tǒng)的彝族文化,品味農(nóng)家生態(tài)美食盛宴。你將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節(jié)日,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風情!
展現(xiàn)自然風光 再現(xiàn)人文景觀 呈現(xiàn)民俗風情
責任編輯:袁 媛
投稿郵箱:1561184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