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潔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6)
琵琶協(xié)奏曲《祝?!匪囆g特征的研究
王欣潔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6)
文章在闡述琵琶協(xié)奏曲《祝?!返膭?chuàng)作背景與特征的基礎上,對《祝?!返那浇Y構進行了分析。
琵琶協(xié)奏曲;祝福;曲式;演奏技巧
《祝?!纷鳛橐皇兹诤狭岁兾黠L格特色的代表性大型琵琶協(xié)奏曲,自問世后深受琵琶演奏者的追捧?!蹲8!穭?chuàng)作不僅借鑒了秦腔苦音音調,也融合了陜西的獨特風格演奏技巧,同時是以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祝福》為原型,以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為情節(jié)主線,以音樂的形式向聽眾展現(xiàn)了封建制度下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勞苦婦女的形象。這首樂曲是以音樂的形式發(fā)出吶喊,是對封建制度的反抗,是對丑惡社會的揭露,值得每位琵琶愛好者甚至音樂愛好者去仔細、深入的研究。
(一)創(chuàng)作背景
琵琶協(xié)奏曲《祝?!肥腔谖覈膶W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祝福》進行創(chuàng)作產生的。這首琵琶協(xié)奏曲所描寫的是祥林嫂的悲慘一生,是對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矛盾的體現(xiàn),是對地主階級迫害、摧殘勞動婦女這一行為的揭露,是對封建傳統(tǒng)思想和道德摧殘下痛苦人生的感嘆,是對封建制度人吃人本質的揭露,突出了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這一主旨。我國當代作曲家趙季平先生以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祝?!窞樵?,結合秦腔曲牌《祭靈》的音樂素材,以及陜西秦腔的苦音音調,基于秦腔《祝?!返男蚯?,創(chuàng)作而成的琵琶協(xié)奏曲。這首樂曲使用的結構是雙重架構,是以回憶的方式對祥林嫂的苦難經歷和祝福氣氛的描繪,使兩種氣氛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突出體現(xiàn)了祥林嫂的悲慘一生,命途多舛。
(二)創(chuàng)作特征
《祝?!肥勤w季平先生于1980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琵琶協(xié)奏曲,在對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技巧及陜西秦腔音樂元素進行借鑒的基礎上,將兩者熔于一爐,使得該樂曲所描繪祥林嫂的悲慘一生生動而形象,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祝?!返膭?chuàng)作特點包括下述幾個部分:第一,樂曲在結合陜西秦腔音樂素材的基礎上,又融入了陜西戲曲的獨特音樂元素,使得樂曲帶有明顯的民族音樂風格。第二,樂曲主題音樂的旋律簡單但富有深厚的內涵,而簡單的旋律卻能夠生動形象的向聽眾展現(xiàn)祥林嫂的悲慘命運,震撼人心[1]。第三,《祝?!凡粌H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特色,也融合了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和演奏技巧,堪稱是對民族音樂和現(xiàn)代音樂的完美融合。第四,《祝?!肥且韵榱稚┑谋瘧K遭遇為情節(jié)主線,推動樂曲的前進,并生動地展現(xiàn)了祥林嫂悲痛欲絕的心境,發(fā)人深省。
下文依據琵琶協(xié)奏曲《祝福》鋼琴伴奏譜進行分析。
(一)引子
1—13小節(jié)是引子,調式為D商調式。曲子開頭以鋼琴震音進行演奏,后半拍琵琶進入,并連續(xù)演奏三組三個連音且強有力的八分音符重音,緊接著是使用連續(xù)掃拂技法,與之前的三重八分音符進行呼應。樂曲開篇是對全曲悲涼基調的奠定,仿佛是祥林嫂在控訴悲慘生活、封建制度。當琵琶呼應三次時,后面的連續(xù)十六分音符需要下行,接著是鋼琴伴奏聲部跟上,樂曲也需從高音區(qū)滑入低音區(qū),就好像高昂的情緒跌入深谷,能夠提高樂曲的內在動力。隨后琵琶通過演奏一連串音符逐漸將樂曲音階拉高,并將音階快速拉升至最高音[2]。對于該部分的演奏,音區(qū)轉換比較快且一氣呵成,曲調跌宕起伏,震撼人心,但這不只是對秦腔風格的表現(xiàn),也是對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受到封建制度壓迫的廣大勞動人民所發(fā)控訴之聲的表達,并且音區(qū)的轉換也奠定了對主部主題的演奏。
(二)第一樂章
《祝?!返谝粯氛碌闹鞑堪ㄋ膫€樂句,后面兩個樂句重復變化前面兩個樂句。在演奏過程中,第一樂句的演奏以鋼琴為主,為琵琶主旋律的進入做鋪墊,而樂曲該部分的拍子使用4拍子,不再是引子部分的2拍子3拍子,以便拉長音樂旋律線,在經過數次演奏同一動機后,樂曲開始向前推進,并由此引出以琵琶演奏為主的第二樂句。
第二樂句的演奏主旋律融入了秦腔中哭腔所具備的特點,并結合了拉弦、揉弦與四指輪這三種琵琶演奏技法進行演奏,仿佛是祥林嫂在哭訴自己的悲慘生活和對封建制度壓迫的無奈,為演奏營造了一種凄涼、無助的氛圍。其中,拉弦技法的使用是對祥林嫂哭訴時內心顫動的表達,而四指輪是對哭訴時不自主滑落的淚珠的表現(xiàn)。曲子演奏中的每次拉弦都會觸動聽眾的心靈,也是對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廣大勞苦人民內心痛楚的體現(xiàn)。第三、四樂句的演奏是在變換手法的基礎上,重復演奏第一、二樂句,是對以祥林嫂為代表受到封建制度壓迫的廣大勞苦人民內心深處的痛苦與絕望的再次詮釋。
第一樂章副部包括三個樂句,而對該部分的演奏是以連續(xù)的三連音節(jié)奏型與緊湊的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型為主,這種演奏方式能夠讓聽眾內心隨著曲調的變化而產生緊張、忐忑不安的情緒,仿佛是自己回到了祥林嫂生活的那段歲月。對于第一樂句的演奏,主要是琵琶以十六分休止符結合四個重音記號進行演奏,緊接著是連續(xù)的三連音變奏,進一步是純五度上行;這種演奏方式就像是邪神在敲門,將氣氛變得緊張、忐忑不安,并逐漸推向高潮。第二部分的演奏的主要節(jié)奏型是緊密的十六分音符,曲調的持續(xù)下行,是對祥林嫂感覺無法逃脫災難而內心產生波動的體現(xiàn)。鋼琴伴奏前半拍入后半拍起的節(jié)奏特點使得緊張氣氛更加濃郁,緊接著的鋼琴五八度和弦,會讓曲子的演奏效果更豐滿,仿佛邪神與我們四目相對的站立著,并用他邪惡的雙手靠近我們,從而營造出一種無路可逃的氛圍。第三樂句的演奏仍是以緊密的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型為主,以每小節(jié)第一個主音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曲子的旋律是由四拍一個主音向兩拍一個主音,直至一拍一個主音進行轉變,進而將曲子推向高潮,緊接著是迅速的音階上行,利用快速掃拂讓樂曲的演奏效果更加強有力,并結合鋼琴在大字組和大字一組之間快速震音,以及上行半音階和弦,逐漸將樂曲推向最高潮部分,從而讓兩種演奏效果相融合,為聽眾營造一種即將崩潰的氛圍[3]。
再現(xiàn)部分是對樂曲主部主題的再現(xiàn),緊隨前面一段進行演奏。對該部分的演奏是以鋼琴演奏為主旋律,并利用琵琶輪指與雙彈的演奏效果,對三連音與二分音符進行融合,從而將樂曲推向高潮爆發(fā)。
(三)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的插部主題演奏調式是G大調,利用鋼琴的一組上行和弦推動樂曲的演奏,并做好鋪墊,迎接主題快板的進入。在演奏過程中,鋼琴演奏的節(jié)奏型是前面使用八分音符,后面使用十六分音符,一音一頓,接著是將原來的演奏節(jié)奏型轉變在十六分音符內均勻的加入八分休止符,進一步是一連串的音階下行,對同一動機的反復,從而營造出一種情緒下滑的氛圍。這時,琵琶在保持原有節(jié)奏型的基礎上,利用分弦手法再次演奏主旋律,而其他伴奏織體以高低音和弦交錯的方式與琵琶的演奏進行呼應,這是對樂曲氛圍的烘托。
該樂章第二部分是琵琶利用分弦手法和變奏演奏方法對第一部分主題的再現(xiàn),曲子的節(jié)奏特點是后半拍起,再現(xiàn)對主旋律的變奏,并利用雙彈雙挑的滾奏將樂曲推向高潮,最后以兩個掃弦結束。與此同時,伴奏織體是以大琶音的形式與前面的音樂形成對比,將曲子向副部主題再現(xiàn),而結尾處用掃拂滾奏的方式,推動樂曲向高潮發(fā)展,并以掃弦式的一個和弦結束該段的演奏。
(四)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屬于再現(xiàn)樂段,該段是對前面所有音樂素材和特點的綜合,是在結合引子、主部主題、插部主題和曲子總結的基礎上,將樂曲完成。對該段的演奏調式是開頭用G大調,然后逐漸向C大調轉變,并對單音和掃拂兩種不同音色效果進行結合,使兩者形成強烈對比,也是對開頭部分震撼演奏效果的再現(xiàn)。讀第二樂段的演奏會加入快板主題,節(jié)奏型也會由前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漸變成十六分音符,營造緊張、不安的氛圍,緊接著曲子以移調模進的形式,提高樂曲的緊張度,最后利用掃弦、輪指和掃輪,將樂曲推向最高潮[4]。此時,伴奏織體也已經走出主旋律音樂,會與琵琶的掃拂形成呼應。第三樂段是整個樂曲的最后一個樂段,會再現(xiàn)主題音樂,但該樂段第一樂句的演奏技法是以搖指手法彈奏三弦,塑造出一種厚重的感覺,體現(xiàn)了祥林嫂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人生的留戀。第二樂句的彈奏是回到一弦,并結合伴奏音樂,對樂曲旋律進行延伸,增加厚重的演奏效果,從而使聽眾對祥林嫂的一生感到無奈與遺憾。
琵琶協(xié)奏曲《祝福》是以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祝?!返墓适虑楣?jié),及其表達的對封建制度下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為參考依據,在融合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和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而成的。文章主要是在結合琵琶協(xié)奏曲《祝?!返膭?chuàng)作背景和特征的基礎上,對《祝?!返那浇Y構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琵琶教學提供支持。
[1]張燕群.趙季平影視音樂成功因素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9):55-56.
[2]李洪波.淺談趙季平影視音樂的民族情結[J].電影評價,2008(2):38-39.
[3]張璐.琵琶協(xié)奏曲《祝?!匪囆g特征的研究[D].鄭州:河南師范大學,2012.
[4]陳曉赟.淺析琵琶協(xié)奏曲《祝?!返乃囆g特色[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3.
J6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