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茜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qū)文化館,江蘇 無錫 214000)
合唱藝術演唱形式的審美研究
過 茜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qū)文化館,江蘇 無錫 214000)
合唱是藝術表演中常見的形式,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經常要運用合唱方式進行節(jié)目排練。因此,要提高排練節(jié)目的水平,有效開展大合唱活動,進行合唱藝術的審美研究是重要手段。通過對合唱作品的審美研究可以使人在審美能力、協(xié)調能力和集體主義教育等多方面受益,更加使人能夠正確、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體會音樂語言所要表達的內容,揭示合唱歌曲的藝術形象,達到對歌曲的情感、風格的準確把握和表現,從而有利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合唱;審美;藝術處理;音樂形象
合唱是合唱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也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藝術門類之一。合唱融合了所有音樂元素、 音響元素以及語言藝術的最美妙之音,它能夠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發(fā)聽眾的情感共鳴,本質在于聲音特色與真情實感表達的相互融合。
合唱藝術一直是音樂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演唱者自身的審美能力、組織能力、協(xié)調配合能力都可以實現更好地提升和培養(yǎng)。站在合唱藝術的角度,對于這種演唱形式的審美進行深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讓演唱者對于美的理解力、感受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表現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可以讓演唱者自身的審美價值得到更加積極地引導,提升其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合唱藝術作為西方音樂活動中的重要藝術形式,源于西方世俗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對于心靈上的震撼,是其他音樂表演藝術形式所難以企及的。
(一)合唱藝術演唱形式的“和諧之美”
對于合唱這種藝術形式來說,“和”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其涵蓋了音色、音高、音量、音值、情感等多方面的統(tǒng)一與和諧。無論是狀態(tài)、聲部內音色、聲部間配合等多方面,我們都需要確保統(tǒng)一和諧。在合唱藝術演唱形式中,其氛圍的營造、意境的描繪、情感內涵的體現等都需要進行準確且細膩的把握。而這些需求,都需要通過合唱演唱過程來得已實現,這也是合唱藝術演唱形式中“和諧之美”的重要體現。在演唱訓練中,我們需要對合唱隊員的審美價值取向進行更好地引導,這樣才能從情感意境上給予保證。例如,拿《半個月亮爬上來》這首無伴奏混聲四部合唱來說,是維吾爾族民族的一首抒情戀歌。這首歌曲是由王洛賓先生在西北地區(qū)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時,從一些為前方運送彈藥的維族車身邊夫采集到的。經王洛賓整理后成為一首情意綿綿的月下情歌。在之后的1953年,羅馬尼亞舉行的第四屆青年聯歡會上,由前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指揮教授楊嘉仁和作曲家蔡佘文改編為無伴奏合唱。合唱歌曲本身展現了一個優(yōu)美的充滿愛意的 意境,整個畫面充滿了維族青年和戀人之間優(yōu)美的愛情,同時也展現了西北高原的迷人景色。在進行合唱過程中,合唱隊員的演唱需要對這種情感意境進行深刻的展現,同時配合合唱聲部旋律的變化,增加聲音色彩的動態(tài)。在進行合唱演唱的過程中,無論是音色、音準、歌唱狀態(tài)還是情緒與情感,其變化都一定要保持統(tǒng)一,同時也要突出“靜”。合唱隊員要保持呼吸均勻,并且聲音和動作足夠柔美,從另外的角度來體現這一意境中柔和的景色。合唱演唱形式是一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對于音、聲以及情進行融合的關鍵。這種科學的應用,對于合唱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審美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對“和諧之美”的體現,并且找準訓練角度和重點。
(二)合唱藝術演唱形式的“本質之美”
對于音樂活動來說,其本質與審美價值是密不可分的,是一獲得感悟與愉悅的過程。合唱藝術這種形式本身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合唱者自身人生美感,同時融入了更多情感方面的力量,結合社會生活內容的一種綜合性的表現。在進行審美價值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地觀察到這一藝術特點。在進行合唱藝術演唱的創(chuàng)作、訓練以及表演的過程中,要對于這種審美價值取向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更好地對于這一審美價值進行體現。合唱藝術韻律具備更多的特色,融入了優(yōu)美的旋律,通過對節(jié)奏的調整和將人聲譽樂器伴奏進行完美的結合,這無疑給欣賞者帶來了優(yōu)美的享受。例如,在對清唱劇《長恨歌》之八女聲三部合唱《山在虛無縹緲問》這一合唱作品來說,女聲三部合唱作為合唱藝術中的重要一個類別,女聲合唱本身的藝術魅力別具一格,和聲清新淡雅,同時旋律具備更多的柔情,句法也更加綿延起伏。這一作品基于《清平調》,撇和弱進的方式,利用清雅的伴奏作為合唱的背景,對女聲合唱的藝術特性進行了展現。這種演唱形式的審美在于體現出“本質之美”,進而對于作品的獨特美感進行更好地傳達與展現。
(三)合唱藝術演唱形式的“真實之美”
對于音樂藝術作品來說,“真實”向來是重要的審美價值之一。這種“真實”不僅僅體現在感觸和情感基礎上,同時也體現于聲音上。對于合唱藝術行為來說,情緒和情感是基本需求,同時也是歌唱標準。正所謂“情動于中而聲發(fā)于外”,音樂本身是情感交流的基礎,是人心與社會進行溝通和聯系的橋梁和關鍵。通過利用音樂來對于自身的情感進行表達和傾訴,這也是人的一種客觀行為。只有將演唱和情感進行更好地融合,這樣才能讓音樂作品更加鮮活、生動。在對合唱藝術演唱形式的審美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更多地關注這種情感意識上的真實之美”,更好地對于合唱藝術作品進行理解。
總而言之,合唱以其最豐富、 最深情的藝術感染力直接通往人們的內心深處,合唱藝術中的審美研究是非常關鍵的。通過對于合唱藝術演唱形式的審美進行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對合唱這門藝術形式進行了解和認同,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合唱者自身的藝術水平,對這種藝術形式進行更好地完善。
[1]王個松.探尋合唱藝術中的美感表達[J].歌唱藝術,2016(04)
[2]田小書.唱出音樂的靈魂——合唱作品中的藝術處理試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6(05)
[3]包衛(wèi)黨.試論合唱對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價值功能[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7(02)
[4]王小明.論合唱藝術的審美特征[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6).
J616
A